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校園小說創(chuàng)作始于1917年江蘇女作家陳衡哲的《一日》,繼之20年代陳白塵的《漩渦》,30年代葉圣陶《英文教授》進一步鋪墊,終于迎來40年代錢鐘書《圍城》的里程碑之作。50年代康式昭、奎曾的《大學春秋》與程樹榛的《大學時代》弘揚了滿滿的正能量。新時期以后,大學校園小說創(chuàng)作多以“審丑”的姿態(tài)出現(xiàn)。21世紀的頭十年,這種書寫得到淋漓盡致地發(fā)揮,作者們以剝皮見骨的冷峻筆法揭示社會現(xiàn)實和人性深處的丑惡,以引起全社會療救的注意!
關(guān)鍵詞:當代小說 大學校園題材 “審丑”表現(xiàn)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江蘇‘學院題材小說研究”(項目號:15ZWD003)、淮陰工學院社科研究課題“‘大學敘事觀照下的大學校園文化研究”(項目號:16HGS009)的階段性成果,項目負責人:吳延生
21世紀頭十年,大學校園小說或標榜為現(xiàn)實主義力作,或標榜為青春文學,充斥著圖書市場。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大學校園小說不勝枚舉,僅以長篇為例,有郵亭的“北大三部曲”(《北大女生》《北大男生》《北大先生》)、張者的《桃花》《桃李》姊妹篇、史榮生的《所謂教授》、朱曉琳的《大學之林》、石盛豐的《教授橫飛》、王守亭的《大學故事》、湯吉夫的《大學紀事》、李冬莉的《大學無故事》、王梅的《中戲女生》、秦文君的《大一女生》、孫睿的《草樣年華》、江南的《此間少年》等等。這期間江蘇大學校園小說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葛紅兵的《沙床》、黃梵的《第十一誡》、宋浩浩的《雙山》、裴文的《高等學府》等。經(jīng)梳理覺得有必要做簡要的分析。
一、自然流露的創(chuàng)作傾向
瀏覽21世紀頭十年的大學校園小說創(chuàng)作,很少再關(guān)注縱向的歷史,而是更加貼近校園生活,寫校園內(nèi)的情愛、名利的爭奪,因而校園氣息更濃,時代感也更強。作品數(shù)量之多更是說明大學校園小說具有廣闊的市場,而市場便是生命力的一個表征。“研究新世紀大學校園小說的創(chuàng)作,不難發(fā)現(xiàn),大學校園小說其實并沒有太多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之處,基本上是沿著八九十年代開創(chuàng)下來的路子繼續(xù)往下走?!?[1]大量的文本流露出基本的創(chuàng)作傾向。
(一)創(chuàng)作身份的日漸復(fù)雜
在小說創(chuàng)作主體上,主體隊伍愈加龐雜。既有生活在大學校園的學生,如時為北大研究生的郵亭;也有大學教授或教師如葛紅兵、黃梵、裴文、史生榮、王守亭等,更有大學的管理者,如湯吉夫。江蘇大學校園小說作者主要為大學教授如出生南通現(xiàn)為上海大學教授的葛紅兵、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詩學研究中心教授黃梵、南京大學女教授裴文等。也有社會上的一般作家或?qū)懯?,如宋浩浩、孫睿等人。沒有新的成分加入,但是主體隊伍的身份卻日漸混雜,因此也帶來了當下校園小說的散點透視,眾聲喧嘩。
(二)創(chuàng)作內(nèi)容的日漸蕪雜
在小說內(nèi)容上,主要是延續(xù)90年代象牙塔崩塌,大學校園遭遇的生存困境。一方面,不乏青春校園的書寫,以校園里的愛情的困擾和學習的無聊為主要關(guān)注對象,點滴記錄青春成長中遇到的疼痛和歡喜,如《北大女生》;另一方面,“白天教授,晚上禽獸”的教授們之間鉤心斗角、腐化墮落、學術(shù)坍塌的斑斑劣跡記錄在案,更有對大學體制弊端的揭露和批評,如《大學紀事》《高等學府》。以《沙床》為例,作者以自敘傳手法講述了一名教授和他的學生以及多名戀人之間復(fù)雜的情欲故事。小說以傷感的筆觸深入師生戀、群戀、派對戀等情色關(guān)系,對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及城市部族的精神狀況、生存狀態(tài)作了深刻的描寫和大膽的披露。綜合觀之,內(nèi)容方面也是舊有題材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再演繹、再言說。
