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秋香 陸曉華 龐雅琴 周敏
摘要 由非理性“校園貸”消費行為引起的不良案例越來越多的見諸報端,其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已引起高度關注。少數民族邊遠地區(qū)醫(yī)學院校在校學生多來自少數民族集居地和貧因家庭,發(fā)生校園貸后,對其學業(yè)和身心健康的影響將會更大,因此本丈對某醫(yī)學院校在校學生的‘板園貸”消費行為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同時探索“校園貸”消費發(fā)生的影響因素。這將有利于對醫(yī)學生的不良消費行為進行干預,引導醫(yī)學生進行理性消費,也為醫(yī)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校園貸 醫(yī)學生 高校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8.309
在校學生通過針對大學生的網絡貸款金融機構和平臺在網上申請獲得信用貸款的方式稱為“校園貸”。“校園貸”雖然屬于金融借貨的一種,但是其實質上而言也屬于一種高利貸性質的借貸,部分校園貸甚至把年化利率做到了高達70%。由非理性“校園貸”消費行為引起的不良案例越來越多的見諸報端,其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已引起高度關注。因此,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學現況研究法,對少數民族邊遠地區(qū)醫(yī)學院校在校學生的“校園貸”消費行為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同時探索“校園貸”消費發(fā)生的影響因素。這將有利于對醫(yī)學生的不良消費行為進行干預,引導醫(yī)學生進行理性消費,也為醫(yī)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一、材料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按照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于2017年3月在某醫(yī)學院校大一至大四年級中各隨機抽取4個年級共8個班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fā)放調查問卷800份,收回問卷766份,問卷回收率95.75%(766/800),有效問卷710份,回收問卷有效率92.69%(710/766)。
(二)研究方法
參考相關文獻資料自行設計問卷,問卷設個人基本情況、借貸認知、態(tài)度及行為4大方面的內容。正式調查前進行預調查,根據預調查結果對問卷進行修改和完善,并形成正式的調查問卷。研究對象以不記名方式獨立填寫問卷,問卷完成后由調查員統(tǒng)一收回。
(三)數據處理
采用EpiData軟件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13.0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并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二、大學生“校園貸”消費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一)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
包括研究對象的性別、生源地、民族、月生活費、生活費來源、“校園貸”消費行為有無等,其中選擇使用“校園貸”消費行為人數134,沒有發(fā)生“校園貸”消費行為人數576。見表1。
(二)“校園貸”消費行為的現狀分析
“校園貸”消費現狀分析中,占較大比例的是使用“校園貸”時限小于1個月、借貸金額小于500元、借貸期限1至2個月、借貸用于生活消費必需外的其他消費、逾期無力還款時自己和家人接到追債電話。見表2。
(三)“校園貸”消費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
以“校園貸”消費行為(Y)作為因變量,以性別(X1)、民族(X2)、生源地(x3)、年級(X4)、生活費(X5)、生活費來源(X6)、除日常生活消費必須外,有其他消費需求(X7)、“校園貸”行為是否存在風險(X8)、借貸對生活是否有幫助(X9)、借貸對學習是否有幫助(X10)、借貸對創(chuàng)業(yè)是否有幫助(X11)、了解“校園貸”消費知識(X12)作為自變量。各變量賦值情況(見表3)。
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進入模型的a=0.05,退出模型的a=1.0,并采用逐步前進法,對上述12個自變量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其他消費需求(除日常生活消費必須外)、借貸對生活有幫助、借貸對學習有幫助是發(fā)生“校園貸”消費行為的危險因素。見表4。
三、對策與建議
調查發(fā)現,在使用校園分期借貸產品時限方面,選擇時限為使用不到一個月比例較大,同時,選擇借貸較低金額的比例也較大,這可能是因為當代大學生目前僅僅算是個“半社會人”,還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所以短期借貸及借貸較低金額較為保守,負擔較小。這與史丹∞等研究結果相同。使用“校園貸”消費的同學主要用于購買學習用品及耐用品等方面,這與黃發(fā)宜等研究結果一致;李瑋等學者研究也表明,生活費來自兼職的同學更青睞于使用“校園貸”消費;因逾期無法還清網絡借貸或無力還款時所受到過哪些影響方面:選擇自己或家人接到電話追債和其他(如及時還款)比例較大,這與我國李茗羽的研究結果一致,他們認為“大多數借貸平臺到還款日期,為了追回債務,會盡可能的利用大學生社會認知能力差、不敢拖款等特點,不擇手段的向學生討債,甚至累及親人”。
通過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除日常生活消費外有其他消費需求的同學比沒有其他消費需求的同學更容易發(fā)生“校園貸”消費行為,其OR值為500.030,提示除日常生活消費外有其他消費需求的同學使用“校園貸”消費的概率是沒有其他消費需求的同學的500.030倍。這與包艷龍等的研究認為“除了日常生活消費所必須的生活費用外,喜歡購買別的產品的同學更青睞于使用‘校園貸消費”的研究結論相一致。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認為“校園貸”消費對生活有幫助的同學與持相反觀點的同學比更容易發(fā)生“校園貸”消費行為,其OR值為3.075,提示潛意識認為“校園貸”消費對生活有幫助的同學使用其消費的概率是相反觀點同學的3.075倍。這與呂越等的研究認為“‘校園貸消費行為豐富了學生們的生活,為他們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的研究結論相一致。隨著近年來經濟的發(fā)展,在學習方面,當代大學生對自我要求遠遠超過以前的大學生,在學習上的投資也有所加大,比如購買學習機、學習資料、上輔導培訓班等,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經過多因素分析,結果同樣顯示了認為“校園貸”消費對學習有幫助的同學比持相反觀點的同學更容易選擇使用“校園貸”消費,其OR為2.958,提示潛意識認為“校園貸”消費對學習有幫助的同學使用其消費的概率是其他同學的2.958倍。這與黃雅蓉等的研究認為“極大多數當代大學生是富有理想與追求的,他們選擇使用‘校園貸消費是為了能夠有機會利用先進的學習器材使跟上時代步伐并全面發(fā)展”研究結論相一致。
綜上所述,某醫(yī)學院校在校大學生中一定程度存在的“校園貸”消費行為,而且發(fā)生“校園貸”消費行為的影響因素多樣,建議該醫(yī)學院校就調查的“校園貸”消費行為影響因素對醫(yī)學生不良消費行為進行干預,幫助醫(yī)學生樹立理性消費觀,拒絕不良“校園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