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森
學霸名片:劉嘉森,2015年衡水中學高考文科狀元,高考673分,就讀于北大中文系。
我是在2012年考入河北衡水中學的,入學時候我的水平在年級里是500多名,在班里是中下游。我的同學里,父母是博士的大有人在,父母是高官富商的大有人在,從小學習奧賽的大有人在,精通第二外語的也大有人在。所以誰也不會料到三年之后,考全校第一的是我。
從入學時候的局勢來看,我自己也難以相信我會成功。在絕對實力的碾壓之下,中二的夢想是沒有生存空間的。夢想也是一點點抬高、一點點擴大的,總得一步一步走著來。
很多人以為衡中為努力制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但是從入學時的情況來看,衡中讓為數(shù)不少的人都不再相信努力了。我經(jīng)過努力才爬進來,可是身邊全都是領先我好幾年的人。他們做的題我看不懂,他們討論的知識我也聽不懂,我們不像是同一層級的人——他們更“高級”。如果這些不足以打擊我的話,那么最不能忍受的是:我不知道這種差距如何產(chǎn)生的,以及我如何趕上去。最可怕的猜想是我永遠不會趕上他們,差距不會縮小反而會拉大——我們生來不是同一個階層。
我想那時這些驕子們對我是毫無惡意的,但他們的實力所形成的無形障壁擋我于外,他們對我說的每一句話都帶著不自覺的憐憫,像尊貴的王子有教養(yǎng)地訪問貧民區(qū)。我無法在這種境遇里繼續(xù)相信努力的價值,那段時間我活得像行尸走肉。
我曾經(jīng)相信苦難會讓我更堅強,后來才發(fā)覺苦難沒有任何價值,只有苦難被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的財富時它才有用,至于苦難本身,就僅僅是苦難而已。一旦我稍有軟弱,苦難還會帶來更多的苦難。所以不管深夜窩在被子里流的淚,心里受的傷,還是生活中受的辱,在我不夠堅強的情況下,都只是白受的罪??嚯y不會幫我,但它提醒我:該醒醒了,再不站起來就真的晚了。
我旁聽了一節(jié)化學奧賽班的課,旁邊坐著一位以拼命著稱的學長,他任何時間都要節(jié)省,一天只去三次廁所,下課從來不動彈。據(jù)說他桌上常年擺著葡萄糖口服液,因為腦力消耗過大,需要隨時補充營養(yǎng)。他告訴我,入學時候他的名次比我還要低得多,可現(xiàn)在他是化學奧賽班的第一,是通過努力做到的。他建議我不要跟別人攀比,而要做到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他說他認為我們來到這所學校的唯一目的是激發(fā)一個更強大的自我,而不是在比較之中迷失自我。
學長的話讓我重新相信勤奮。我開始相信勤奮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有用的,我開始比別人更拼更努力。就在當月,我的成績有很大提升,政治單科甚至擠進了班里的前三名。
文理分科的時候,我的理科成績已經(jīng)明顯高于文科成績,但我再三思索,卻發(fā)現(xiàn)文史哲才是我的興趣所在。選文之后,我的相對名次下降不少。但我致力學業(yè)的態(tài)度沒有變,我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常用墨子的話“默則思,言則誨,動則事”來要求自己減少閑思雜念,一心向?qū)W。
經(jīng)過艱苦的努力,我給各科打下了初步的基礎。我的成績在年級里排100多名,終于摸到了尖子生的靴子邊。終于要迎面對決那些曾經(jīng)仰視的人物,壓力之大令我?guī)缀踔舷?。此時我漸漸形成一個清晰的認識:我是一個普通人,所以必須以普通人的姿態(tài)腳踏實地去努力。我再次提醒自己:我來這里是要以誠實的努力換取我夢想的人生,我不是來跟別人比較的,我的對手只有自己。
我的成績上升相當迅猛,最厲害的一次考了班級第一年級第十,可是很快我就發(fā)現(xiàn),尖子生們的基礎依然遠遠強于我,我的成績增長后繼乏力,漸漸跌入了一個仿佛“中等收入陷阱”的階段。
我此時有了新舉措:向尖子生吸取優(yōu)秀學習習慣,切實提高學習效率,不取巧不繞道,扎實提高自己的基礎。那段時間我學習了不少習慣,如今回頭看,最核心的是三個好習慣:
第一個是“每天早晨列出一天的任務清單”。有些同學花費一個小時去設計今天詳細的時間表,一天的計劃密密麻麻,可是還沒到上午第二節(jié)課就全被打亂了。畢竟我們不能控制學校什么時候搞活動搞講座、班主任什么時候來占自習、自己用多少分鐘可以剛剛好做完一套題……所以制訂過于詳細的計劃就是脫離實際。