(三)創(chuàng)作手法的日漸老舊
在表現(xiàn)手法或小說敘事上,也沒有過多的翻新?,F(xiàn)實主義是傳統(tǒng),荒誕的現(xiàn)代主義早在80年代初露端倪,后現(xiàn)代主義解構(gòu)生活的手術(shù)刀也進入新世紀頭十年的大學校園小說。像江南《此間少年》將金庸小說人物搬到大學背景之下,演繹一段校園內(nèi)的江湖愛恨情仇,雖有新意,但緊隨而來的卻是跟風似的拙劣的模仿,令人生厭。
二、深層暴露的校園“亂象”
21世紀頭十年的大學校園小說在題材上以考察、反思校園知識分子心路歷程為主?!皩徱暯K‘大學敘事,它們不僅敢于亮‘丑,還基本聚焦于‘南京這座歷史古都,書寫大學心靈史,具有很強的傳記色彩,追求的是個性?!?[2]
(一)身份異化
大學校園呈現(xiàn)混雜局面,校園知識分子深陷身份危機。
如果說90年代校園呈現(xiàn)出來的是欲望的橫流,那么當下的校園則是混雜的又一空間;如果說90年校園知識分子身處生存困境,或逃離象牙塔,或加入生活,那么當下的校園知識分子則深深地陷在身份認同的危機之中。如同張者《桃李》一文中建構(gòu)起來的開放而又混雜的校園:做學問與辦公司并行,教學與攬生意同步,教授、學生與老板、打工仔并存,法律的權(quán)威教授無法通過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而同時卻又最懂得鉆法律空子。校園成了生產(chǎn)知識經(jīng)濟的勞動場,享受欲望的消費場,放逐靈魂的牧羊場,共存而彼此不相干擾,呈現(xiàn)出混雜的局面,而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校園則被擠壓到最低。校園已經(jīng)不成其為校園,而是金錢、美色、權(quán)力、背叛等交織起來的混雜空間,借用后殖民的理論話語,即“第三空間”。在這樣一個混雜的空間里,我們驚異地看到,校園知識分子靈活地游走于各種角色符號之間,適時地穿戴上合適的面具和服飾,登臺表演,角色反差之大,轉(zhuǎn)換之快,令人咋舌,而卻不自知,如《桃李》中的邵景文教授,在學生面前充當導師,私下里卻又是學生口中的老板;在家里是體貼的丈夫,別墅里卻又是情人床上瘋狂的野獸;學校里是法學院的著名學者,校外則又是律師公司的老板……邵景文的身份是多重的,混雜的,但他自己卻并不覺得有什么認同危機可言,反而在各種身份面前游刃有余,活得有滋有味。而這恰恰是最大的危險。處在身份認同危機漩渦卻不自知,最終死在萬柳公寓的大床上,被漩渦吞噬。相比邵景文教授,其諸位弟子也好不到哪里去,與導師之間是一種勞動與雇傭勞動的關(guān)系,與師兄弟之間,則又充滿了鉤心斗角,即便是談個戀愛也是以獵艷的姿態(tài)出現(xiàn),或者是出于難以排遣的寂寞。套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談的不是戀愛,是寂寞。”
再如史生榮《所謂教授》中亦官亦教授,所謂官員教授的白明華,自知學術(shù)水平不夠格,然而熱衷搶奪課題和經(jīng)費,掛個領(lǐng)導之名卻不干實事,具體的學術(shù)任務(wù)都交給了他人。如此破壞學術(shù)體制的白明華,在官員和教授之間,左右逢源,二者相得益彰。而劉安定教授,人卻不如其名一般安定,內(nèi)心躁動不已,對同事何思秋充滿了獵奇,對官場充滿了向往。為了擁有校長助理等權(quán)力,劉安定不惜與白明華同流合污,出賣自己的學術(shù)成果,甚至人格?!耙惶旖舆B有兩位官員求自己辦事,劉安定突然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個官了。”在別人的有求于自己中得到了遲到的滿足,而原本的教授身份在官員身份的侵襲下,被擠壓到最低。
