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姍姍 余方敏
【摘 要】本文基于BNC和CCL語料庫,對比研究漢英“前/ago/before”的組配模式和句法特征的異同。研究發(fā)現(xiàn):1)“前/ago/before”同于“時段+前/ago/before”,異于“時點(diǎn)+前”和“before+時點(diǎn)”;2)“前/ago/before”能充當(dāng)時間狀語;3)句法位置存在異同,“時段+前/ago”可在句首、句中或句末,而“時點(diǎn)+前”少在句末,“before+時點(diǎn)”多在句末。
【關(guān)鍵詞】前/ago/before;組配模式;句法特征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9-0219-03
一、引言
時間是永恒的,不會因其他事物而改變,但是,表達(dá)時間的方式卻是多樣的,如:一年四季,日月星辰。目前學(xué)者對漢語“前”指示時間的研究較為成熟,涵蓋面較廣?!扒?后”在指示時間時會受到認(rèn)知機(jī)制、句法、語義等不同方面的影響(蔡淑美2012;劉宏川2010),而且也存在兩種隱喻模式,即“時間在運(yùn)動”和“自我在運(yùn)動”(唐美華2015)。學(xué)者對“ago/before”也有研究,從詞性的角度研究發(fā)現(xiàn)“ago”已不具備祖先詞的含義及用法(周開鑫1992),英語介詞“before”具有多義性,其語義有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區(qū)別,“在……前”基本符合“before”的“靜態(tài)臨近”的意象圖式(王瑩2017),但是“ago/before”在實際應(yīng)用中會出現(xiàn)使用不恰當(dāng)?shù)幕蝈e誤的情況,沒有明確理解它們在表示時間上的正確含義(高躍琪1978)。然而,已有研究依舊存在尚未深入的內(nèi)容:首先,“前”在指示時間時除了“Tn+前”模式,是否有其他組合模式,如:“前+時點(diǎn)/時段”,以及這些模式的句法特征是什么;其次,“前”和“ago/before”之間的對比研究也較為不成熟,例如,高躍琪(1978)只是簡單地對比了“in/ago/after/before”在表示時間時的一般用法,并未從組配模式和句法特征的角度研究。本文基于CCL和BNC語料庫,從時間認(rèn)知的角度,采用統(tǒng)計法和共時比較法,研究對比“前”和“ago/before”的組配模式和句法特征,探究兩者在具體語境中的共性及個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完善漢英詞匯“前/ago/before”指示時間的組配模式和句法特征,從而有利于教學(xué)中這三個詞的正確使用。
二、“前/ago/before”的組配模式
(一)漢語時間詞“前”的組配模式
首先,《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前”屬于方位詞,有六個義項,其中第四個義項是指示過去的時候,較早的時間。據(jù)CCL語料庫可知,“前”在指示時間時有兩種不同的組配模式,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會借助“之/以”:
模式一:前+時段,如:
(1)a.做宰相的人,前十年還在窮鄉(xiāng)茅檐下讀書。
b.在當(dāng)代,特別是正在1937年日本侵入的前幾年已經(jīng)有很大的進(jìn)步。
以上兩個例句都符合“前+時段”模式,而且無論是確切的還是大概的時間段,都可以加在“前”的后面。
模式二:時段/時點(diǎn)+前,如:
(2)a.二十五年前,十九歲的桑妮亞是個熱情奔放的拉丁美女。
b.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一二十年前處于前沿的科學(xué)技術(shù)和工藝技術(shù)都已變得過時。
c.英國牛津大學(xué)的皮尼斯認(rèn)為,英國的社會教育萌芽于1860年前。
d.來自弗吉尼亞州各地的學(xué)生將在下個星期一之前提交他們的答案。
前兩個例句符合“時段+前”模式,而且不管是確數(shù)還是約數(shù)都可以加在“前”之前;后兩個例句符合“時點(diǎn)+前”模式,而且這個時點(diǎn)包括秒分時、星期、年份等不同范圍的詞。
(二)英語“ago/before”的組配模式
《朗文當(dāng)代高級英語辭典》(第5版)中,“ago”只能作為副詞,與時間詞構(gòu)成短語時,是以現(xiàn)在的某個時間作為參照點(diǎn),表示從現(xiàn)在回到過去的時間。“before”有連詞、介詞和副詞三種詞性,在表示時間的時候是介詞和副詞詞性,意為“在……以前/以前”?;贐NC語料庫,可知“ago/before”有三種模式:
模式一:時段+ago,如:
(3)a.who lost an arm in a car crash eight years ago.
b.The glass was broken five minutes ago by Tom.
模式二:時段+before,如:
(4)a.Hugh arrived just five minutes before the ceremony.
b.She was in Paris last week and in Rome the week before.
模式三:before+時點(diǎn),如:
(5)a.We set out to win the two races at Haydock which came before today.
b.He said agreement would have to be reached before 2100.
