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辰
2018年11月11日,中國人在忙著清空購物車,而波蘭正在慶祝重獲獨立100周年這個重要的日子。家家戶戶掛上了國旗,人們紛紛上街游行,表達(dá)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也在歷史的行進中留下自己的足跡。
波蘭國歌《波蘭沒有滅亡》里寫道:“波蘭沒有滅亡,只要我們一息尚存,侵略者所奪走的,我們會以手中的戰(zhàn)刀收復(fù)?!彼坪踅噶吮瘣?,但其實波蘭是個文藝范十足的國家。
過去的多個世紀(jì),波蘭曾經(jīng)輝煌,成為歐洲強國;曾經(jīng)被殘忍瓜分,在地圖上消失;曾經(jīng)在二戰(zhàn)中受到重創(chuàng),也曾經(jīng)浴火重生。
波蘭首都瓦津基公園里的肖邦雕像
從建立第一個波蘭封建王國(1025年)到成立輝煌的波蘭立陶宛公國(1569年),波蘭走過了5個世紀(jì)。而在18世紀(jì)末,由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結(jié)成的聯(lián)盟,對波蘭進行了三次瓜分,波蘭貴族共和國搖搖欲墜乃至滅亡。
在此后外族統(tǒng)治的123年之中,波蘭人不斷地嘗試反抗,尋求自由和解放。他們曾把復(fù)興祖國的希望寄托在拿破侖身上,破碎了;曾掀起多次武裝起義和農(nóng)民暴動,失敗了。直到20世紀(jì)初,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在協(xié)約國和美國的承認(rèn)下,于1918年11月11日,亡國許久的波蘭終于恢復(fù)了獨立。
1939年,德國法西斯廢止了 《波德互不侵犯宣言》,對波蘭發(fā)動了閃電戰(zhàn)。占領(lǐng)波蘭后,德國開始實行猶太人滅種計劃,在波蘭建立了數(shù)千個集中營,屠殺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約400萬人。時至今日,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更是全世界游客來波蘭的必去“景點”。
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后,波蘭跟隨蘇聯(lián)老大哥,成為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20世紀(jì)90年代前后,伴隨著東歐劇變,波蘭第三共和國誕生了。然而幾十年過去了,蘇聯(lián)時代對波蘭的影響仍然清晰可見:如同復(fù)制般的一排排單元樓,破敗的建筑和廢棄的工廠,昏暗的燈光,會俄語不會英語的老人,以及,貧窮。
波蘭的工資低,物價也低??傮w來說,工資和物價是匹配的,但不足以有太多盈余。在超市里,波蘭人小心翼翼地比對商品價格,甚至比對兩家超市同樣商品的價格。由于消費能力不足,除了首都華沙,其他城市都沒有奢侈品店。為了促進消費,商店經(jīng)常打折,而且打折力度很大。對于外國人來說,這里想必是購物天堂了。
節(jié)省、嫌貴,成了波蘭的民族性。波蘭人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太貴了”??v然是事業(yè)成功、家境優(yōu)渥的人,亦精打細(xì)算,絕不鋪張。
如此看來,波蘭人仿佛活得卑微??墒牵咴诓ㄌm的街上,我看到每個波蘭人都穿戴得整整齊齊,女人化著精致的妝容,男人的西服筆挺—即使貧窮,也活得自信;每到節(jié)假日,波蘭人都會和家人朋友去度假—即使貧窮,也享受生活;而波蘭的酒吧,一到夜晚就熙來攘往,人滿為患—即使貧窮,也歡聲笑語,恣意人生。
世界上大多數(shù)的機場,多以地名命名。而波蘭的首都機場,叫做肖邦機場。在肖邦機場出入海關(guān)的必經(jīng)之地,有一架三角鋼琴,于是常常出現(xiàn)這樣的場景:背著大容量登山包的旅客,拖著疲憊的身子,停下腳步,坐定,然后優(yōu)雅地彈上一曲。這或許是波蘭給人的第一印象:風(fēng)塵仆仆也要藝術(shù)。
位于首都的瓦津基公園,是華沙最大的公園。初來乍到,我非常奇怪,如此著名的公園居然看不到太多游客。然而走著走著,我仿佛聽到了音樂的流動。循聲而去,竟爬上小山坡,來到了一片空曠的高地。遠(yuǎn)遠(yuǎn)地看到一座肖邦的雕像,雕像旁是如癡如醉的鋼琴演奏者,而周圍坐滿了沉迷其中的觀眾。原來游客都在這里了。每年夏天的周末,這里都會有露天演奏會,人們躺在草坪上,一邊享受美好的陽光,一邊欣賞迷人的肖邦曲調(diào)。
有人說,肖邦“靈魂屬于波蘭,才華屬于世界”。聽肖邦的時候,可以感受他的悲戚,他的空靈,他的掙扎,他對祖國的無限熱忱??傊?,是款款深情。
眾所周知,肖邦在很年輕時就客死巴黎。而他的遺愿,就是自己的遺體能回到波蘭,至少,是自己的心臟。但由于政治的緣故,肖邦的心臟在將近百年后才被送回祖國,嵌在了華沙老城圣十字教堂的廊柱之中。這根柱子上的碑文引用了《圣經(jīng)·馬太福音》的一句話:你的寶藏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
