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李鮮花,趙歡蕊
(榆林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陜西榆林719000)
在低溫條件下,植物體內會發(fā)生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反應,導致植物體內的生理指標發(fā)生變化,因此,可以通過對其生理指標的測定來反映植物的抗寒性。有研究表明,植物對低溫的反應與植物體內的游離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和過氧化物酶活性密切相關。
在正常情況下,脯氨酸含量并不高,然而在植物遭受低溫影響時,脯氨酸含量增多,其能夠作為抗寒性的生理指標[1]。呂優(yōu)偉等[2]對早熟禾在低溫脅迫下的生理響應及苗期抗寒性研究中認為,游離脯氨酸含量隨著溫度的降低而逐漸上升。郭黃萍等[3]在山西梨部分栽培品種抗寒性研究初報中得出,梨枝條中游離脯氨酸含量隨著外界溫度的降低而升高。黃浩等[4]在黃梁木種源的抗寒性綜合評價中得出,在低溫脅迫條件下,不同黃梁木種源的枝芽存活率與游離脯氨酸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說明生理指標的變化與枝芽的抗寒性密切相關。
丙二醛含量在抗性生理研究中是一種常用的指標,它能間接地反映植物對低溫脅迫的抵抗和忍耐能力,可以利用其作為脂質過氧化指標來表示植物本身對逆境條件的反應[5]。王慶軍等[6]在3個石榴品種的抗寒性分析中指出,植物的抗寒性與丙二醛含量呈負相關關系。趙歡蕊等[7]在對遼東櫟在低溫脅迫下的生理響應研究中指出,丙二醛含量隨著自然溫度的降低逐漸上升。何威等[8]在山茶花耐寒性研究中也指出,丙二醛含量在自然降溫過程中隨著溫度的降低逐漸增加,其可作為鑒定山茶花品種耐寒性強弱的生理指標。
過氧化物酶(POD)活性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植物的抗寒性,當植物感受到外界溫度降低時,過氧化物酶通過酶促降解H2O2,避免自由基對細胞膜的傷害,保護植物細胞[9]。王勇等[10]在核桃優(yōu)良品種枝條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標分析中指出,隨著核桃生育進程的繼續(xù)以及氣溫的變化,POD酶活性在核桃枝條內含量越高,抗寒性越強。艾鵬飛等[11]在研究仁用杏抗寒性生理指標評價中得出,過氧化物酶活性在脅迫降溫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且與仁用杏枝條的萌芽率相關性較好。因此,過氧化物酶活性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植物的抗寒性。
合歡和紫荊是榆林市近年來引進的新樹種,在已有的研究中,關于合歡和紫荊對低溫的反應,尤其是抗寒生理的研究較少。榆林地處陜西省最北部,冬季寒冷,而這2種植物皆喜溫暖濕潤氣候,低溫是限制其引種的主要環(huán)境因子[12]。
本試驗在低溫條件下對合歡和紫荊的3種抗寒性生理指標進行比較,旨在探索其在自然降溫過程中生理變化的規(guī)律,為進一步擴大其引種范圍提供理論支持。
試驗地位于陜西省榆林市榆林學院校園內,位于東經 108°58′~110°24′,北緯 37°49′~38°58′。屬于溫帶半干旱大陸季風氣候,一年中以12月至次年2月日照差異最大,四季溫差明顯,干濕不同。年平均氣溫為8.3℃,冬季寒冷,平均氣溫在-7.8~4.1℃,極端最低溫曾達到-32.7℃。試驗期間(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榆林地區(qū)氣溫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
以合歡和紫荊的一年生休眠枝條為試驗材料。
從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3月1日,每隔10 d左右取樣一次,取樣時間分別為11月1日、11月11日、11月21日、12月1日、12月11日、12月21日、1月1日、1月11日、1月21日、2月1日、2月11日、2月21日、3月1日,共13次,采集植物時取上部生長良好的一年生休眠枝條,放入保鮮袋中帶回實驗室作為試驗材料備用。
游離脯氨酸含量的測定采用茚三酮法[6],丙二醛含量的測定采用巴比妥酸法[8],POD活性的測定采用愈創(chuàng)木酚法[6]。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Excel 2010進行圖表處理。
由圖2可知,在試驗期間,合歡枝條中游離脯氨酸含量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升高,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與溫度呈負相關。當溫度在0℃以上時(2016-11-01—11-21),隨著溫度的升高,游離脯氨酸含量緩慢減少;在12月1日當溫度降至0℃以下時,再隨著溫度的升降,游離脯氨酸含量呈波形變化,共出現(xiàn)4個波峰,分別出現(xiàn)在溫度驟降的12月1日(-8℃),12月21日(-8℃),1月21日(-20℃)和2月21日(-8℃),各波峰對應的游離脯氨酸含量分別為 7.23,12.99,19.99,12.64 μg/g。整體上,游離脯氨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
