謝虹?陸京秀
〔摘要〕這是一起因情緒問題進行的咨詢案例,職中學生小C因幼年的經(jīng)歷,心靈受到傷害爆發(fā)了情緒,通過咨詢撫平了心理創(chuàng)傷,改變了認知,升華了自我。
〔關鍵詞〕情緒;留守分離;心理撫慰;升華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34-0040-02
一、基本情況
小C,職高一年級學生,相貌清秀、瘦小,性格內(nèi)向。家中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一個弟弟。爸爸常年在外做小生意,媽媽居家打理家務。進入職校表現(xiàn)較好,屬于讓老師放心但又易忽視的學生。事情起源于班級的一次活動,老師讓班級幾位性格較活潑的同學負責策劃活動,引起她強烈不滿,認為老師偏心,就鼓動班上一批同學和老師對著干,屢屢和老師發(fā)生強烈沖突,嚴重影響班級正常教學秩序。老師迫不得已請來了她的父母,而小C看到父母來了,情緒一下就爆發(fā)出來,說老師偏心,父母不愛自己,說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場面一度失控。
二、輔導策略
(一)傾訴心聲,合理宣泄
小C的表現(xiàn)明顯是長期壓抑后的爆發(fā),因此首先要讓她慢慢平靜下來后再進行下一步的交談。通過交談,發(fā)現(xiàn)她不滿的感受源于家庭,小時候經(jīng)歷過兩次心靈打擊,一次是六歲時,放學回家發(fā)現(xiàn)母親突然不見了,原來父親在外做生意,一個人忙不過來,需要母親去幫忙。因害怕她的阻撓,為逃避她的糾纏,母親選擇了一個人偷偷離開,但對幼小的小C來說這卻是災難性的,她不能理解,認為母親不要她了。為此她哭了一個月,由原來的活潑開朗變得沉默。
過了幾年,她漸漸適應了與父母的分離狀態(tài),但又一件事的發(fā)生沉重地打擊了她,母親回來了,這次回來并不是照顧她,而是母親懷孕,要生小弟弟了。她一下子懵了,被拋棄的感覺又一次強烈襲來,她哭,她鬧,不準母親回家,母親只能住在外婆家。母親無奈,只能請親朋好友輪番來勸說,一段時間后,她突然意識到抗爭是沒有用的,得不到任何支持和理解,絕望之下只能接受現(xiàn)實,可是內(nèi)心的傷痕卻永遠留了下來。她的性格越來越內(nèi)向,默默地上學、回家,對弟弟也以沉默對之。
母親知道她的情緒不好,但一方面弟弟小,需要更多的關愛,另一方面,自己所受教育有限,不知怎么安撫,只能這樣尷尬地僵持著。好在父親很愛她,經(jīng)常給她打電話,帶的禮物總是獨一份,回家也給予她更多的呵護,這成為她心底的一抹溫暖。但長期的壓抑需要一個宣泄口,所以當看到老師對那幾位同學特別關心時,情感的導火索一下被點燃了,并由此爆發(fā)。
這樣,小C回憶了自己的成長史,尤其是童年的經(jīng)歷及對父母的看法,痛快地宣泄了積壓多年的“情感垃圾”,為進一步輔導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打破冰層,打開心結
情緒宣泄后,小C的精神狀態(tài)有了明顯好轉,從內(nèi)心有改變現(xiàn)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冷靜下來,敞開心扉,反思自我。交談中發(fā)現(xiàn)小C和母親分離時已6歲,而0~6歲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關鍵期,這就保證了個性中健康的底色,心靈的創(chuàng)傷也易平復。
交談中發(fā)現(xiàn)小C和父親的關系非常好,而中國家庭教育常有的現(xiàn)象是父愛缺失。對孩子成長來說,父親角色的缺位,會使男孩容易懦弱,畏縮,缺乏男子漢氣質,女孩則易缺乏安全感,易走極端,產(chǎn)生對外界世界的恐懼,對異性的疏離。小C的父親對她很關心,經(jīng)常打電話,要求只要正當都能給予滿足,她放假就到父親那兒和父親相處,父女關系極為親密。
同時,小C父母的夫妻關系非常和諧,我們一直認為家庭關系中,第一位的關系并不是親子關系,而是夫妻關系,小C的父母關系非常好,特別是父親對母親的關愛溢于言表,并常常告誡孩子對母親要關心、尊重,無形中對小C有極大的影響。
因此,咨詢中著重引導她感受家庭中的溫馨,體會父母的愛,她的表情明顯和緩下來,身體也漸漸松弛,不再劍拔弩張。
(三)自我體驗,加深理解
在情緒和緩后,指出單純的暴怒、指責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傷害自己,又傷害別人,更多地應該學會分析情緒的由來,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在引導她感受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后,為了讓她理解父母特別是母親,我運用“空椅子”技術,讓她首先坐在椅子上扮演自己,向母親傾訴自己的委屈。當她向母親說“媽媽,你突然走了,我以為你不要我了!”時,委屈的淚水潸然而下,說到“你有了小弟弟,你只有小弟弟,我呢?”已泣不成聲,多年的壓抑一下子釋放出來。
