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鵬,王亞東,方 穎,李茂濤,蔣懷周,鮑遠程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肝豆狀核變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一種銅代謝障礙性疾病,銅蓄積所致的肝細胞脂肪變性、活動性肝炎、肝纖維化是HLD患者的主要肝臟病理變化,肝纖維化在幾乎每個確診的患者肝臟均有發(fā)現(xiàn)[1-2]。中醫(yī)認為銅毒內(nèi)聚,濕熱、痰濁、瘀血相互蘊結(jié)是HLD肝纖維化的主要病機,臨床上以通腑利濕、化瘀散結(jié)中藥專方肝豆靈為主的綜合治療可有效促進HLD患者肝硬化及肝功能的恢復[3]。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肝豆靈可促進肝星狀細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凋亡,抑制肝細胞凋亡,從而發(fā)揮抗肝纖維化、減輕肝損傷的作用[4-5]。
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在銅負荷大鼠纖維化肝組織,Notch信號通路配體Jagged1、受體Notch3被激活,下游Hes1蛋白與肌成纖維細胞標志物α-平滑肌肌動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達區(qū)域大部分重合,并隨著肝纖維化的加重而同步表達增加,這說明銅沉積可通過Notch信號通路介導肝星狀細胞轉(zhuǎn)化為肌成纖維細胞(myofibroblast,MFB)并促其活化增殖[6]。
有研究表明,Notch信號通路參與調(diào)控上皮-間質(zhì)轉(zhuǎn)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而在肝纖維化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7-8]。在HLD肝纖維化形成過程中,銅沉積可能通過Notch通路介導EMT而參與肝纖維化的形成,肝豆靈可能通過Notch信號通路,干預EMT環(huán)節(jié)而發(fā)揮抗肝纖維化作用。本研究旨在觀察肝豆靈對Notch信號通路關(guān)鍵信號分子的影響。
1.1 動物 雄性SPF級SD大鼠40只,購自安徽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動物生產(chǎn)許可證號:SCXK(皖)2013-01],12~13周齡,平均體質(zhì)量(200±20)g。
1.2 主要儀器 全自動生化儀(AU2700):OLYMPUS;γ放射免疫計數(shù)器(FJ-2003):華粵集團;石蠟切片機(RM2135)、圖像采集系統(tǒng)(Q550CW):Leica;熒光定量PCR儀(ABI 7500);化學發(fā)光檢測系統(tǒng)(3400):Clinx科學儀器有限公司。
1.3 藥物及主要試劑 肝豆靈片: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制劑室,院藥制字Z20050071);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羥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透明質(zhì)酸(hyaluronic acid,HA)試劑盒: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貨號依次為C009-3、C010-3、A059-2、A030-1、H141;Masson試劑盒(G1340):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RT-PCR試劑(貨號12574030):Thermo Fish公司;β-actin(貨號SC47778):Santa Cruz公司;Hes1一抗(貨號ab71559)、α-SMA一抗(貨號ab32575):Abcam公司;E-cadherin一抗(貨號14472):CST公司;山羊抗小鼠二抗(貨號sc2005):Santa公司;山羊抗兔二抗(貨號CW0103):康為世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即用型SABC試劑盒(貨號SA1022)、DAB顯色試劑盒(貨號AR1025):博士德公司。
