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華兵
借貸是人類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中國古代民間借貸理財走過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其中有很多經驗、教訓及理財思想值得現代居民品味和借鑒。
中國古人對于借債總體上持謹慎甚至反對的態(tài)度,盡可能避而遠之。有一句民間諺語說得好:“負債起身,不如空腹上床”。大意是說,一個人就算吃好穿好很風光,但被各種債務重壓著,也難有真開心;還不如不欠債務,過著物質生活質量差一些但輕松自由的日子。清代李綠園的長篇白話小說《歧路燈》第六十六回中有“好賬不如無”的說法,意思是即便欠下的債務不需要馬上償還,也還是不欠為好。晚清小說《九尾龜》第三十六回曰“富人怕借,窮人怕債”指的是,富人總是擔心別人來借錢財,窮人則擔心債務償還不起?!扒穫桓唬B(yǎng)親不窮”是一句中國民間俗語,前半句意在說明,依靠向別人借錢來生活是不會富裕的。同樣,中國民諺“落雪無風不為冷,人窮無債不為緊”的后半句告訴人們,人雖然貧窮但若沒有債務壓身就不算很要緊的事情。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迫不得已借入債務,那么該持有什么樣的償還態(tài)度呢?古人認為,“揭債要忍,還債要狠”(清代李綠園《歧路燈》第四十回),盡可能不借或少借,還債時要下狠心,盡可能早些還清。償還的時候,則抱著“還利不為欠,還本不為騙”(民間諺語)的想法,意思是償還利息是為了不再欠別人的錢,償還本金是為了不再讓本金生出利息,即不再“被騙”,實際上說的還是厭惡債務之觀念。而民間俗語“有錢先還無利債,得時先報有恩人”則明確指出,對于無息債務,要以知恩圖報的態(tài)度盡快償還。借入債務固然不好,那借出資金、放貸生息是否值得提倡呢?也不是。有一句中國民間俗語說的好:“人莫放賬,十年放富,一年放貧”,意思是勸人們不要放貸,一旦本金收不回,則會迅速由富轉貧。
可見,“無債一身輕”作為中國古人世代奉行的重要理財原則之一是有一定道理的,負債會讓人失去很多不該失去的東西,發(fā)生債務危機則更會令人心力交瘁。在當今社會,房貸、車貸等已經進入普通民眾的生活理財范疇,但必須控制好債務規(guī)模,債務償還要提前規(guī)劃好,不能因為債務影響到正常的生活與工作穩(wěn)定,更不能出現債務到期而無法償還的被動局面。
雖然中國古人對債務持有謹慎甚至厭惡的態(tài)度,但在長期處于貧困狀態(tài)下的底層民眾而言,實際社會生活中借貸行為的發(fā)生仍是很普遍的現象。有資金的需求方,就會引致出資金的供給方,以至于有人認為,“將錢買田,不如窮漢安眠”(清代杜文瀾《古謠諺》第二十七卷),此處的“窮漢安眠”是指放出高利貸,身邊不留下錢財;整句意思是指將錢財購買田地通過耕種來掙錢很辛苦,不如將錢財放高利貸獲取利息輕松些。放貸生息的現象多了,掙錢相對輕松了,就會有“有本不愁利”(民間諺語)的感慨;只要有了本金,就不愁賺不到利息(利潤)。無論是資金借出者,還是資金借入者,對借貸行為都必須考慮周全,以防債務風險的發(fā)生。中國民間有一個極端的說法是“有利上得千年債”,對于借出方而言,只要利率足夠高,哪怕是一千年期限的債也可放出;對于借入者而言,只要利率足夠低,哪怕是一千年期限的債也敢舉借。這其實包含有現代投資理財中“以時間換利潤”、“以風險換利潤”之財務理念。
在真正舉借債務時,中國古人認為“寧借一家十吊,不借十家一吊”(民間俗語),意思是寧愿欠一個人很多錢,而不愿意向十個人借債,每個人只借很少的錢;含有債主不宜多的意思。為什么呢?因為借債畢竟是丟臉面的事情,在一個人面前丟臉當然要比在十個人面前丟臉好一些。在債務存續(xù)期間,須“人要長交,賬要短結”(中國民間俗語),交朋友要著眼于維持長期的友誼,但經營理財上的債務或款項往來要經常結算清楚,不能長期不結,引起不必要的混亂和矛盾。在借款人出現資金困難跡象,恐難以按期收回債務時,則應執(zhí)行“多得不如現得”、“欠三不如現二”(中國民間俗語)等理財理念,盡早收回全部或部分款項,以避免更多損失。