然后,再一次運用“空椅子”技術,讓她坐在另一張椅子上,扮演自己的母親,站在母親的角度看問題,體驗母親的無奈、痛苦,面對她時的愧疚、情怯等復雜情感,以同情心喚起她對母親的共鳴和認同。通過轉換,她陷入了思考,體會到母親的不易,開始理解母親,意識到自己一味地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忽視了母親的感受,感受到父母其實是愛自己的,只不過自己一直以來沒有用心去感受,而自己對父母卻有所忽視。
在此次輔導結束時,給她布置了作業(yè),要求她回去和父母推心置腹地交談,把心里話說出來,獲得父母的理解。和老師談心,說說自己的認識及看法,取得老師的諒解。
(四)改變行為,提升自我
通過與父母的交談,小C的情緒有了明顯好轉,她感到父母是愛自己的,自己在父母心中是重要的,只不過父母雖然知道她有心結,但是不知道怎么和她溝通,工作忙,也無暇顧及,忽視了問題的嚴重性。通過溝通消除了她與父母的隔閡,她與弟弟的相處也融洽了很多,家里的氛圍有了好轉。小C的臉上洋溢著笑容,沒有了以往的陰郁。
但咨詢并沒有結束,根據(jù)馬斯洛的理論,高峰體驗是一種短暫的自我實現(xiàn),它使我們一步步接近人生追求的頂峰,是一種同一性的感受,能更好地體現(xiàn)“大我”,摒棄“小我”。因此,面對情緒變化明顯的小C,進一步提升自我,產(chǎn)生高峰體驗是咨詢的最高境界。我讓她想一想,在家庭中“我能為家庭做些什么,我為家庭付出了多少;在學校,我能為班級做些什么;將來進入社會,我能為社會承擔什么……”由此引起她的思考,感受到肩上的擔子,產(chǎn)生了強烈的責任感和義務感,感受到以前的狹隘,開始正視自我。思考中逐漸超越了自卑與痛苦,體會到人格的成長。
經(jīng)過疏導,小C的眼睛亮了,整個人都舒展了,情緒也變得愉悅。相信這種愉悅不是依賴于別人的肯定,而是自己心目中獨立的自我肯定評價,這種經(jīng)歷中的蛻變,將會影響她的一生。
三、反思
目前這個女孩恢復得很好,變得開朗陽光,學習、活動都積極參加,和同學、老師、家長關系都趨于良好,然而有幾點值得反思。
(一)父母如何處理好與留守兒童的分離問題
這個問題似乎無解,但智慧的父母只要以真誠的態(tài)度和孩子交流,說明分離的原因,分離后注意經(jīng)常與孩子聯(lián)系,就能把傷害減少到最小。然而縱觀留守兒童家庭,能做到的太少,因此,傷害就不可避免。
(二)全面放開二孩后對大孩的心理撫慰問題
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實行后,為很多家庭帶來了福音,但卻忽略了大孩的心理。中國傳統(tǒng)的“大讓小”觀念讓很多一直享受獨一份的大孩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強烈的失落感。因此,對大孩的撫慰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和關注。有了二孩后,父母應對大孩賦予同樣的關愛,彌補他心理的不平衡,促進家庭關系的和諧。
(三)正確看待青春叛逆期的孩子
一般人總認為“叛逆”是貶義詞,尤其是青春期的“叛逆”。但應該一分為二看待,青春期的“叛逆”有時更是一種自我的覺醒,個性的訴求。如果老師、家長看不到這點,一味認為他們是“忤逆”“不聽話”,進行盲目壓制,最終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所以,對待青春期的“叛逆”言行更多應在“疏”上下功夫,而非一味地“堵”。
(四)咨詢的最終目的在于塑造健康的人格
情緒的爆發(fā)是長期積累導致的,問題的產(chǎn)生也是長期各種綜合因素的結果,因此,必須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而在這個過程中,真誠的接納、同理心、全身心的傾聽、鼓勵是解決問題的鑰匙。在解決了情緒問題后,并不是結束,而是要著眼于未來的發(fā)展,引導學生進一步升華,產(chǎn)生相應的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樹立“大我”,對青少年人格的塑造產(chǎn)生影響。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揚州,225000)
編輯/劉 芳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