2.1 分組及模型復制 隨機將40只SD大鼠分為正常組,模型組,肝豆靈小劑量、中劑量、大劑量組,每組8只。正常組給予普通飼料喂養(yǎng),模型組和肝豆靈組喂飼含硫酸銅1.5 g/kg的粉狀飼料和0.185%硫酸銅去離子水,共24周,以復制銅負荷大鼠模型[6]。從第12周開始,肝豆靈小劑量組大鼠每日給予0.243 g/kg(相當于成人劑量的3.15倍,為人體藥物等效折算劑量的1/2)肝豆靈片溶液(碾碎后溶于2 mL生理鹽水配制成混懸液)灌胃,肝豆靈中劑量組、大劑量組大鼠每日分別給予肝豆靈片0.486、0.729 g/kg肝豆靈溶液灌胃,正常組及模型組大鼠給予等容積生理鹽水灌胃,共12周。實驗過程中,模型組、肝豆靈中劑量組和大劑量組各有2只大鼠死亡,剩下34只大鼠在第24周實驗結(jié)束后,禁食12 h,10%水合氯醛4.0 mL/kg腹腔注射麻醉,心臟采血,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取部分肝組織,用4%中性甲醛固定,行病理及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取部分肝組織,迅速采用液氮凍存后,于-80 ℃冰箱保存。
2.2 指標測定
2.2.1 血清生化指標及肝組織Hyp含量測定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ALT、AST、ALP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HA含量;采用比色法檢測肝組織Hyp含量。
2.2.2 肝臟組織形態(tài)學檢查 采用蘇木精-伊紅(hematoxylin-eosin, HE)及Masson染色觀察肝組織病理損傷及膠原沉積狀況。在10×20倍光學顯微鏡下隨機選取5個視野,觀察并測量膠原纖維含量(膠原纖維面積/肝組織面積×100%,取平均值)。
2.2.3 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Jagged1、Notch1、Notch3、Snail mRNA表達水平 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設(shè)計并合成引物(見表1),依據(jù)以下步驟測定各基因mRNA的表達水平。①RNA提?。毫呀饨M織,按5∶1的標準加入氯仿,離心后上清液加入等容積異丙醇,加入1 mL 75%乙醇,棄上清,加入20 μL DEPC水保存。②cDNA合成:反應(yīng)體系為RNA 8.0 μL、Oligo(dT)1.0 μL、Buffer 4.0 μL、dNTP 2.0 μL、RNasin 1.0 μL、M-MLV 1.0 μL,PCR儀器上42 ℃ 60 min,70 ℃ 5 min,取出反應(yīng)液即為cDNA;③實時PCR:反應(yīng)體系為2×SYBR Green Real-time PCR mixture 10 μL,10 μmol正向引物及反向引物各0.4 μL,2×ROX Ⅱ 0.4 μL,cDNA 2.0 μL,雙蒸水6.8 μL,95 ℃ 30 s預變性,95 ℃ 5 s,60 ℃ 34 s擴增40個循環(huán)后,95 ℃ 15 s,60 ℃ 60 s,95 ℃ 15 s。用2-ΔΔC(t)法計算待測基因mRNA的相對表達水平。
表1 實時熒光定量PCR引物
2.2.4 Western Blot法檢測Hes1、E-cadherin表達水平 將肝組織加入蛋白裂解液(1.0 mL RIPA 50 mg)后,取上清,采用BCA法對蛋白進行定量檢測后,配制10% SDS-PAGE凝膠后,加入蛋白樣品30 μg,電泳,轉(zhuǎn)膜,封閉,加一抗(β-actin 1∶1 000,Hes1 1∶400,E-cadherin 1∶400)后室溫孵育3 h,TBST洗脫3次,加入相應(yīng)的二抗(山羊抗小鼠1∶10 000,山羊抗兔1∶5 000),室溫孵育1 h,采用ECL發(fā)光試劑盒檢測目的蛋白。采用Quantity one軟件分析灰度值。
2.2.5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檢測α-SMA 采用鏈霉親合素生物素過氧化物酶復合物(strept avidin-biotin complex,SABC)法檢測α-SMA,經(jīng)脫蠟、修復后,封閉液孵育25 min,滴加一抗(α-SMA 1∶200稀釋),PBS沖洗后滴加生物素標記的山羊抗兔IgG二抗(1∶100)及試劑SABC,DAB顯色。IPP 6.0圖像分析系統(tǒng)測量平均光密度(mean optical density,MOD),即積分吸光度與目標區(qū)域面積比值,用以代表陽性部位蛋白表達水平。
3.1 各組血清ALT、AST、ALP、HA及肝組織Hyp水平比較 模型組大鼠血清ALT、AST、ALP、HA水平及肝組織Hyp和膠原纖維含量較正常組明顯升高(P<0.05);與模型組比較,肝豆靈各劑量組ALT、AST水平顯著降低(P<0.05),肝豆靈中、高劑量組大鼠血清ALP、HA水平及肝組織Hyp和膠原纖維含量明顯降低(P<0.05)。見表1。各組肝組織膠原纖維沉積情況見圖1。
