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或 郝芳
摘要本研究采用社會正念范式(SoMi),考察不同人際距離對其社會正念利他選擇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1)不同人際關系產(chǎn)生的人際距離對社會正念利他選擇不同,被試與陌生人的利他選擇最低,與父母的利他選擇其次,與朋友的利他選擇略高于對父母的利他選擇;(2)情緒面孔產(chǎn)生的人際距離越近,利他選擇行為越高,人際距離越遠,利他選擇行為越低;高興面孔表情利他選擇頻次最高,悲傷面孔表情次之,憤怒面孔表情利他選擇最低。
關鍵詞人際距離,利他選擇,情緒面孔,影響。
1引言
社會正念(social mindfulness)是在人際互動中,個體關注他人切實需要和利益,維護他人的自主選擇權利,做出利他選擇行為的心理過程。比如,盤子里有一盒番茄醬和幾盒草莓醬,如果個體考慮到他人可有更多選擇,便會選擇其中一盒草莓醬,讓他人仍有在番茄醬和草莓醬中挑選的機會,如果個體在這樣的分配中為他人著想,他就具備了社會正念(VanDoesum,VanLange,&VanLange;,2013)。
研究者開發(fā)了一種范式來測量社會正念(簡稱SoMi范式),在該范式中,個體和另外一個人先后多次選擇物品,每次選擇包含三個或四個物品選項,例如:一個黃色籃球帽和三個藍色籃球帽、一個綠蘋果和兩個紅蘋果等。如被試作為先選者,選擇了相同顏色的物品,則后選者仍有選擇的機會,此時被試得到利他選擇分數(shù);相反,被試選擇不同顏色的物品,后選者失去對物品選擇的機會,此時被試不得分。SoMi范式下,先選者的行為選擇決定了后選者是否擁有自主選擇權。根據(jù)Deci和Ryan(1985)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theory),自主需要即自主選擇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社會正念利他選擇強調(diào)了情境中兩人的相互影響讓他人有自主決定的行為可以看作是一種尊重他人的需要,是為對方考慮的行為。
VanDoesum等人(2013)使用SoMi范式考察了被試在果醬、籃球帽、鉛筆、包裝禮品和蘋果等物品上的的選擇行為。結果表明,SoMi范式很好地測量了社會正念利他選擇的行為,研究還證實,面孔信任度、社會價值取向等因素會影響社會正念利他選擇行為。此外,研究者發(fā)現(xiàn),相比陌生人,人們對朋友的社會正念更高(Van Lange&VanDoesum;,2015)。人們對這種不同的群體進行評價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人際距離。由此可見,隨著人際距離的增大,人們的社會正念水平也傾向于降低。通常,個體對與自己關系疏遠的他人會知覺為遠距離的對象,而關系親密的他人會知覺為近距離的對象(Liberman,Trope,&Stephan;,2007)。
在社會交往中,人們依賴于面孔表情等信息(Marsh,Kozak。&Kdeck;,2005a,2005b)。研究證實,面孔表情能夠影響人們對人際距離的判斷(Stins et al,2011)。表情是一種非言語的交流方式,用來傳達情感狀態(tài)和人際信息,并影響雙方的行為表現(xiàn),個體根據(jù)表情,對他人產(chǎn)生趨近或者回避的行為(Darwin,1965;Fridlund,1994)。研究者使用被試自身與刺激之間的距離變化來定義趨避,刺激與被試的距離減小為趨近,距離增大為回避。實驗證實,面對表達負性面孔表情(如:憤怒、厭惡、恐懼、悲傷等)的他人,個體更加愿意接近表達高興或者中性面孔的他人(Willis,Palermo,Burke,McGrillen,&Miller;,2011),而憤怒的情緒面孔要比悲傷或恐懼等負性情緒面孔帶給個體更遠的距離知覺(Willis,Paler-mo,&Burke;,2011)。由此我們預測,在社會正念利他選擇的研究中,添加面孔表情因素可能影響人際距離,進而影響個體做出利他選擇的結果。
綜上所述,本研究欲探討在社會互動中人們對社會線索知覺如何影響其利他行為。由于情緒是重要的線索,我們預測,人們是否做出利他選擇會依賴于他們對互動對方所表現(xiàn)出的面孔表情。而且,由于面孔表情可能影響人際距離,而人際距離是利他選擇的重要因素,由此,我們假定,人際距離對情緒和利他選擇有中介作用。為此,在實驗1中,我們將首先考察人際距離對利他選擇的影響。在實驗2中,我們假定人際距離會中介社會線索知覺對利他行為的影響。