第二個好習慣是關于問問題的,我習慣于“不懂就問”,把所有不懂的題都標注,下課就拿著一大摞卷子問老師問同學,有時候自己都搞不清楚哪幾道題需要問,搞得老師同學很煩我。經(jīng)過對尖子生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他們比我多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不懂——深思——問”,判定某題為不懂,就連著題干和答案一起整理到改錯本上,進行思索。這種思索往往有三次,中間會隔數(shù)天的時間。第一遍思索可以過濾掉大部分題,第二遍和第三遍再過濾一部分,只剩下最后少部分題再去問老師和同學。此時這些題經(jīng)過深切思索,肯定是一點就透。改進習慣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習效率提高了,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當時尖子生們所疑惑的題往往是極有思維量的難題,而我還經(jīng)常被中等題卡住,所以我不得不放棄一些非常難的題。
第三個好習慣是叫“筆不離手”。老師講知識,向來不是只講一遍,總要重復多次。我喜歡在老師講到第二三四五遍的時候低頭做自己的題,卻發(fā)現(xiàn)這樣做會出現(xiàn)雙重干擾,課聽不好,做題也不專注。而且人的精力必須經(jīng)常變換活動才能保持,聽課、背書、做題、整理四項事情輪換著做才可以高效。如果我上課在做題,到了自習課的時候再做題就常常感覺乏力,這不是真的缺乏體力,而是過分從事單項勞作帶來了疲勞感。而直接記筆記反而不是很累,第一遍聽是新知識,其余就當是復習。當我催動手中的筆,因為這種忙碌感,腦中閑思雜念自然排除了,不必費力提醒自己不要走神。
在自習課上,“筆不離手”更加關鍵。我見過很多人把做題當“看題”,不動筆。我也犯過錯誤,垂著手想題,很快就走神。其實做題必須要動筆,一道計算題,不動筆算,就不能給人縝密準確的習慣,一道文綜題不寫個十條八條上去也不會有深刻印象。所以“筆不離手”真是太重要了。
在趕超尖子生的歲月里,我把上述第三個習慣加以發(fā)展延伸,由此發(fā)現(xiàn)一條重要的法則:與其把閑思雜念從腦子里趕出去,不如先用有用的東西填滿大腦,讓閑思雜念無縫可鉆。
我早上一醒來就把整理內(nèi)務當成頭等大事,一分鐘疊被三十秒鋪床,飛速打掃衛(wèi)生又飛速趕赴操場。早晨的內(nèi)務整理對我來說有種儀式感,一位美國海軍上將寫了本書叫《自律的人生從疊被子開始》,我對其觀點很認同。
到了操場7分鐘候操時間背書,回到教室起立大聲朗讀,上課筆不離手,下課大聲背書,每一分鐘都全神貫注做事情。而且那段時間團活動任務重,我每周有四五節(jié)自習課用來做課件籌備活動,但是額外的任務反而使我更高效了。跟我一起做任務的班委學委們有些人借此機會脫離管制嬉笑聊天,有些人擔心成績受損就草草敷衍只想回去,只有我沉浸在“當下”,腦子不想別的,所以任務做得很好,學習也不耽誤。
每天的時間在我腦海里都是具象化的,一秒鐘的時間流逝就像一小塊金子從金磚上被剪下,有“咔”的聲響。這段時間是墨子式的“以自苦為極”,我也終于領悟了墨子所說的“默則思,言則誨,動則事”,當辛勤的勞動實實在在占據(jù)了生命的每一秒鐘,閑思雜念才不會偷走我們的生命。這是“精進”的意義,當我領悟它,也就意味著我高中生涯一個重要的突破完成了。
我的成績在高三上半學期達到了一個巔峰,曾連續(xù)考入年級前十名,此時我感到自己陷入了一種驕傲情緒,我的成績?nèi)绱溯x煌,我的前景如此遠大,這種勝利沖昏了我的頭腦。當我終于清醒過來的時候,高三上半學期瀕于末尾,而我的成績雪崩式跌出了前200,而且以當時的下落速度,我的成績很快會掉回高一的水平。有些時候糟糕的事情就這樣突然迫近,我無法預知。
這一次我連絕望的時間都沒有,我要立即做出一個選擇:拼,還是放棄?要拼,就要冒著透支身體的風險拼到底,度過一段可能是人生中最艱辛的日子;要放棄,就丟掉多年來的奮斗成果,庸庸碌碌地困在小城市里待一輩子,被天花板壓著被玻璃墻關著,永遠出不去。怎么選?
我選擇拼。
寒假期間我作息極其規(guī)律,與在學?;鞠嗤?。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在客廳里看春晚,我獨自一個人在屋子里面做題,聽著窗外喜慶的鞭炮禮花聲響,我咬緊嘴唇忍著淚繼續(xù)刷題。那個寒假只有9天,我完成了36套卷子,還把所有錯題照老師的要求做了總結和整理。
高三下半學期的日子,我每天從睜眼的一瞬就變成了只為競爭而存在的生物,每晚9點55分回到宿舍,感到靈魂已經(jīng)從身體中被抽離,倒在床上一句話也說不出,就睡了。第二天早晨帶著補充飽滿的元氣醒來,又是周而復始的一天。那些天好像只有一瞬間,又好像過了幾輩子。
也是那時我才知道真正的努力不需要熬夜。我的身體一直很健康,體重出現(xiàn)了下降,但不多。我從沒有熬夜,從沒有錯過任何一頓飯。我終于明白最勤奮的狀態(tài)是“沉浸”,把所有可支配的時間都投入到學習中去,不論坐臥行止,腦子里沒有其他事情,全部是學習。孟子所謂“不勉而中”,大概是這種狀態(tài)。我感覺自己每天好像學了25個小時,但其實我沒有熬夜,熬夜是懶惰的表現(xiàn)。
開學兩個月后,我把成績搞回了年級前10,又考進了年級前5名,考前三次大模擬,我有兩次是年級第2,這讓我覺得高考勝利在望。
我的經(jīng)歷其實不算什么,但我想告訴同學們,青春對每個人只有一次,它跟生命一樣寶貴,選擇虛度,還是拼搏,你永遠是自己的掌舵人!望你們都能把自己的青春活得美麗,活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