校園知識分子亦官亦商亦學者,白天道貌岸然,晚上禽獸本性,沉淪于繁多而復(fù)雜的身份之中卻又游刃有余,轉(zhuǎn)換自如,這是有別于90年代的。除上述小說外,還有很多大學校園小說對此有所揭露。作者無論是現(xiàn)實主義的刻畫還是現(xiàn)代主義的荒誕詭譎,都力圖解構(gòu)掉校園的神圣生活,將其拉下神壇,都力圖對扣在臉上的面具——身份,做出批判和思考。這是一種不甘沉淪的反抗的姿態(tài),力圖消解掉校園知識分子身份危機的漩渦。其實,造成校園知識分子身份危機的,不是別的因素,正是日漸浮出地表,赤裸裸的勞動力與消費者的關(guān)系。在這期間校園里,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隨著老板一詞的普遍流行,簡單化為學生付出勞動,老板給予報酬,然后學生轉(zhuǎn)身消費掉這一過程。勞動力與消費者這二重身份,其實是每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底層的規(guī)定性,至于教授、學生、商人、官員等身份都是建構(gòu)在勞動力與消費者的基礎(chǔ)之上,甚至于大學校園也是建立在這一結(jié)構(gòu)之上。若沒有學生的繳納學費在先,何有老師傳道授業(yè)解惑在后?是以,反抗校園生活,反抗身份認同危機,就必然會觸及到“勞動力與消費者”這一底層身份結(jié)構(gòu),而反抗這一底層便意味反抗人之所以為人。是以,這樣的反抗是困難的。
(二)人性蛻化
從古至今,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們都鞠躬盡瘁,在大學這座知識的圣殿里,他們是知識的傳遞者,是道德標準的代表,他們本應(yīng)起到表率作用。但是黃梵《第十一誡》沒有太多地描寫這些,反而把重點放在對性的描繪上。一些老師和學生卻打著知識與道德的名義,背地里做出極其卑鄙和惡劣的行為,小說把師生的正常思維完全顛覆:教授的官本位、學術(shù)泡沫化,自以為是、假清高、推卸責任、偷情、獵艷、沉迷肉欲;年級主任的陰暗、卑瑣、空虛、無原則;女編輯的做作、矯情、膚淺、世故、媚俗、勢利;學子們之間的相互爭斗、取笑、暗算、權(quán)衡、排斥、擠兌……老李長期蹲在女廁所窺探被人發(fā)覺傳為笑柄,馬厲為留校投其所好為年級主任提供性賄賂,而教授夫人則完全是個性欲的符號,就連唯一具有亮色的主人公姜夏最后都莫名其妙地淪為教授夫人的性玩偶……這種極富諷刺意味的反差,反映出了在大學這塊美麗的面紗下面,學院體制內(nèi)翻云覆雨、爾虞我詐、色欲迷離的眾生態(tài)。
裴文的《高等學府》寫了第一屆工農(nóng)兵學員尚金堂為擺脫貧窮的家境,寒窗苦讀,靠自己的實力當上了東方大學有名望的文學院院長,但他不甘心就此作罷,膨脹的欲望使他更加貪婪,他在權(quán)與錢之間循環(huán)。他和楊小蘭,一個是大學的教師,一個是管理者,卻背叛了自己的妻子和丈夫。李崇霄和他的學生夢飛由開始的師生戀到婚外戀直至最后的亂倫而破滅,最終夢飛自殺,李崇霄出家。教授是知識的權(quán)威,他們中的一部分卻變成了“叫獸”,顯示了人性的低級欲望?!陡叩葘W府》充滿智慧,用大時代的變遷作背景,以細膩的筆觸與獨特的視角,抓牢了高級知識分子那些猥瑣的靈魂予以暴露和剖析。
“總之,在草木葳蕤鮮花綻放的校園小說園地里,以書寫一個祛魅時代的教育為宗旨的孫春平的校園小說,正彰顯著校園小說的另一種顏色?!?[3]孫春平的“另一種顏色”的書寫,正是眾多大學校園小說作者特別是江蘇作者自《圍城》獨有的幽默冷峻的風格的承續(xù)和擔當。因為這種擔當不僅是一種“暴露”,更是對校園正義回歸的呼喚!
參考文獻
[1] 吳可.新世紀大學題材小說無深度化寫作簡析[J].文學教育(上),2015(3).
[2] 吳延生.江蘇視閾的探究 校園文化的掃描——從地域視角瞥現(xiàn)江蘇“大學敘事”[J].安徽文學(下半月刊),2018(5).
[3] 韓春燕.校園生活的另一種書寫——關(guān)于孫春平的“校園小說”[J].當代作家評論,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