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芹
摘要目的:探討瑞芬太尼聯(lián)合異丙酚麻醉在甲狀腺切除手術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收治甲狀腺切除患者100例,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采用瑞芬太尼麻醉,試驗組采用瑞芬太尼聯(lián)合異丙酚麻醉,對比兩組效果。結果:試驗組清醒時間、首次呼吸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瑞芬太尼聯(lián)合異丙酚麻醉在甲狀腺切除手術中的應用價值顯著。
關鍵詞瑞芬太尼;異丙酚;甲狀腺切除
甲狀腺切除術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醫(yī)治方式,其對麻醉作用要求高。相關資料顯示,過去頸叢醫(yī)治麻醉模式效果欠佳,并且可受特征以及年齡等因素制約。為此,臨床上需對患者尋找合適以及有效的麻醉方法。本研究就本院的100例患者予以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甲狀腺切除患者100例,分成兩組。對照組50例,男女比為14:11;年齡40~66歲,平均(53.02±5.02)歲;體重50~62 kg,平均(56.30±3.02)kg。試驗組50例,男女比為29:21;年齡41~67歲,平均(54.02±5.12)歲;體重51~63 kg,平均(57.30±3.1 2)kg。兩組上述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方法:①試驗組予以瑞芬太尼合并異丙酚進行麻醉,采取氣管插管方式進行全麻,選取0.1 mg/kg維庫溴銨以及2 mg/kg丙泊酚、4μg/kg芬太尼、靜脈推注2 mg咪唑安定予以麻醉誘導。然后,泵注6~8 mg/(kg·h)瑞芬太尼合并異丙酚予以維持麻醉。②對照組僅給予瑞芬太尼麻醉,其藥量以及麻醉誘導藥物同試驗組。
觀察指標與評定標準:①對比兩組術后臨床指標:清醒時間、首次呼吸時間、恢復意識時間;②對比兩組并發(fā)癥:寒戰(zhàn)、心動過緩、疼痛。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術后臨床指標對比:試驗組臨床指標較對照組優(yō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狀況對比:對照組寒戰(zhàn)3例(6.00%)、心動過緩2例(4.00%),疼痛4例(8.00%);試驗組分別為1例(2.00%),0(0.00%),0(0.00%)。試驗組總并發(fā)癥率2.00%,顯著較對照組的18.00%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討論
在麻醉學中,較多具麻醉療效的藥物廣泛應用于臨床上,其能夠使神經傳導能力減弱,從而促使痛覺消失,達到無痛效果。其中,異丙酚與瑞芬太尼較為常用,瑞芬太尼用于全麻患者中,但因受作用時間較短限制,使得其通常與異丙酚合并應用。為此,本研究選取100例患者,分別采取異丙酚與瑞芬太尼麻醉、單純瑞芬太尼麻醉,并進行對比、分析。
本文數(shù)據(jù)顯示,試驗組清醒時間(7.50±0.51)min,首次呼吸時間(5.10±1.10)min等,均較對照組短。試驗組總并發(fā)癥率2.00%較對照組低;表明將瑞芬太尼和異丙酚合并用于甲狀腺切除患者中,可有效改善其臨床指標以及降低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瑞芬太尼是芬太尼中一種μ阿片受體興奮劑,能夠于患者血液以及組織中迅速溶解,作用速度快,并且作用時間短;故單一應用此藥物療效欠佳。按照現(xiàn)代藥物學觀念探究,機體血漿內阻抗膽堿酯酶與藥物膽堿酯酶類藥物對瑞芬太尼分泌影響較小,并且不受患者年齡以及肝、腎功能所影響,但易被組織以及血漿中非特異酯酶予以有效溶解,不會儲存于患者機體中。另外,此藥物可對患者血壓以及心臟等產生一定影響。異丙酚亦稱為丙泊酚,為一種迅速強效麻醉劑,具作用時間短、起效快、蘇醒時間短以及不良反應小特征。此外,異丙酚具有高度親脂性,能夠迅速分布于患者機體中樞神經至血液和周圍組織中。兩麻醉藥物聯(lián)合應用,具有協(xié)同以及互補效果,明顯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以及減輕疼痛等效果。受樣本量等因素制約,關于將瑞芬太尼和異丙酚合并用于患者中的疼痛度未探究,待臨床進一步分析,并予以補充。
綜上所述,對甲狀腺切除患者實施瑞芬太尼和異丙酚聯(lián)合麻醉,不僅可縮短其恢復時間,且可有效降低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