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彭國燕
目前,高考地理學科命題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其中準確完整的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是考核目標的基本要求。為了達到合理的區(qū)分度,更好地考查考生的學習能力和解題能力,高考命題者在命題過程中往往想方設法地在試題信息中設置各種隱性或顯性的“陷阱”,從而干擾考生在答題時獲取準確有效的材料信息、找到正確的做題思路。大部分考生在平時訓練甚至高考中對于材料中的“陷阱”都是逢“阱”必跳,使廣大地理教師不勝苦惱,那么,怎樣才能讓考生在做試題時發(fā)現(xiàn)這些“陷阱”并且成功避開,從而將試題做正確呢?接下來,筆者將通過對幾道典型例題的分析進行總結歸納。
【典例1】(2018年3月高三第一次全國大聯(lián)考)如今,汽車已作為普通消費品進入尋常百姓家,買房別只顧著其他方面,還要注意車位信息。下圖為我國華北某小區(qū)車位規(guī)劃圖,為了取得更好的遮陰效果,車位旁邊栽種了常綠喬木。讀圖回答問題。
當?shù)氐湫妥匀恢脖粚儆?/p>
( )
A.常綠闊葉林 B.常綠硬葉林
C.落葉闊葉林 D.針葉林
【陷阱分析】材料中“常綠喬木”是本題的一大陷阱,考生將材料最后一句里的“常綠”當成了其選擇答案的重要依據(jù),毫不猶豫地錯選了A項,殊不知這正是出題人設置的一個明顯的陷阱,做題的真正信息應該是材料里的“華北某小區(qū)”,根據(jù)地理位置就能夠選出正確答案為C項。材料里的時間和地點信息應該作為做題的重要依據(jù)。
【解析】由材料可知,該地區(qū)地處華北地區(qū),屬溫帶季風氣候,典型植被是落葉闊葉林,故C項正確。
【典例2】(2017年鄭州模擬)雅魯藏布大峽谷的丹娘沙丘,位于高原半濕潤季風區(qū)。它背倚蔥蘢青山,面臨藍綠色的雅魯藏布江,連綿的沙丘構成了波濤起伏的沙海。圖1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線示意圖,圖2為丹娘沙丘景觀圖。讀圖回答問題。
圖1 圖2
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 )
A.流水堆積 B.風力堆積
C.冰川堆積 D.海浪堆積
【陷阱分析】材料中“丹娘沙丘,位于高原半濕潤季風區(qū)”中的“半濕潤”是本題設置的一個明顯陷阱。本題46%的考生錯選了A項。其實做對本題并不難,看到題中出現(xiàn)的沙丘應該很自然地想到是由風力作用堆積形成,則正確答案為B項。
【解析】丹娘沙丘位于大峽谷中,則其形成原因不可能是海浪堆積、冰川堆積,故C,D項錯誤;流水堆積往往形成平原,故A項錯誤;該地的沙丘主要是在風力作用下沙粒聚成的沙堆,故B項正確。
【典例3】西班牙阿爾梅里亞省的埃爾埃希多地區(qū)曾是土壤貧瘠、人煙稀少的荒蕪之地。當?shù)剞r業(yè)科技人員對土壤進行“三明治”式的改良,令新土壤剖面呈現(xiàn)出三層結構,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長的水肥條件。當?shù)剞r民大力發(fā)展溫室農業(yè),使埃爾埃希多由荒涼之地變成歐洲的“菜籃子”,但水資源短缺問題也逐漸顯現(xiàn)。據(jù)此回答問題。
每年夏季七八月份,當?shù)剞r民用塑料薄膜將溫室土壤全部覆蓋,膜下灌水悶棚,撤膜后才開始種植蔬菜。這種做法的目的最可能是
( )
A.提高土壤肥力 B.對土壤進行消毒
C.提高土壤含水量 D.提高土壤含氧量
【陷阱分析】在常規(guī)類型題中,遇到的塑料薄膜的作用主要是保溫保濕,而本題最大的陷阱就是“塑料薄膜”,如果考生只看到這個信息就直接答題,將會毫不猶豫的錯選C項。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撤膜后才開始種植蔬菜”,常規(guī)類的塑料薄膜應用并沒有這個環(huán)節(jié),說明其主要目的不是為了保溫保濕,綜合考慮材料信息和選項后可以判斷正確答案為B項。
【解析】該地位于北半球地中海氣候區(qū),夏季氣溫高,用塑料薄膜覆蓋土壤,然后灌水,使得膜內溫度升高,有利于殺滅細菌,起到對土壤消毒的作用,但不能提高土壤肥力、含水量和含氧量,故B項正確。
【典例4】(2017年三明質量檢測)下圖示意伏爾加河三角洲位置變化及里海海平面變化,結合相關知識,回答問題。
若在該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庫,將導致河口及附近水域
( )
A.三角洲面積縮小 B.河口鹽堿化加劇
C.水位季節(jié)變化增大 D.生物多樣性增加
【陷阱分析】此題A選項為誤導項,在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庫,攔截泥沙作用增強,導致河口泥沙量減少,三角洲面積減小是絕大部分考生誤選A項的主要原因,其中“水庫”“河口”為本題的陷阱。讀圖中伏爾加河三角洲和里海海平面信息,會發(fā)現(xiàn)這道題的三角洲和河流入??诘娜侵薜母拍钍遣灰粯拥模捎谛藿ㄋ畮鞂е氯牒繙p少,湖泊水位下降從而導致三角洲面積增大;而入海河流形成的三角洲由于入海水量和泥沙量減少,導致海水入侵三角洲面積減小。抓住入海河口與入湖河口所形成三角洲的差異才能準確解答本題。
【解析】若在該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庫,河口泥沙來源變少,入湖水量減少,湖面下降,三角洲面積總體變大,A項錯誤;入湖水量減少,河口鹽堿度會增加,B項正確;水庫具有調節(jié)作用,水位季節(jié)變化小,C項錯誤;湖水的鹽度增大,生物多樣性減少,D項錯誤。