2實驗1
2.1實驗目的與假設
考察被試在面對不同人際距離時,其對不均等資源做出的選擇。預期人際距離近,利他選擇行為更高。
2.2被試
招募了6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男生28名,女生35名。被試年齡在19~27歲之間(M=22.26,SD=2.49),所有被試視力或矯正視力均正常近期內(nèi)沒有參與過類似實驗。
2.3實驗設計
實驗采用單因素被試內(nèi)設計,自變量為人際距離,分為三個水平:陌生人、朋友、家人分別對應人際距離:高、中、低三個水平。因變量為被試對同伴所做出的利他選擇行為得分。
2.4實驗材料
實驗的刺激為物品圖片,如圖l所示,圖片由Photoshop CS5繪制而成。在實驗中,將呈現(xiàn)6種類別的物品圖片,分別為:毛巾、鉛筆、球、筆記本、帽子和水杯。每張圖片只呈現(xiàn)同一種類的物品,一張圖片上的物品數(shù)量為3個。
為檢驗對被試與目標人物的人際距離感操縱的有效性,采用Aron,Aron和Smollan(1992)的人際關系親密度量表考察人際距離的程度。該量表會給被試呈現(xiàn)7對圓圈,每對圓圈中左邊的代表自己,右邊的圓圈代表他人。兩個圓圈重疊程度逐漸增加,被試的選擇從1(完全不重疊)到7(幾乎完全重疊)計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知覺到的與他人的親密度越高。
2.5實驗程序
所有實驗刺激均通過電腦呈現(xiàn),編程使用Eprime2.0。
在實驗測試之前,被試會完成“人際關系親密度量表”的評定任務。讓被試分別判斷陌生人、朋友、家人與自己的關系程度。
被試進入實驗室后,坐在電腦前,想象自己正在與另外一個人共同參與這個選擇游戲,對方的身份分別是陌生人、朋友和家人,三個條件隨機出現(xiàn)。被試閱讀指導語,經(jīng)過練習之后,開始游戲。實驗采用SoMi范式,在屏幕上隨機呈現(xiàn)上述種類的物品圖片,提醒被試正在和對方選擇物品,被試先選,對方后選,并標明對方的身份。在實驗中,被試利他選擇的次數(shù)與總試次的比例為社會正念利他選擇的得分。
2.6結果
對被試在“人際關系親密度量表”上的得分進行分析,F(xiàn)(2,118)=438.24,p<0.001,被試與好朋友的人際距離親密程度(M=5.15,SD=0.98)顯著高于與陌生人的親密程度(M-2.0 3,SD=0.8 6),被試與家人的人際距離的親密程度(M=6.11,SD=0.80)顯著高于被試與“好朋友”的親密程度。說明對人際距離的實驗操作有效。
對被試社會正念范式下所獲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人際距離主效應顯著,F(xiàn)(2,118)=7.10,p<0.001,n2=0.11:與朋友(M=0.35,SD=0.13)進行選擇的利他選擇要顯著高于與陌生人(M=0.27,SD=0.14)間的利他選擇,t(59)=4.60,p<0.001。以上結果表明利他選擇在不同人際距離上有明顯的差異,說明不同人際關系會影響利他選擇。
2.7小結
本實驗的結果表明,面對不同的人際距離,所表現(xiàn)的利他行為程度也不同,人際距離越近,其社會正念利他選擇越高。
3實驗2
實驗一設置了不同人際距離條件,結果證明了不同人際關系的人際距離會對利他行為有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陌生人的個體特征(如:面孔表情)會影響其利他行為(鄭顯亮,顧海根,2010),然而表情也會影響人際距離(Adams,Ambady,Macrae,&Kleek;,2006)。因此,實驗二將探討個體特征中表情因素對陌生人的人際距離的影響,進而對利他選擇行為的影響。
3.1實驗目的與假設
考察不同情緒面孔對被試的人際距離的影響,進而考察被試在面對不同人際距離對不均等資源所做出的選擇。預期不同面孔表情將影響人際距離,人際距離近,利他選擇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更高。
3.2被試
