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蘋 朱曉東 崔玉玲等
[摘要] 目的 探討年齡和HOMA法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 insulin-resistance,HOMA-IR)對糖代謝異常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影響。方法 將本院行動脈超聲的300例患者納入本研究,根據(jù)糖代謝是否異常分為觀察組(糖代謝異常,200例)和對照組(糖代謝正常,100例),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及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相關危險因素。結果 300例患者中,有頸動脈斑塊者占59.00%(177/300)。對照組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是年齡(OR=1.06,95%CI:1.01~1.12,P<0.05),而觀察組患者是年齡(OR=1.07,95%CI:1.03~1.10,P<0.01)和HOMA-IR(OR=1.53,95%CI:1.16~2.01,P<0.05)。結論 糖代謝異??稍黾宇i動脈斑塊形成的風險,而糖代謝異?;颊哳i動脈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是年齡和HOMA-IR。
[關鍵詞]糖代謝異常;頸動脈斑塊;HOMA法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年齡;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5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16(2018)03-0200-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8.03.008
近年來,中國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t-herosck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nse,ACVD)和糖代謝異常的發(fā)病率均逐漸上升。相關研究顯示,糖代謝異常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可增加發(fā)生ACVD的風險。而頸動脈所處部位運動較少且位置表淺,斑塊易于檢測,即頸動脈斑塊的影像學監(jiān)測可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并有助于預測發(fā)生心腦血管疾病。因此,本研究根據(jù)糖代謝是否異常而對300例患者分組,旨在探討頸動脈斑塊形成的臨床危險因素。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行動脈超聲檢查的300例患者納入本研究,其中男159例,女141例,年齡23~86歲,平均(62.34±11.93)歲。根據(jù)糖代謝是否異常,將30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糖代謝異常,200例,其中糖尿病111例)和對照組(糖代謝正常,100例)。觀察組男105例,女95例;年齡23~84歲,平均(63.06±10.68)歲;對照組男54例,女46例;年齡25~86歲,平均(62.15±12.05)歲。兩組性別、年齡及體質量指數(shù)(bodv mass inder,BMI)等基線資料的比較見表1。納入標準:符合WHO關于糖代謝狀態(tài)的分類標準;同意行頸動脈超聲檢查者。排除標準:應激性高血糖、急性心肌梗死、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血液病及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
1.2方法:測定血壓、體質量、身高。所有患者空腹8~10h,于早晨行口服糖耐量試驗。抽取靜脈血測定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xiàn)PG)、餐后2h血糖水平(2h PG)、空腹胰島素(fasting insulin,F(xiàn)INS)、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ae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insulin-resis tance,IR)。計算:①HOMA-β=20×FINS/(FPG-3.50);②HOMA-IR=FPG×FINS/22.50。
應用西門子ACUSON X300彩色超聲診斷系統(tǒng),頸部探頭頻率3~11MHz?;颊哂谏衔缈崭?,取仰臥位,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左側始于主動脈弓起始處,右側始于無名動脈分叉處,連續(xù)觀察頸總動脈、頸內外動脈分叉處、頸內動脈、頸外動脈主干及分支等血管走行,管壁光滑程度,測量頸動脈內中膜厚,若厚度≥1.2mm且局部向腔內突出,則表明有斑塊。
1.3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 23.0版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頻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計算兩組的構成比的差異程度。采用Spearman進行相關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多種相關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頸動脈斑塊形成患者斑塊大小、性質及管腔狹窄程度的比較:見表2。
2.2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相關性分析:經(jīng)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對照組患者中,頸動脈斑塊形成與年齡、腦梗死呈正相關(均P<0.05)。觀察組患者中,頸動脈斑塊與年齡、腦梗死、冠心病、HOMA-IR及FINS呈正相關,與HDL-C呈負相關(均P<0.05)。
2.3兩組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在兩組患者中,分別以高血壓、年齡、HOMA-IR、HDL-C、FINS等為自變量,均以是否形成頸動脈斑塊為因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年齡是對照組患者(糖代謝正常)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OR=1.06,95%CI:1.01~1.12,P<0.05);而觀察組患者(糖代謝異常)則是年齡和HOMA-IR(均P<0.05),見表3。
3討論
既往研究證實,Ⅱ型糖尿病是ACVD的危險因素。異常的糖代謝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病理變化過程,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減低可增加ACVD發(fā)生的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300例患者中,有頸動脈斑塊者占59.00%(177/300),與相關研究結果接近,但亦高于其他研究的斑塊檢出率。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大部分患者合并多種心血管疾患,頸動脈硬化程度相對較高。
經(jīng)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表明,糖代謝異常比糖代謝正常的患者更易形成頸動脈斑塊,可能是由于在未成糖尿病前的高血糖狀態(tài),使活性氧的產生和清除失去平衡,參與氧化應激,增加氧化壓力,而活性氧增加導致形成氧化LDL,其被巨噬細胞吞噬產生泡沫細胞,從而參與動脈粥樣斑塊形成的病理變化過程。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是糖代謝異常及正常人群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亦有相關研究顯示,高齡、高血脂、高血壓及糖尿病等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風險。目前,國內鮮有文獻報道異常糖代謝人群HOMA-IR與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相關性。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糖代謝異常)頸動脈斑塊形成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是年齡和HOMA-IR,而對照組患者的危險因素則只是年齡,未包括HOMA-IR。相關研究顯示,糖尿病前期的胰島素抵抗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密切相關,即對于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人群,隨著胰島素抵抗水平提高,動脈硬化程度增高。上述結果表明,對于糖代謝異?;颊?,盡早改善胰島素抵抗,有利于控制血糖及減少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從而降低患者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進而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通過探討糖代謝異常與頸動脈斑塊的相關性,為預防心、腦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提供臨床參考依據(jù),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本研究屬于橫斷面調查,由于樣本量偏少受到一定的限制,仍需加大樣本量作進一步研究證實。并且,頸動脈斑塊是逐步形成的,而采血僅是某個時間點,難以準確地反映斑塊形成的變化情況,故今后仍需設置多個時間段以更直觀、深入科學地觀察與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