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曉峰
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是臨床上常見的急腹癥之一,該病發(fā)病迅速, 起病急驟, 如不及時發(fā)現治療很容易造成對生命的重大威脅。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經確診后, 應立刻采取手術切除或穿孔修補術治療, 隨著腔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成熟, 微創(chuàng)手術已經受到廣大患者的接受, 并且應用在臨床各個科室, 并且療效確切[1,2]。本文研究開腹手術和腔鏡手術對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患者的治療效果, 進行對比分析, 取得了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胃腸科就診的80例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患者, 按照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腹腔鏡組及開腹組, 各40例。腹腔鏡組中男20例,女20例, 年齡25~65歲, 平均年齡(44.0±9.3)歲, 其中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21例, 胃竇部潰瘍穿孔19例, 平均穿孔時間(6.33±1.27)h;開腹組中男21例, 女19例, 年齡24~64歲,平均年齡(45.0±9.2)歲, 其中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22例,胃竇部潰瘍穿孔18例, 平均穿孔時間(6.03±1.25)h。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穿孔部位、穿孔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所有入組患者均有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的典型臨床表現;②查體時出現腹壓痛、反跳痛, 腹肌緊張呈“板樣”強直;放射線檢查有膈下游離氣體;③經手術證實為穿孔。
1.3 排除標準 ①具有嚴重心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②休克或者代謝性酸中毒患者, 伴有梗阻、出血等并發(fā)癥的患者。
1.4 方法 兩組患者手前均采取氣管插管進行全身麻醉,腹腔鏡組行腹腔鏡穿孔修補術, 患者呈頭高腳低左傾位, 觀察口取于臍下, 充入CO2至12 mm Hg(1 mm Hg=0.133 kPa)氣腹。拔出氣腹針, 插入Trocar后置入腹腔鏡, 對腹腔進行探查。Trocar穿刺分別位于劍突下、右鎖骨中線肋下, 置入各種手術操作器械。在腹腔鏡下進行縫合, 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徹底清除腹腔內污染物及滲出液, 放置引流管, 排空氣腹,并對穿刺切口進行縫合關閉。開腹組行開腹穿孔修補術, 開口位于右上腹部, 逐層切開進入腹腔, 對腹腔內潰瘍部位進行探查, 用紗布將潰瘍穿孔部位與其他組織隔開, 將食物殘渣徹底清除。徹底清洗腹腔并且縫合。術后兩組患者均胃腸減壓, 禁食補液, 給予胃酸抑制劑, 減輕刺激作用, 減輕疼痛,合理給予營養(yǎng)支持, 根據個人情況給予抗生素治療, 防止出現術后炎癥。
1.5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腹腔鏡組手術時間為(62.33±8.66)min、切口長度為(3.48±0.11)cm、腸道功能恢復時間為(69.76±23.58)h, 均優(yōu)于開腹組的 (84.25±12.17)min、(16.12±3.11)cm、(85.36±22.36)h,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為5.0%,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s, n(%)]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s, n(%)]
注:與開腹組比較, aP<0.05 , b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切口長度(cm) 并發(fā)癥 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h)腹腔鏡組 40 62.33±8.66a 3.48±0.11a 2(5.0)b 69.76±23.58a開腹組 40 84.25±12.17 16.12±3.11 2(5.0) 85.36±22.36
傳統(tǒng)開腹手術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大, 其切口比較大, 由于其較大的切口, 增加了術后患者的愈合時間, 在手術以后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使用腹腔鏡對患者進行治療, 腹腔鏡可以對腹部進行徹底的探查, 更加準確的確定穿孔位置,開腹手術開腹時過于盲目[3,4]。建立CO2氣腹, 腹部空間增大,手術視野清晰, 徹底清除腹腔內異物, 避免術后感染的發(fā)生。腹腔鏡手術由于其切口微小, 因此愈合速度非常快, 并且術后較開腹手術瘢痕更加美觀。術后恢復快、下床活動早, 可以加快胃腸的恢復[5,6]。
從本試驗可以看出, 腹腔鏡組手術時間為(62.33±8.66)min、切口長度為(3.48±0.11)cm、腸道功能恢復時間為(69.76±23.58)h, 均優(yōu)于開腹組的(84.25±12.17)min、(16.12±3.11)cm、(85.36±22.36)h,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為5.0%,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與劉敬炳[3]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腹腔鏡手術由于切口較小, 因此, 對皮下組織和肌肉的損傷都較少, 并且盡可能不由組織血管豐富的部位入腹, 壓迫肌肉和組織, 還可以減少術中出血量, 達到損傷小、恢復快的目的。在本研究中得到一些經驗, 在進行腹腔鏡控查時分為兩步, 第一步:初步判斷, 對腹腔內的情況進行細致的探查,發(fā)現膿苔較多和黃綠色混濁積液較多的部位[7]。觀察闌尾是否有穿孔、炎癥等。第二步:探查在置入所有Trocar后進行,觀察胃竇部, 并且進行適當按壓, 可以在膿苔最多的部位用拔棒按壓, 觀察胃腔及腸腔內充氣, 觀察是否有液體;縫合時選擇距離穿孔0.7 cm以上位置的正常組織縱軸方向進針較為安全[8], 注意, 在縫合時力量適中, 打結時不可用力過猛,切記不可縫合后壁。盡量控制手術時間, 果手術時間過長,患者的穿孔部位就會發(fā)生水腫, 導致暴露不好, 這時, 可將電鉤插入穿孔處, 通過左右搖擺電鉤擴大操作空間。檢查是否縫合可靠, 如果無誤縫后壁;切記, 手術時手術視野一定要暴露充分。進行沖洗時, 及時調整患者體位, 適當的右傾斜患者, 邊沖洗邊吸引, 重點沖洗膈下、右結腸旁溝、腸袢間及膀胱直腸凹陷的膿液;盡量多次使用生理鹽水沖洗, 也可適當使用甲硝唑或奧硝唑溶液沖洗。沖洗充分的情況下,腹腔感染、腸粘連、腸梗阻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有明顯降低, 沖洗充分, 有利于放置引流管, 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較快[9,10]。
綜上所述, 對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患者采取腹腔鏡治療, 可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小切口長度, 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