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一麟
摘 要: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當前學科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含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本文借助物理學中“場”的概念觀照語文課堂,探尋語文課堂的本質(zhì)特征,以期達到對語文課堂的完整認識與深刻理解。
關鍵詞: 語文課堂 核心素養(yǎng) 場
在教育領域,課堂是一個“場”,在課堂上,師生知識在交流,情感在互動,思維在碰撞,生命在共振。狹義地講,語文課堂是封閉的,它是具體的物化存在形態(tài),由教師、學生、教材、教室、黑板、桌椅、信息技術設備等臨時構(gòu)成。廣義地講,它是開放的,它是抽象存在的“場”,由師生的知識、精神、情感、思維甚至生命等共同建構(gòu)。
一、語文課堂是知識場
語文知識是形成語文能力的基礎,一定的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jié)構(gòu)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基本的文學常識等,在語文課堂上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以外,語文課堂上還存在歷史的、天文的、地理的、政治的、道德的、科技的、哲學的、文化的、禮儀的、考古的知識,還存在自然法則、生活技能、思維規(guī)律、生產(chǎn)生活、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知識??梢哉f,語文知識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存。李炳亭先生說:“課堂是知識的超市,是生命的狂歡?!碑斎唬紫仁侵R的超市。這些不同類別、不同學科的知識,它們之間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發(fā)酵”成一個“知識的場”,并成為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部分。
基于語文課堂是“知識場”的觀點,語文課堂上應注重語文知識的整合,注重語文知識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不要單純以傳授孤立的“知識點”為目標,也不要將知識以冷冰冰的面目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是要以豐富多彩的知識內(nèi)容牢牢吸引學生,使語文課堂變得生機勃勃,使學生的各種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使學生的素養(yǎng)在“知識場”中逐漸充實豐滿。
二、語文課堂是生活場
在語文課堂中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從語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課堂。教師應把語文課堂當成一種生活形態(tài),在教學過程中介入學生的生活,在文本內(nèi)容中注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覺得文章中的生活仿佛就是自己所經(jīng)歷的生活,這樣才能讓學生對語文課堂感興趣。教師還要善于將語文知識傳授和能力訓練置于現(xiàn)實的生活情境之中,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zhuǎn)化為學生的內(nèi)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情境中學習語文,在語文學習中更好地體驗生活、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陶冶情操。
在語文課堂中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理解生活并學會創(chuàng)造生活,是語文教師開展語文教育活動的重要使命。首先,由于課文中的一些內(nèi)容和學生的時空有距離,因此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nèi)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但往往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要指導學生留心觀察,通過觀察認識生活,擴大視野。其次,要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主題、情感等,提高理解能力。葉圣陶說:“國文,好像全是書本上文字上的工夫了,然而它和實際生活也密切地聯(lián)系著。你研究一句句法,必得問實際生活中這樣說法是不是妥當,你研究一個字眼,必得問實際生活中這個字眼該怎么使用,這才讀一篇文章得到一篇的好處。如果你不問這一些,單從書本上文字上去揣摩,玩弄什么神妙呀生動呀那一套把戲,那只能做成功一個書呆子而已,讀完一部國文教科書準保你寫不來一張字條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幫助學生通過語文課堂學習創(chuàng)造生活,可以讓生活更美好。語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可以用得到;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的品格,習得的精神,獲得的觀念、情感及思維能力,可以提升生活的品位。
三、語文課堂是情感場
語文教育是基于學生情感的教育。語文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章(含作者)之間感情互相交流的過程,所以,語文課堂的“情感場”是由教師、學生、文章(包括文章背后的作者)共同構(gòu)建的。
首先,親其人才能信其道,教師要用情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那種總是擺出一副師道尊嚴高高在上的教師,或者動不動就用貌似高深的理論唬人的教師,或者以嚴厲名義包裝自己常常板起面孔不會微笑的教師,很難走進學生的心里,學生在情感上很難和他親近起來。師生應該在平和美好的情感氛圍中,一起學習,一起探究,一起談觀點、論認識、說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歡,共離合。
其次,落實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始終關注語文的情感性,注重在字詞句篇的教學中生成情感,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培養(yǎng)情感,在語、修、邏、文的感悟中放飛情感。因此,有人說,書聲瑯瑯是情感的抒發(fā),議論紛紛是情感的傾訴,高潮迭起是情感的迸發(fā),靜思默想是情感的萌動,奮筆疾書是情感的傾瀉,滔滔不絕是情感的奔涌。