表1 各組大鼠血清ALT、AST、ALP、HA水平及肝組織Hyp和膠原纖維含量比較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5;與模型組比較,#P<0.05
3.2 肝臟組織形態(tài)學觀察 HE及Masson染色結(jié)果顯示,正常組肝小葉結(jié)構(gòu)完整,肝細胞排列整齊,未見脂肪變性、炎性反應(yīng)及纖維條索;模型組、肝豆靈小劑量組均可見粗大纖維條索,多個假小葉形成,肝細胞大片溶解壞死,合并脂肪變性,散在炎性細胞浸潤;肝豆靈中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假小葉由于肝細胞增殖而變大,纖維條索變細,肝細胞壞死減少,可見氣球樣變性、脂肪變性;肝豆靈大劑量組纖維化改善明顯,壞死、脂肪變性程度減輕,未見假小葉。見圖1、圖2。
注:A.正常組;B.模型組;C.肝豆靈低劑量組;D.肝豆靈中劑量組;E. 肝豆靈高劑量組
圖1各組大鼠肝臟組織形態(tài)學變化(HE染色,10×20倍)
注:A.正常組;B.模型組;C.肝豆靈低劑量組;D.肝豆靈中劑量組;E. 肝豆靈高劑量組
圖2各組大鼠肝臟組織形態(tài)學變化(Masson染色,10×20倍)
3.3 各組大鼠肝組織TGF-β1、Jagged1、Notch1、Notch3、Snail mRNA表達水平比較 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TGF-β1、Jagged1、Notch1、Notch3、Snail mRNA表達水平明顯升高(P<0.05);與模型組比較,肝豆靈小劑量組Notch3 mRNA表達降低(P<0.05),中劑量組、大劑量組所有指標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4 各組大鼠肝組織E-cadherin和Hes1表達水平比較 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大鼠E-cadherin蛋白表達水平顯著降低,Hes1蛋白表達水平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模型組比較,肝豆靈中劑量組、大劑量組E-cadherin蛋白表達水平顯著升高,Hes1蛋白表達水平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3。
表2 各組大鼠肝組織TGF-β1、Jagged1、Notch1、Notch3、Snail mRNA表達水平比較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5;與模型組比較,#P<0.05
注:A.正常組;B.模型組;C.肝豆靈低劑量組;D.肝豆靈中劑量組;E. 肝豆靈高劑量組;與正常組比較,*P<0.05;與模型組比較,#P<0.05
圖3各組大鼠肝組織E-cadherin和Hes1表達水平比較(Western blot法,n=6)
3.5 各組大鼠肝組織α-SMA表達水平比較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顯示,正常組大鼠肝組織α-SMA無明顯陽性表達;模型組及肝豆靈各治療組均可見α-SMA陽性細胞,胞漿呈棕黃或棕褐色,主要表達于靠近纖維條索的梭形肌成纖維細胞,在纖維增生的匯管區(qū)、血管旁及靠近纖維條索的肝竇周圍細胞亦有表達。蛋白平均吸光度檢測結(jié)果顯示,與模型組比較,肝豆靈中、大劑量組α-SMA表達水平顯著減少(P<0.05)。見表3和圖4。
HLD作為銅代謝障礙性疾病,肝臟是銅中毒的原發(fā)靶器官和主要蓄積部位,過量銅在肝細胞聚集可產(chǎn)生大量氧自由基,誘導生物膜脂質(zhì)過氧化,引起蛋白質(zhì)、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損害,導致肝細胞壞死、再生,肝星狀細胞增殖活化為肌成纖維細胞,后者分泌大量細胞外基質(zhì)(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形成肝纖維化[3-4]。有研究證實,在肝纖維化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肝源細胞,包括肝細胞、肝星狀細胞、膽管上皮細胞、肝竇內(nèi)皮細胞等也能通過發(fā)生EMT而轉(zhuǎn)變?yōu)榧〕衫w維細胞[9-10],抑制EMT可使肌成纖維細胞的轉(zhuǎn)化生成減少,表現(xiàn)為特異性標志物α-SMA和Ⅰ型膠原蛋白的含量降低,從而阻止肝纖維化的發(fā)展,因此針對EMT的干預成為逆轉(zhuǎn)纖維化疾病的一種可行的方式[8,11-12]。