不僅僅是肖邦,波蘭人對古典樂的追求是無處不在的。那次在駕校練車,我的老教練打開收音機,調(diào)頻古典樂,說特別喜歡這個頻道。隨后,音響傳來悠揚的提琴聲,枯燥的駕駛課變成了一種精神享受。
我家教過的一個波蘭小朋友,他的媽媽有三架鋼琴,一架古典立式鋼琴是她小時候?qū)W琴用的,一架三角鋼琴是現(xiàn)在練習(xí)用的,還有一架電子鋼琴,彈奏時可以戴上耳機以不打擾鄰居和孩子的休息。后來我知道,她是一個鋼琴演奏者,不斷參加鋼琴比賽、舉辦鋼琴音樂會、拜訪鋼琴教授,一邊帶孩子,一邊為了鋼琴職業(yè)生涯而奮斗。
除了古典樂,音樂以各種形式滲透在波蘭人的生活中。在市中心的老城廣場,在交通樞紐之間的地下通道,常常有演奏小提琴、吉他、薩克斯乃至各種稀奇古怪樂器的賣藝者?;蛟S他們的賣藝是為了掙一點錢,或許只是為了釋放自己無處安放的音樂靈魂。
當(dāng)然,年輕人也喜歡流行音樂、嘻哈,還有獨具波蘭特色的DiscoPolo(波蘭迪斯科)。波蘭迪斯科和中國曾經(jīng)流行過的“神曲”有異曲同工之處,其融合了民俗與舞蹈,曲調(diào)簡單,輕松詼諧,甚至還有一點媚俗。聽波蘭迪斯科的時候,有點想笑,但又會情不自禁地跟著音樂搖動身體,哼唱起來。從波蘭小酒吧的聚會到大型節(jié)日盛典,波蘭迪斯科如同搖頭丸,能夠刺激人的神經(jīng),讓全場迅速興奮起來。
提到波蘭文學(xué),首先映入腦海的當(dāng)然是辛波絲卡。這是一位在中國文青界享有盛名的波蘭女詩人。在波蘭,讀者對她的喜愛亦是經(jīng)久不衰。辛波絲卡于199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并被諾獎委員會評價為“詩人中的莫扎特”。
她不斷錘煉寫作手法,嘗試新的技巧。她的詩單純、空靈、樂觀向上,她寫人生、自然、宇宙,悲憫情懷和樂觀的態(tài)度貫穿其中。她自稱“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過不寫詩的荒謬”。在著名的詩作《一見鐘情》中,她寫道:“每個開始,畢竟都只是續(xù)篇,而充滿情節(jié)的書本,總是從一半開始看起?!?/p>
另一位因諾貝爾獎而蜚聲文壇的波蘭作家是米沃什。諾貝爾獎對他的授獎詞是:“以毫不妥協(xié)的敏銳洞察力,描述了人類在劇烈沖突世界中的赤裸狀態(tài)?!奔葟奈模謴恼?,米沃什的一生是20世紀(jì)歷史的見證,他一邊流浪,一邊反思,一邊記錄,輾轉(zhuǎn)多國的他始終堅持母語寫作,訴說內(nèi)心的掙扎和痛苦,追憶往昔也憐憫世界。他的詩歌與散文不再是對美好自然的歌頌,而是對不同政見的檄文,對歷史與社會的深刻剖析。
波蘭電影發(fā)展了100多年,今日談起,還得提到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這個里程碑式的人物。如果肖邦是鋼琴詩人,那么基氏就是無可非議的電影詩人。他所導(dǎo)演的多部影片,都在世界享有盛譽。
《藍(lán)》《白》《紅》三部曲是基氏的三色系列電影,也是他的巔峰之作?!端{(lán)》劇照
《愛情短片》的主題是情欲:少年托馬克常常用望遠(yuǎn)鏡偷窺住在對面公寓的女人,并且漸漸地愛上了她??此七`背倫理道德,但在導(dǎo)演緩緩的鏡頭下,故事竟然那么哀婉感傷。在20世紀(jì)80年代,導(dǎo)演試圖借此電影探討暗戀與告白,靈魂和欲望。
電影《十誡》分為十部,基氏借《圣經(jīng)》中上帝對人類的十條戒律來敘述人生百態(tài)。復(fù)雜的人性,無解的道德困境,熔燼在干凈理性的鏡頭和冷靜克制的思考中。
《紅》劇照
《兩生花》(又名《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是一部極致文藝的電影,講述了兩個同名的女孩在不同的地方相互感應(yīng)的故事。精致的畫面,憂傷的氛圍,將對女性主義和宿命論的探討娓娓道來。
《藍(lán)》《白》《紅》三部曲是基氏的三色系列電影,也是他的巔峰之作。三部曲以法國國旗的三種顏色命名,分別代表了自由、平等、博愛,也是影片所探討的主題。
以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為代表,波蘭電影幾乎都帶有一絲沉悶憂郁的氣息。當(dāng)然,這與波蘭人的性格密不可分,除非來點酒精的刺激,白天的波蘭人看起來大多嚴(yán)肅而壓抑。因此,看波蘭電影要做好胸口提不上氣的準(zhǔn)備,然后沉浸其中,享受安靜的盛宴。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是無可非議的電影詩人
波蘭的文學(xué)和電影都頗為小眾,即使是波蘭人也不見得都有所涉獵。不過,若想了解波蘭,除了親身走一遭,在波蘭文學(xué)和電影中尋找一些痕跡,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