紫荊植物體內脯氨酸含量的變化,與合歡基本相同。當溫度在0℃以上升溫時,脯氨酸含量緩慢減少,在12月1日溫度降至0℃以下時,隨著溫度的變化,脯氨酸含量呈波形變化,共出現(xiàn)4個波峰,各波峰對應的脯氨酸含量分別為4.01,6.83,10.41,6.57 μg/g。與合歡相比,均有所下降,分別下降了3.22,6.16,9.58,6.07 μg/g。此后,隨著溫度的上升,至試驗末的3月1日(-5℃),合歡脯氨酸含量下降至 10.03 μg/g,紫荊下降至 4.12 μg/g。在同一時期內,合歡枝條中的脯氨酸含量均高于紫荊。
由圖3可知,在試驗期間,合歡枝條中丙二醛含量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升高,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與溫度呈負相關。當溫度在0℃以上時(2016-11-01—11-21),隨著溫度的升高,丙二醛含量緩慢減少;在12月1日當溫度降至0℃以下時,隨著溫度的升降,脯氨酸含量呈波形變化,共出現(xiàn)4個波峰,分別出現(xiàn)在溫度驟降的12月1日(-8℃),12月21日(-8℃),1月21日(-20℃)和2月21日(-8℃),各波峰對應的丙二醛含量分別為8.02,9.06,13.46,7.83 μmol/g。整體上,丙二醛含量呈現(xiàn)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
紫荊植物體內丙二醛含量的變化,與合歡基本相同。在試驗初期溫度在0℃以上時,丙二醛含量變化較小,當12月1日溫度降至0℃以下時,隨著溫度的升降,丙二醛含量呈波形變化,共出現(xiàn)4個波峰,各波峰對應的丙二醛含量分別為9.56,12.53,22.73,17.38 μmol/g,與合歡相比,均有所上升,分別上升了 1.54,3.47,9.27,9.55 μmol/g。此后,隨著溫度的上升,至試驗末的3月1日(-5℃),合歡丙二醛酸含量下降至4.11 μmol/g,紫荊下降至6.53 μmol/g。在同一時期內,合歡枝條中的丙二醛含量均比紫荊低。
由圖4可知,在試驗期間,合歡枝條中過氧化物酶活性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升高,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與溫度呈負相關。當溫度在0℃以上時(2016-11-01—11-21),隨著溫度的逐漸升高,過氧化物酶活性緩慢降低;在12月1日當溫度降至0℃以下時,隨著溫度的變化,過氧化物酶活性呈波形變化,共出現(xiàn)4個波峰,分別出現(xiàn)在溫度驟降的12月1日(-8℃),12月21日(-8℃),1月21日(-20℃)和2月21日(-8℃),各波峰對應的POD活性分別為 11.19,15.89,30.01,15.26 U/(g·min)。整體上,POD活性呈現(xiàn)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
紫荊植物體內POD活性的變化,與合歡基本相同。當溫度在0℃以上升溫時,POD活性緩慢降低,當12月1日溫度降至0℃以下時,隨著溫度的變化,POD活性呈現(xiàn)出波形變化,共出現(xiàn)4個波峰,各波峰對應的POD活性分別為7.29,8.12,16.88,9.37 U/(g·min)。與合歡相比,均有所降低,分別降低了3.9,7.77,13.13,5.89U/(g·min)。此后,隨著溫度的上升,至試驗末的3月1日(-5℃),合歡POD活性下降至8.59 U/(g·min),紫荊下降至7.02 U/(g·min)。在同一時期內,合歡枝條中的POD活性均高于紫荊。
本試驗表明,在自然降溫過程中,合歡和紫荊中的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過氧化物酶活性均呈波形變化,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增加,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少,與溫度呈負相關關系。這分別與李麗等[13]對淡竹、張艷俠等[14]對石榴、魯金星等[15]對砧木和釀酒葡萄枝條中的研究結果一致。可能是因為植物在低溫條件下,會分泌植物蛋白,以增加細胞液的濃度來維持植物的生命[16],如脯氨酸能夠維持細胞結構、細胞運輸和調節(jié)滲透壓等,使植物具有一定的抗性和保護作用[17]。而當植物在低溫刺激后產生POD對H2O2有促降解的作用,得以提高植物的抗寒性,同時溫度的降低使植物細胞過氧化,從而產生大量的丙二醛。
王小媚等[18]研究表明,在低溫脅迫過程中,楊桃的抗寒性指標POD活性呈現(xiàn)出先升后降的變化趨勢,呈上升趨勢可能是因為溫度過低,超出了植物的耐寒范圍。而本試驗中,POD活性與溫度呈負相關關系,可能是因為自然降溫過程中出現(xiàn)的最低溫度還沒有達到2種樹種所能忍受的臨界低溫,說明POD活性在不同的作物中抗寒性存在一定的差別,這與石如意等[19]、王勇等[20]的研究結果一致。
本試驗通過對游離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過氧化物酶活性3個指標的測定來進行合歡和紫荊2種植物的抗寒性比較分析。綜合3種指標得出,合歡的抗寒性大于紫荊。這一結論對于擴大植物引種、豐富榆林本地的園林綠地生物多樣性指數(shù)、進一步改善生態(tài)壞境具有重大意義。此外,由于植物在抵御低溫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錯綜復雜的生理變化,且易受多種外界因素的影響,考慮今后可進一步通過對半致死溫度、電阻率、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指標進行綜合評定,從而加強對植物抗寒性鑒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