另外,提倡“借貸不如周濟”是中國古代借貸行為中一個值得注意的有趣現象。宋代袁采《袁氏世范》上卷《睦親》有云:“應親戚故舊有所假貸,不若隨力給與之。言借,則我望其還,不免有所索。索之既頻,而負償冤主反怒曰:‘我欲償之,以其不當頻索?!瘎t姑已之。方其不索,則又曰:‘彼不下氣問我,我何為而強還之?’”顯然作者認為,與其借出資金以后討要麻煩,不如酌情無償周濟對方一些更為省心。這實際上包含有現代社會中大力提倡公益捐贈的意思。
如何償還債務本息是中國古代借貸行為規(guī)則的主要聚焦點。雖然古代高利貸流行甚廣,但也有人提出要對利率進行限制。宋代袁采《袁氏世范》下卷《治家》有云:“假貸錢谷,責令還息,正是貧富相資不可闕者?!袢粢灾兄普撝|庫月息自二分至四分,貸錢月息自三分至五分?!泵吭掳俜种笥业睦试诮袢湛磥砗芨?,但在中國古代實屬中下等利率。顯然,袁采提出的“假貸取息貫得中”認為,靠放貸來獲利的話取中等水平的利息就可以了。古代還有“本到利止”(清代李綠園《歧路燈》第四十八回)的做法,即把本錢還了之后,利息就不會再增多了;應該說這是一個很有積極意義的創(chuàng)舉,有別于飽受詬病的“利滾利”。中國民間俗語“前賬未清,后賬免言”則要求,若前期欠下的債務沒有歸還的話,就不再借出新債,以防成為壞賬;這顯然是防范債務風險擴大的舉措。民間俗語“長賬短會”則告訴人們,對于一筆期限很長的債務,要經常提醒對方以免遺忘。
關于債務償還的時間,除了借貸雙方當事人在書面或口頭協議中有特別約定外,中國古代往往把農歷新年的前一天(除夕)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償債時間節(jié)點,正如一句民間俗語所說,“有錢沒錢,清賬過年”,債務顯然是此語中“清賬”的主要對象,借貸雙方都會盡量避免留下債務或債權尾巴過年。債務難討現象不僅在現代社會有,在古代社會中也很常見。中國民間俗語“欠賬不昧,見官無罪”告訴人們,只要承認欠賬,即便眼下無力償還,也不會觸犯法律。該習俗理念一直流傳到今天,這也是造成當下社會中諸多“老賴”的重要社會意識原因之一,債權人大多數時候對債務人無行之有效的討債辦法。這也提醒如今的人們,在進行借貸理財時要在契約中明確約定,若到期無法償還欠款,必須有進一步的有效處理措施。
在中國民間,債務人對自己家里人或其他親朋好友隱瞞債務是一個時常碰到的現象,其危害甚大。有一句中國民間俗語說得好:“瞞債必窮,瞞病必亡”,因為隱瞞債務,就不會有針對性的措施來解決債務問題,可能導致長久的貧窮,與掩耳盜鈴在本質含義上并無二致?!安m債”不僅對債務人是個傷害,對債權人同樣是傷害?!安m債”的后果,輕則生活壓抑,家庭不和睦;重則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債務到期,如果債務人無力償還,在非極端情況下債權人往往會轉化成被動的一方。中國民間俗語“人死賬爛”、“人死賬結”、“人死債入土”、“不怕討債的英雄,只怕該債的精窮”、“討賬如同請諸葛”等都是很生動逼真的描述。如果債務到期無力歸還,保證人應負擔什么責任呢?《唐令拾遺·雜令》“公私以財物出舉”條規(guī)定:“如負債者逃,保人代償。”意思是說,債務人若逃跑或消失了,找不到蹤跡,則保證人就應該代替償還債務。在中國古代,通常保證人的責任是保證債務人不逃跑,并不是保證債務人有實際償還債務的能力。只要債務人還生活在原地方,沒有躲債逃跑,保證人就不負有連帶償還債務的義務,這顯然是大大減輕了保證人的責任和負擔。
中國民間有句俗語“賒賬賒過九十九,一次不賒記成仇”,本意是說經常賒賬給別人,容易造成別人的賒賬依賴性;一旦不予賒賬,對方就會很不滿意。雖然說的是商品賒銷問題,但對資金借貸行為完全適用。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因為債務問題而反目成仇的絕不在少數。民間俗語“討賬斷主顧”表達出了此種含義,該語本意是說討債容易得罪人,顧客以后就不愿意來光顧生意了,實際上是提醒人們要注意防范債務的人情或社會風險。清代石天基《傳家寶》第七卷中有一段話作為對民間借債的總結甚是恰當:“‘好借債,窮得快?!朗沦M用,如于臉面上奢華,俱要加意省儉。若不到至緊之事,切不可輕易向人借債?!边@對目前社會中的民間借貸行為同樣是勸誡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