為了更直觀地反映不同的組配模式,將上述的組配模式概括為表1(“√”表示存在這種模式,“x”表示不存在這種模式):
由表1可知,“前/ago/before”的模式從時間詞位置的角度可分為前置式和后置式,前置式即時間詞在時點(diǎn)或時段之前,后置式即時間詞在時點(diǎn)或時段之后。“前/before”既有前置式的組配模式,也有后置式的組配模式,而“ago”只有后置式的組配模式;其次,“前”的組配模式最多,“ago”的組配模式最少;第三,前置式的組配模式只有兩種,而后置式的組配模式有四種。
三、句法特征
(一)句法功能
基于CCL和BNC語料庫發(fā)現(xiàn),“前”和“ago/before”與時間詞組配時的句法功能有一定的共性和個性。首先,彭家法(2009)認(rèn)為句子成分或謂語成分中的修飾語包含副詞性附加語和狀語性附加語。漢英詞匯“前/ago/before”,在與表示時間的詞搭配時,都可以作為修飾語修飾句子,組成的時間副詞都可以在句中充當(dāng)時間狀語,如:
(6)a.在20世紀(jì)前半葉。(前+時段)
b.六書說畢竟是一兩千年前古人對漢字形義關(guān)系的認(rèn)識。(時段+前)
c.要求答案至少在此問題發(fā)布的一周內(nèi)的最后一天之前交上。(時點(diǎn)+前)
(7)a.The glass was broken five minutes ago by Tom.(時段+ago)
b.It will not report before 1995.(before+時點(diǎn))
c.They clinched the deal six minutes before the deadline.(時段+before)
其次,漢英詞匯“前/ago/before”也存在差異,“前”的三種模式都可以作定語修飾句中的成分,而“ago/before”與表示時間的詞組合則沒有這一用法。如:
(8)a.這是前三天的工作了。(前+時段)
b.那已經(jīng)是三天前的事情了。(時段+前)
c.我記得那是星期一之前的事情。(時點(diǎn)+前)
(二)句法位置
英漢詞匯“前/ago/before”在句法功能上有共性,三者的共性以及個性在句法位置上也有體現(xiàn)。根據(jù)BNC和CCL語料庫以及百度等多方面查究發(fā)現(xiàn),“前/ago/before”在句中的位置靈活多變。
第一,“前+時段”和“時段+前”這兩個結(jié)構(gòu)可以出現(xiàn)在句首、句中,有時候也會出現(xiàn)在句末,只是使用頻率不高。而“時點(diǎn)+前”這一結(jié)構(gòu)在句中的位置有限制,多出現(xiàn)在句首或句中。如:
(9)a.前十年他們(東印度公司)沒有付任何的利息。(句首)
b.麗江地區(qū)的秀蘭河在立夏前三天或后三天,水將變渾。(句中)
c.百分之九十的經(jīng)血量集中在前三天。(句末)
(10)a.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還在游牧?xí)r代,無資本也無工業(yè)。(句首)
b.患者于三天前即感全身不適,似感冒,但無咳嗽。(句中)
c.也就是說甘道夫十月三號的時候來過這里,大約是三天前。(句末)
(11)a.1980年以前,規(guī)定中心城市的規(guī)模必須在5萬人以上。(句首)
b.我得趕在兩點(diǎn)鐘前回到營房,因為我們要操練一整天。(句中)
由以上例句可以得出,漢語“前”與時間詞組配構(gòu)成時間副詞在句中作狀語時,其位置主要在句首和句中。將時間詞置于句末時在大部分情況下是作表語。當(dāng)時間副詞置于句首時,主要是為了強(qiáng)調(diào)這個時間詞,而且置于句首對整個句子起到了限定的作用,表示的是整件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即該時間詞所限定的范圍較寬。但是將時間副詞置于句中就沒有強(qiáng)調(diào)的作用,而且此處的時間詞所指向的往往是這個動作發(fā)生的時間,所以限定的范圍就變小了。所以,將時間副詞置于句首和句末屬于特殊用法,而將其置于句中屬于常規(guī)用法。
第二,“時段+ago”這一模式在句中的位置也是相對靈活的,句首、句中和句末都可以,只是通常都會把時間狀語放在句末。如:
(12)a.Three days ago I was in Darrowby. (句首)
b.I paid the earth three days ago to have a facial...(句中)
c.He only got back three days ago.(句末)
例(12a)中的“時段+ago”這一模式的時間詞作狀語放在句首時起到了強(qiáng)調(diào)的作用,而放在句中和句末沒有這個功能。
第三,“before+時點(diǎn)”多放在句末;“時段+before”則在句首、句中以及句末均可,在句首或句中時,“before”后面往往會接上一個從句或詞組。如:
(13)a.You can get Liam out before two oclock.(句末)
(14)a.Three days before you go away.(句首)
b.This is three days before the explosion.(句中)
c.He said that he had seen her two days before.(句末)