招募了7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男生32名,女生38名。被試年齡在22~27歲之間(M=24.15,SD=1.35)。所有被試均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近期內(nèi)沒有參與過類似實驗。
3.3實驗設計
實驗采用單因素被試內(nèi)設計。本研究采用Miller,Chabriac和Molet(2013)的研究范式的變式。該研究考察表情與人際距離的關系,實驗任務是用電腦呈現(xiàn),設置不同面孔圖片作為接近者在屏幕一端,代表被試圖片在另一端,由被試決定接近者靠近的程度。研究發(fā)現(xiàn),憤怒面孔的人際距離最遠,悲傷面孔其次,高興面孔所知覺到距離最近(Miller et al,2013)。因此,本實驗選擇以上三種表情作為影響人際距離的三個不同水平的自變量,分別對應人際距離:低、中、高三個水平。因變量為被試讓給同伴的利他選擇行為得分。
3.4實驗材料
實驗的刺激為物品圖片和真人面孔圖片。其中,物品圖片與實驗1相似,實驗會呈現(xiàn)4種類別的物品,分別為:毛巾、球、筆記本和水杯。真人面孔圖片從中國面孔情緒圖片系統(tǒng)(CFAPS)(白露,馬慧,黃宇霞,羅躍嘉,2005)中選取憤怒面孔、悲傷面孔、高興面孔圖片各8張,男女各半,三類面孔圖片強度無顯著差異。
3.5實驗程序
所有實驗刺激均通過電腦呈現(xiàn),編程用Javascript編寫。
第一步人際距離任務(如圖2所示)在屏幕最左端的圖片代表被試自己,最右端圖片為陌生人的面孔表情圖片。圖片大小均為130x150 pX,圖片原始距離為1090 px。被試水平移動陌生人面孔表情圖片,判斷自己與他人的人際距離。當被試判斷人際距離之后,按“OK”按鈕進入第二步。
第二步利他選擇行為任務,采用的范式是SoMi范式,方法同實驗一。屏幕隨機呈現(xiàn)上述種類的物品圖片,讓被試根據(jù)第一步知覺到的人際距離,與第一步出現(xiàn)的陌生人進行物品選擇。
3.6結果
對被試在人際距離任務中的距離進行百分數(shù)處理,F(xiàn)(2,138)=139.40,p<0.001,被試與高興面孔他人的人際距離(M=57.24,SD=20.72)顯著高于與悲傷面孔他人的人際距離(M=83.22,SD=18.15),被試與悲傷面孔他人的人際距離顯著高于與憤怒面孔他人的人際距離(M=89.85,SD=16.62),說明對人際距離的實驗操作有效。
對被試社會正念范式下所獲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人際距離主效應顯著,F(xiàn)(2,138)=18.82,p<0.001,n2=0.22;被試對帶有高興面孔他人(M=0.32,SD=0.12)的利他選擇顯著高于對帶有憤怒面孔他人(M=0.24,SD=0.13),t(69)=5.54,p<0.001,也顯著高于帶有悲傷面孔他人(M=0.27,SD=0.13)的利他選擇,t(69)=5.54,p<0.001。被試對帶有悲傷面孔他人的利他選擇要高于對帶有憤怒面孔他人的利他選擇,t(69)=1.96,p=0.05。這表明不同表情帶來的人際距離的差異在社會正念利他選擇上會有一定的影響。
我們對結果做三步的線性回歸分析(溫忠麟等,2004):第一步做面孔表情對利他選擇的回歸,結果顯示(圖3),情緒面孔顯著預測了人際距離,R2=0.23,F(xiàn)(2,138)=20.1,p<0.001;而且面孔表情的效應達到顯著水平,β=-0.28,t=6.18,p<0.01,第二步做面孔表情對人際距離的回歸。結果顯示,情緒面孔顯著解釋了利他選擇的變異,R2 0.42,F(xiàn)(2,138)-74.71,p<0.001;而且面孔表情的效應達到顯著水平,β=0.58,t=20.06,p<0.001,第三步做面孔表情和人際距離對利他選擇的回歸,β=-0.26,t=-2.94,p=0.004,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53.86%,證明人際距離的間接效應顯著,預測得到驗證。被試面對憤怒表情產(chǎn)生較遠的人際距離,做出較少的利他選擇結果,面對開心表情產(chǎn)生了較近的人際距離,于是做出較多的利他選擇結果。
3.7小結
本實驗的結果表明,不同情緒面快產(chǎn)生的人際距離越近,利他選擇行為越高。被試與帶有高興表情的他人利他選擇最多,悲傷表情次之,憤怒表情的人際距離最遠,利他選擇行為也最少。
4總討論
4.1不同人際關系條件下人際距離對社會正念利他選擇的影響