【典例5】(2017年湖南六校聯(lián)考)城市地域功能區(qū)地租指數(shù)是指城市某功能區(qū)單位面積土地租金與該區(qū)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下圖為“世界某城市地域功能區(qū)地租指數(shù)與布局方位雷達圖”。讀圖回答問題。
圖中該城市商業(yè)區(qū)地租指數(shù)較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中心環(huán)境質量較差
B.城市中心金融機構較多
C.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較多
D.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較大
【陷阱分析】城市地租水平是考生非常熟悉的基礎知識,其影響因素每個考生也都熟記于心,看到本題考生的第一反應會覺得簡單,可就是這道簡單題,考生的錯誤率達到了60%。原因在于本題有個新概念“城市地域功能區(qū)地租指數(shù)”,而做對本題的關鍵是對新概念的準確認識,本題的陷阱在于“地租”和“地租指數(shù)”這兩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解析】“城市地域功能區(qū)地租指數(shù)”的概念是城市某功能區(qū)單位面積土地租金與該區(qū)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城市商業(yè)區(qū)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地租較高,商業(yè)區(qū)地租指數(shù)較低是由于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較多,故C項正確。
【典例6】熱喀斯特指多年凍土區(qū)受熱融蝕產生類似喀斯特地貌形態(tài)的熱融地貌。由地下冰融化而產生,分為熱融沉陷地貌(圖1)和熱融滑塌地貌(圖2)兩種。據(jù)此回答問題。
圖1 圖2
下列區(qū)域能夠經常見到熱喀斯特地貌的是
( )
A.云貴高原
B.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
C.巴西高原
D.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平原
【陷阱分析】喀斯特地貌的相關知識考生們很熟悉,而我國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貴高原,考生沒有認真理解材料中出現(xiàn)的特殊地區(qū)“凍土區(qū)”,看到喀斯特,不經思考,直接導致錯選A項。
【解析】熱喀斯特地貌為地下冰融化后形成,云貴高原、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巴西高原基本沒有凍土分布,不會形成這種地貌。西西伯利亞平原有凍土分布,夏季氣溫較高,地下冰融化后形成熱喀斯特地貌,故D項正確。
1.斷章取義型陷阱類型題錯誤點分析:對地理事物本質認識不清,沒有掌握其實質,對材料的中心句、關鍵詞把握不準,對同類型事物中某一事物或現(xiàn)象特殊的形成過程或特征理解不透徹,答題時出現(xiàn)以點概面的情況。
2.循規(guī)蹈矩型陷阱類型題錯誤點分析:在變形題中,考生注意不到材料里新的變化、特征,容易按照常規(guī)類型題或熟悉的基礎知識進行解答。
3.新概念型陷阱類型題錯誤點分析:當材料中出現(xiàn)新的概念時,考生將其與已有基礎知識相混淆,不按材料所提示的信息答題。
在上述原因中又以不認真閱讀材料、獲取材料中關鍵詞及有用信息為考生主要出錯的原因。
在日常的練習和考試中,考生經常會遇前文所述的陷阱類型題,出題人為了使試題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區(qū)分度,會重視材料信息中的隱形信息,同時設定一些文字陷阱。對于如何避開材料陷阱信息,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1.提高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特別是現(xiàn)代文的閱讀理解能力,在做地理試題時需要對材料進行逐字逐句地閱讀,考生只有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才能更容易發(fā)現(xiàn)材料中的中心句、關鍵詞,降低錯誤率。
2.當材料中出現(xiàn)新概念、新名詞時,考生要關注材料中對其描述的信息,抓住其特征進行解讀,此時已學知識不應作為主要參考,做題的主要依據(jù)應來自于材料。
3.考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掌握共性的同時,還要理解事物的特殊性,通過思考要對知識形成自己的認識,不應完全依賴課本和教師的講解,將概念和特征理解透徹,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將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這樣才能在遇到變形題和特殊題時提高答題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