例(14a)和(14b)中的時間詞放在句首和句中的原因和“ago”一樣,都是為了強(qiáng)調(diào)這個時間段,而例(13)中的時間詞放在句末和例(14c)句末的時間詞沒有這種作用,僅僅是來表示這件事情發(fā)生的時間。這兩句話的重點(diǎn)則是在句子前面的動作,而時間狀語僅僅是對句子的主體部分有一個解釋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形成對比,上述組配模式的不同句法位置可概括為表2(“√”表示多存在于該句法位置,“x”表示少存在于該句法位置):
由表2可知,“前+時段”、“時段+前”、“時段+ago”以及“時段+before”這四種組配模式多存在于句首、句中和句末,而“before+時點(diǎn)”模式則多存在于句末,“時點(diǎn)+前”多存在于句首和句中,從而得知,與“時段”組合的模式的句法位置比“時點(diǎn)”更靈活;其次,從語言類型看,漢語詞匯“前”的組配模式在句中的位置相比較而言比英語詞匯“before/ago”更靈活。
四、結(jié)語
本文通過收集整理語料,對比研究漢英詞匯“前”和“ago/before”在指示時間時的組配模式和句法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第一,漢語“前”在表示時間時共有三種不同的組配模式:“前+時段”、“時段+前”和“點(diǎn)+前”;英語“ago/before”在表示時間時也有三種模式:“時段+ago”、“before+時點(diǎn)”和“before+時段”,這六種組配模式可分為前置式和后置式,后置式的模式種類比前置式多;第二,漢英詞匯“前/ago/before”的組配模式在句中都有作時間狀語的句法功能,但是“前”可在句中作定語,而“ago/before”不能;第三,句法位置有同也有異,“前+時段”、“時段+前”、“時段+ago”以及“before+時段”這四種模式的句法位置是很靈活的,即句首、句中、句末都可以,而“時點(diǎn)+前”和“before+時點(diǎn)”這兩種模式則受到了限制,前者多置于句首和句中,而后者是多置于句末。漢英詞匯“前/ago/before”在句法位置上存在差異和兩種不同的語言類型有關(guān)。英語是形態(tài)型語言,語序較為靈活,通常開門見山,習(xí)慣將最著重強(qiáng)調(diào)的事物放在句首先說,然后再把次要或附帶信息逐條補(bǔ)述,逐步交代,這顯示出左端重心的句式。如:There are many wonderful stories to tell about the places I visited and the people I met.漢語是語義型語言,語序主要取決于語義搭配,即人們的思維順序決定語塊的先后順序,先交代清楚外圍的環(huán)境與襯托,再點(diǎn)明話語的中心信息,因此漢語句式被比喻成頭大尾小的雄獅子。按照正常的語序,時間副詞作狀語一般是放在句中的主語和謂語之間,想要強(qiáng)調(diào)時間副詞就可以放在句首,而放在句末一般是作表語,對主語進(jìn)行補(bǔ)充說明。例如,“發(fā)生那件事情的時間是三天前”中的“三天前”就是對句子的主要部分加以說明,使句意表達(dá)更清晰??傊瑵h英兩種語言的語義和語用決定了“前/ago/before”三者在組配模式和句法功能上既有共同之處也有差異。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英漢詞匯“前/ago/before”的組配模式,整理分析其句法特征,既有助于正確理解“前”和“ago/before”在表示時間時的含義,也有助于在具體語境中恰當(dāng)使用這些詞。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語料庫中關(guān)于英漢詞匯“前/ago/before”指示時間的例句數(shù)量眾多,因時間和精力的有限,無法對其一一研究,只能選擇其中的一部分,而這樣可能導(dǎo)致研究數(shù)據(jù)不夠完整。其次,對于三者在句法特征上的異同及其緣由,本研究只是做了一個淺析,至于其深層原因還有待進(jìn)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xiàn):
[1]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 CCL語料庫.
[2]https://corpus.byu.edu/bnc/ BNC語料庫.
[3]蔡淑美.現(xiàn)代漢語“前、后”時間指向的認(rèn)知視角、認(rèn)知機(jī)制及句法語義限制[J].北京:當(dāng)代語言學(xué),2012(2).
[4]劉宏川,侯英.“時間詞Tn+前/后”結(jié)構(gòu)研究[J].山東:現(xiàn)代語文,2010(1).
[5]唐美華.漢語“前/后”時間隱喻模式的認(rèn)知研究[J].安徽:安徽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2015(1)
[6]周開鑫.Ago的詞性及用法別議——與《ago的詞性芻議》作者商榷[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1992(3).
[7]王瑩.英漢介詞“before/在……前”的意象圖式對比研究[J].現(xiàn)代語文,2017(10).
[8]高躍琪.in,ago,after和before在表達(dá)時間關(guān)系上的基本用法[J].天津教育,1978.
[9]彭家法.附加語句法語義研究[M].安徽: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