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利 呂忠艷 李馨寧
慢性胃炎是由于多種病因產生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在臨床中比較高發(fā)。慢性胃炎包括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及淺表性胃炎。產生該疾病的原因有幽門螺桿菌、病毒導致的感染、咽部及口腔的感染、生活不規(guī)律、精神緊張、環(huán)境變化、X線照射、膽汁反流等。慢性胃炎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并且臨床反應和病變輕重也不相同, 一般有食欲降低、反酸、上腹隱痛等, 發(fā)作反復, 疼痛無規(guī)律[1]。盡管產生該病癥的原因很多, 但大部分都可控制, 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減少疾病發(fā)作因素, 均可起到有效治療作用。本文討論了在慢性胃炎護理中進行健康教育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6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嘔吐、反酸、上腹脹痛等癥狀。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22例, 女18例;年齡27~70歲, 平均年齡(45.84±7.68)歲;慢性增厚性胃炎6例, 慢性萎縮性胃炎13例, 慢性糜爛性胃炎10例, 慢性淺表性性胃炎11例。對照組中男21例, 女19例;年齡26~68歲, 平均年齡(46.54±7.28)歲;增厚性胃炎7例, 萎縮性胃炎14例, 糜爛性胃炎9例, 淺表性胃炎1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颊呔橥? 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 具體包括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給予患者藥物治療、監(jiān)測患者病情、根據患者實際情況, 適當增減藥物劑量。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用健康教育干預, 具體如下。①慢性胃炎臨床表現為嘔吐、腹痛, 患者會因此出現消極情緒, 比如恐慌、焦慮等, 影響治療及患者康復。所以護理人員要積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主動跟患者交流, 對患者家庭狀況、心理狀況及文化程度進行有效評估, 指導患者排解消極情緒, 告知患者保持良好心情有利于疾病的恢復,針對評估結果制定藥物治療方案, 盡量避免統一用藥, 防止對患者產生其他影響;②結合外部環(huán)境與患者實際情況, 綜合考慮, 制定針對性并且有效的健康教育計劃, 普及疾病相關知識, 告知患者產生慢性胃炎的原因、治療方法及過程,提升患者認知程度, 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患者藥物服用頻率及藥物劑量持續(xù)緩慢減少, 防止機體內積壓藥物毒素, 導致慢性胃炎疾病再次復發(fā);③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了患者的身體健康, 因為對疾病的認識不深, 面對該疾病,患者會產生消極情緒, 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要對慢性胃炎患者定期進行健康教育, 包括:并發(fā)癥、臨床癥狀、慢性胃炎病因及有效預防辦法等方面進行教育, 確保患者健康基礎知識合格, 盡量避免因為盲目用藥給患者造成傷害;④調整患者個人飲食習慣, 不健康的飲食會嚴重危害患者健康,加重慢性胃炎疾病, 影響患者康復。所以, 要對患者制定健康、科學的飲食計劃, 叮囑患者禁食刺激、酸冷、辛辣食物, 注意飲食衛(wèi)生, 定時定量, 少食多餐, 食譜以清淡易消化、低熱高蛋白的搭配為主, 營養(yǎng)均衡, 合理飲食。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及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使用LSIA評分判定[2];健康知識掌握情況:依據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情況分為完全掌握、基本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 總掌握率=(完全掌握+基本掌握)/總例數×100%;護理滿意度:采用醫(y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價, 主要內容為基礎護理、心理狀態(tài)及服務態(tài)度等, 分值0~100分, >90分為非常滿意,80~90分為滿意, <80分為不滿意, 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干預前LSIA評分為(15.68±4.38)分, 干預后為(20.58±4.85)分;對照組患者干預前LSIA評分為(15.43±4.29)分, 干預后為(17.24±4.37)分。干預前, 兩組患者LSI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58, P>0.05);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LSIA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236, P<0.05)。
2. 2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完全掌握23例, 基本掌握14例, 部分掌握2例, 未掌握1例, 總掌握率為92.50%;對照組患者健康知識完全掌握15例, 基本掌握11例, 部分掌握11例, 未掌握3例, 總掌握率為65.00%。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總掌握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038, P<0.05)。
2. 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5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14, 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
導致慢性胃炎產生的原因有兩種, 一是不同病因造成的胃黏膜萎縮性病變產生的慢性胃炎, 二是慢性炎癥造成的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發(fā)病人群廣, 各個年齡段均有可能發(fā)生,目前關于慢性胃炎的致病原因還沒有徹底查明, 但是工作壓力、嚴重的心理問題、飲食不規(guī)律及生活習慣不規(guī)律都會導致慢性胃炎的產生。胃炎發(fā)生時患者胃黏膜容易遭受反復損傷, 并且因為胃黏膜本身的再生能力致使黏膜產生病變, 造成固有胃腺體的消失于萎縮[3-5]。慢性胃炎臨床表現常見有飯后不適、飽脹感及上腹疼痛, 病程長, 很難有效治愈, 并且容易復發(fā)。使用藥物治療患者慢性胃炎具有一定效果, 但有效控制該疾病發(fā)作因素, 慢性胃炎仍然會出現反復發(fā)作情況。部分患者因為不重視致使治療依從性降低, 慢性胃炎癥狀有所好轉后, 沒有鞏固其療效, 引起疾病的復發(fā)[6-8]。所以在進行慢性胃炎患者的護理工作時, 除常規(guī)護理之外, 護理人員應增加健康教育干預, 使患者正確認識及了解該疾病,重視平時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 提升慢性胃炎的治療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 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LSIA評分為(20.58±4.85)分, 高于對照組的(17.24±4.37)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236, P<0.05)。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總掌握率為92.50%, 高于對照組的6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038, 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5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14,P<0.05)。因此, 對慢性胃炎患者實施護理時增加健康教育干預, 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對慢性胃炎患者實施健康教育, 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及護理滿意度,效果顯著, 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