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恒
【摘要】數學教育哲學是小學數學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核心.本文通過闡述增設哲學課程,倡導運用研究;開展哲學閱讀,開闊哲學視野;躬身教學實踐,習慣反思批判等幾個方面,在實踐中建構個性化的數學教育哲學.
【關鍵詞】數學教育哲學;建構途徑
數學教育哲學是小學數學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核心.數學教師應以課堂教學為實踐平臺,建構富有個性的數學教育哲學觀.
一、增設哲學課程,倡導運用研究,構建數學教育哲學的生態(tài)文化
營造建構數學教育哲學的生態(tài)文化,有利于教師個人數學教育哲學的構建.建議有三:
其一,教育部國培項目、省市師培項目及其地方師培項目,把哲學納入課程計劃,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必修的內容,用行政手段促使一線數學教師填補哲學空白.其二,將數學教育哲學作為重要科研課題選項,一線數學教師在科研實踐過程中學習、內化、推廣數學教育哲學.其三,將數學教育哲學納入評價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從評價上引導一線教師重視數學哲學的運用.
二、開展哲學閱讀,開闊哲學視野,是構建數學教育哲學的基礎
閱讀,是最好的個人研修.教師多讀教育哲學書籍,讀思用一體,逐漸形成明確的教育哲學信仰,奠定個性化的數學教育哲學基礎.
例如,閱讀盧梭的《愛彌兒》,就可認識到教學應該遵從學生天性;閱讀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就可深刻理解“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的教育本質.
尤其是要多閱讀數學教育哲學類書籍.一線數學教師要習慣于關注張奠宙、鄭毓信等公開發(fā)表的文章、講座,從他覺走向自覺,不斷夯實數學教育哲學理論基礎.
三、躬身教學實踐,習慣反思批判,是構建數學教育哲學的關鍵
促進教師教育哲學發(fā)展的關鍵是讓教師具有反思、批判的意識和思維.數學教育哲學主要研究的三項內容(數學觀、數學教育觀、數學教學觀)為我們提供了方向.下面借助鄭毓信先生講述的“幼兒園小姑娘學‘集合”進行分析.
一位數學家的女兒高興地告訴父親:“我們今天學了‘集合”.數學家想道:“對于這樣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來說,女兒的年齡實在太小了.”因此,他關切地問道:“你懂嗎?”女兒肯定地回答:“懂!一點也不難.”這樣抽象的概念難道會這樣容易嗎?聽了女兒的回答,作為數學家的父親還是放心不下.他又追問道:“你們的老師是怎樣教的?”女兒說:“老師先讓班上所有的男孩子站起來,告訴大家這就是男孩子的集合;然后,她又讓所有的女孩子站起來,并說這就是女孩子的集合;接下來,又是白人孩子的集合,黑人孩子的集合;等等.”父親決定檢驗一下:“那么,我們能否以世界上所有的匙子或土豆組成一個集合呢?”女兒答道:“不行!除非它們都能站起來.”
(一)從價值論反思和對照自己的數學教育哲學
教學價值,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認真思考的關鍵問題.教師為自己的教學行為找到價值根據和標準,才可能更加堅定地參與教學實踐.
對教師而言,女教師根據集合概念的基本特性,就近利用課堂情境努力進行教學設計,并且結合幼兒的特點,運用直觀性(一眼看清)、活動性(學生扮演元素、組成集合)的教學原則,積極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做中學”,這樣的教學是值得肯定的.對兒童而言,將教學內容限于集合實例也是可行的,兒童偏愛活動、喜歡參與,讓有關人員站起來不但有助于集合的“呈現(xiàn)”,而且也能產生趣味性、新奇感,并積累數學活動的體驗.但是,四次叫學生“站起來”,造成了非本質屬性的泛化.
(二)從認識論反思和對照自己的數學教育哲學
知識有什么樣的價值,什么樣的知識最具有教學價值;這樣的價值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那么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選擇何種價值的知識;一旦選擇了被認為最有教學價值的知識,在知識授受過程中如何實現(xiàn)這種價值,這些問題構成了教師教學哲學的認識論問題.
上述課例中,對集合概念出現(xiàn)了3種認識,即數學家的認識、教師的認識、學生的認識.教師的責任就是將“集合”這一數學知識,轉變?yōu)閮和梢越邮艿恼J識.教師不是在創(chuàng)造集合的概念,而是去創(chuàng)造集合概念的理解.
(三)從方法論反思和對照自己的數學教育哲學
方法或策略上的選擇與效能的判定,最能體現(xiàn)一位教師的教學智慧或機智,投射出極富個性的數學教育哲學觀.
這位女教師這樣教“集合”,只屬于“她”自己的個性智慧.況且,這位女教師的做法也還有優(yōu)化的空間.比如,舉例應避免非本質屬性的泛化,設計要能引起認知沖突,措辭應更確切一點等.
總之,數學教育哲學為數學教師提供了內省自覺和思考數學教育問題的科學方法,讓成長著的教師們不會迷失方向,引導著教師內修素養(yǎng),增強教育自信.小學教師建構個人的數學教育哲學路徑很多,策略各異,本文只是拋磚引玉.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新數學教育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石中英.教育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徐文彬,等.中國數學教育哲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2000—2015)——兼論數學文化的教育哲學探索[J].數學教育學報,2017(2):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