面對有限的資源讓兩個人先后進行選擇,先選擇的人決定了對方是否能夠自主選擇(Kelley&Thibaut;,1978;Van Lange,2012),將唯一物品留給后一個人選擇,這樣后選擇的人就擁有了在兩種物品中做選擇的機會,在相互依存的情境下強調(diào)合作和公平,個體關注他人需要和利益,做出有利于他人的選擇。
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際距離會影響利他選擇。實驗1的結果表明當人際距離較遠,其社會正念利他選擇行為會減少,當人際距離較近,利他選擇行為會增加。社會正念利他選擇和其他親社會行為一樣受人際距離的影響(Jones&Raehlin;,2006;Raehlin&Jones;,2008a,2008b)。并且,這一結果也與之前研究的結果一致(Mifune,Hashimoto,&Yamagishi;,2010;Van Lange&Van; Doesum,2015)。出現(xiàn)這一結果的可能原因如下:第一,個體感知他人與自我越親密,越有利于個體理解和關注他人的體驗和需要(Aron,Aron,Tudor,&Nelson;,1991)。實驗l中對家人和朋友的利他選擇均高于陌生人,被試先選擇,如果被試認知到自己有選擇的機會,那么相比陌生人,人們較容易推測朋友或家人同樣也需要選擇權,更能考慮他們的需要或利益,做出更多的有利于他人的選擇。第二,留下唯一物品給好朋友或家人選擇,也給自己和他們以后提供更好的交往和合作機會。而陌生人有時只是一面之緣,是否做出利他選擇不會有太大的影響(Van Doesum et al,2013)。利他行為是社會規(guī)范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以往研究表明,實施社會規(guī)范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情境因素,個體面對距離較近的對方,社會規(guī)范迫使考慮利他的壓力更大(Mandel,2006)。因此,他人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而他人與個體的關系也成為研究的焦點。人際距離是個體能否對他人表現(xiàn)利他行為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人際距離的縮短會增加親社會行為(Levy,F(xiàn)reitas,&Salovey;,2002;Reed&Aquino;,2003)。
4.2不同情緒面孔條件下人際距離對社會正念利他選擇的影響
之前相關的實驗發(fā)現(xiàn)情緒刺激會使被試產(chǎn)生趨避反應,具體來說,正性情緒引起趨近反應,刺激與被試的距離縮?。回撔郧榫w引起回避反應,刺激與被試的距離增大(Van Dantzig,Pecher,&Zwaan;,2008;Krieglmeyer&Deutsch;,2010;Krieglmeyer,De Houwer,&Deutsch;,2011)。這些結果都與實驗2結果一致。實驗2使用三種情緒面孔產(chǎn)生三種不同水平的人際距離,結果發(fā)現(xiàn)人際距離減少,利他行為增加。情緒面孔帶來的不同人際距離對利他選擇的影響和朋友、家人、陌生人帶來的不同人際距離的影響幾乎是一致的。這說明表情帶來的人際距離的差異,對利他行為產(chǎn)生中介作用,憤怒表情帶來的人際距離最遠,被試很難做出利他選擇;而開心表情帶來的人際距離最近,被試很容易做出利他選擇。個體通過表情的線索判斷他人是否對自己有潛在的威脅(Adolphs,2003),憤怒的表情通常是消極刺激,相比其他表情更具攻擊性,缺乏信任,被試傾向回避憤怒面孔的他人,此時難以做出利他選擇;被試趨近高興的表情(Willis etal,2010),增加了親社會傾向,促進被試對高興表情的他人做出了利他選擇;面對悲傷表情,可能有些被試會判斷他人需要得到幫助,此時不會回避悲傷表情,因而趨近悲傷表情的他人,做出利他選擇。
5結論
本研究條件得出如下結論:(1)不同的人際關系產(chǎn)生的人際距離對社會正念利他選擇影響不同,增加知覺到的人際距離會引起利他選擇的減少,相反,當縮小人際距離會增加利他選擇。(2)面孔表情能夠影響個體對人際距離的判斷,進而導致利他選擇的不同,面孔表情產(chǎn)生的人際距離越近,利他選擇越高,人際距離越遠,利他選擇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