當然,“情感場”是課堂各種構(gòu)成要素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情感一定是雙向或多向的流動,世上不存在單向流動的情感,正如哲人所說“情感只能對情感說話”。在創(chuàng)建語文課堂“情感場”的過程中,學生有發(fā)揮主體作用的義務,(這一點以往強調(diào)得不夠,應該引起重視)應該積極投入情感到語文課堂中,在“作品—作者—教師—學生”共同構(gòu)建的課堂里實現(xiàn)價值追求、精神提升和人格的完善。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全情投入,這才可稱得上是“情感語文”,也可稱作是“對語文的情感”。
四、語文課堂是思維場
優(yōu)秀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了思維火花的語文課堂。所謂的“思維場”是指在課堂這個空間里,“作品-作者-教師-學生”的思想、觀點和主張經(jīng)過質(zhì)辯、碰撞而生成的思維狀態(tài)。
發(fā)現(xiàn)問題是思維的發(fā)端,這是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事情。首先,要營造質(zhì)疑的氣氛,不能害怕學生提問題,而是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要幫助學生建立一種觀念:尊重老師,更尊重問題。有時候“問題”的價值甚至超過老師的價值。其次,要指導學生會提出問題。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長期進行思維訓練。有人將課堂上的知識分成三類:一類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通過閱讀能夠自主學會的,教師不應該講;一類是處于學生思維“臨界點”的知識,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適時稍加點撥即可;一類是必須由教師講的,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提出問題,在相互質(zhì)疑辯論中逐步解決。最后,問題最好由學生提出來,盡量少用或不用教師的問題代替學生的問題,而是給學生創(chuàng)造提出問題的機會,逐步使他們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探究問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思維活動。探究活動應在學生獨立自主思考之后進行,師生就共同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大家的思維進行交鋒、碰撞,產(chǎn)生不同的觀點和意見,這些觀點和意見又不斷引發(fā)新一輪的討論,從而深化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有人形象地把這種思維方法稱為“頭腦風暴”(或智力風暴)。探究過程中的思維大致有三個層次:分析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實用性思維。分析性思維關注事情是怎樣的、為什么發(fā)生,比如對《祝?!分邢榱稚┟\根源的探究;創(chuàng)造性思維關注事情的多元解決路徑和辦法,比如探討祥林嫂還有沒有擺脫悲劇命運的可能性問題;實用性思維關注文章內(nèi)容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運用情況,比如探討祥林嫂命運對今天的啟示意義。在語文課堂這個“思維場”中各方觀點和認識的互相補充、不斷完善和共同提高,目的是促進學生思維得以發(fā)展,人格得以完善。
此外,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寬松愉快、競爭合作的班風,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摒棄那種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少數(shù)學生是配角,大多學生是觀眾或聽眾的舊課堂。
五、語文課堂是生命場
教育是直接面向生命的事業(yè),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語文課堂要走進生命個體,關注生命成長,傾聽生命律動,展現(xiàn)生命足跡。優(yōu)秀的語文課堂會帶給學生生命的恩賜。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nèi)容的傳授、生命內(nèi)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chǎn)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睆慕逃c人的生命關系角度出發(fā),語文課堂可以有很多“場”的冠名,但歸根結(jié)底是“生命場”。
如何建構(gòu)具有生命活力的語文,是當下語文課堂建設的重大問題。一是主體積極參與。語文課堂中,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只有這兩個主體積極參與的課堂,才是有生命的課堂。二是生命意識融入。課堂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將自我生命意識毫無保留地融入其中,融入對文章的閱讀、賞析、感悟、思辨等過程中,課堂各相關要素“彼此點燃生命”,形成積極的“場”效應。這種積極良好的“場效應”能使師生精神振奮,樂觀對待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讓生命得到張揚。三是生命自我覺解。語文課堂要重視用師生生命體驗闡釋文本意義,反過來通過解讀文本促進師生生命自我實現(xiàn),主要是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認同、自我調(diào)控、自我激勵。四是生命的和諧。在這個“生命場”中,教師與學生精神愉悅,情緒飽滿,意志積極,思路通暢,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系和美,師生自我效能感高。
參考文獻:
[1]許惠英.人格教育論[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2]王富仁,鄭國民.當代語文教育論爭[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3]曹明海.語文新課程教學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4]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周一貫.閱讀課堂教學設計論[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0.
[6]衛(wèi)燦金.語文思維培育學[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