表3 各組大鼠肝組織α-SMA表達水平比較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5;與模型組比較,#P<0.05
A.正常組;B.模型組;C.肝豆靈低劑量組;D.肝豆靈中劑量組;E. 肝豆靈高劑量組;箭頭示肌成纖維細胞
圖4各組大鼠肝臟α-SMA表達水平(免疫組織化學染色,10×20倍)
Notch信號通路高度保守,通過介導生物細胞間信息交流而決定細胞的增殖、凋亡與分化,在纖維化EMT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Notch作為跨膜蛋白激活后,其活化形式胞內(nèi)區(qū)Notch(Notch intracellular domain,NICD)可作用于EMT關(guān)鍵因子Snail的啟動子,進而下調(diào)間質(zhì)標志物E-cadherin的合成,啟動EMT環(huán)節(jié)[9]。Notch通路中Jagged1、Notch1等是致纖維化重要誘導因子TGF-β1的效應(yīng)靶點,TGF-β1通過上調(diào)Jagged1、Notch1及下游Hes1的表達促進EMT環(huán)節(jié)參與組織纖維化。特異性沉默Jagged1基因可抑制TGF-β1誘導的上皮細胞EMT轉(zhuǎn)化。阻斷Notch信號通路可抑制上皮細胞Snail及α-SMA的表達,促進E-cadherin的合成,從而抑制上皮細胞發(fā)生EMT而轉(zhuǎn)型為肌成纖維細胞[11,13-14]。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銅負荷大鼠肝纖維化組織,Notch信號通路Jagged1/Notch1、Notch3/Hes1及α-SMA表達增加,EMT的核內(nèi)目的基因Snail升高,E-cadherin表達下降,說明銅沉積可以通過Notch通路介導EMT,誘導肌成纖維細胞轉(zhuǎn)化生成及活化增殖而參與HLD肝纖維化的形成。
現(xiàn)代醫(yī)學已證實,HLD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患者肝組織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活動性肝炎,且較早出現(xiàn)中晚期的肝纖維化表現(xiàn)[2]。中醫(yī)學認為,HLD肝纖維化根本原因是先天稟賦不足,腎的開合失司引起銅毒內(nèi)聚、濕熱內(nèi)蘊,從而阻礙氣機,導致瘀血與痰濁互結(jié)于脅下,形成“積聚”;膽汁外溢于肌膚、眼輪而表現(xiàn)身目發(fā)黃。毒邪日久不去,損傷絡(luò)脈,癥積不愈,加之脈絡(luò)壅塞,水濕不化而成“鼓脹”。因此銅毒內(nèi)蘊、痰瘀阻絡(luò)是HLD肝纖維化的主要病機[3]。
針對以上病機研發(fā)的通腑化瘀專方肝豆靈已在臨床應(yīng)用30余年,臨床療效確切。方中黃連、大黃、金錢草清熱燥濕、瀉熱通腑、利水通淋,共奏解毒通腑化濁之功。丹參、姜黃、莪術(shù)活血祛瘀、行氣破瘀、破血祛瘀,三藥協(xié)同增強活血化瘀散結(jié)之力。臨床研究證實,聯(lián)合肝豆靈進行中西醫(yī)結(jié)合驅(qū)銅治療可有效促進HLD患者肝纖維化指標、肝功能的恢復,作用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3]。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肝豆靈具有誘導肝星狀細胞凋亡,干預p38MAPK信號通路蛋白的表達而發(fā)揮抗纖維化作用;能抑制肝細胞凋亡,上調(diào)肝組織miRNA-122的表達而修復肝損傷[15]。應(yīng)用代謝組學技術(shù)亦發(fā)現(xiàn),肝豆靈對銅負荷大鼠小分子代謝物有明顯的調(diào)節(jié)效應(yīng),從代謝網(wǎng)絡(luò)的多節(jié)點對HLD肝纖維化有干預作用[16-17]。
實驗發(fā)現(xiàn),隨著肝豆靈劑量增加,銅負荷大鼠肝功能及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降低,肝組織壞死、脂肪變性程度減輕,膠原纖維含量減少,TGF-β1及Notch信號通路Jagged1/Notch1、Notch3/Hes1及α-SMA表達減少,EMT指標Snail降低,E-cadherin表達升高。因此推斷肝豆靈通過下調(diào)TGF-β1及Jagged1/Notch1、Notch3/Hes1信號通路而發(fā)揮抗銅負荷大鼠肝纖維化的作用,機制可能是抑制EMT環(huán)節(jié)而減少肌成纖維細胞的轉(zhuǎn)型生成及活化增殖。當然多組分的復方肝豆靈作用于哪些肝源細胞從而調(diào)控EMT環(huán)節(jié)?具體機制如何?尚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