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團結,魏廷,楊師杰
(1淮濱縣水產局,河南淮濱 464400;2信陽市南灣水庫漁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河南信陽 464000)
黃顙魚是江河湖泊中常見的小型底棲經濟魚類,盡管個體小,但肉質鮮美可口,營養(yǎng)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近兩年隨著養(yǎng)殖結構調整,淮濱縣黃顙魚養(yǎng)殖戶逐年增多,主要養(yǎng)殖黃顙魚全雄一號。該品種由湖北百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劉漢勤教授團隊培育,不僅具有普通黃顙魚的優(yōu)點,還具有生長速度快、規(guī)格整齊、體型健壯、好看易養(yǎng)、抗病能力強、高產高效等特點。作為新興種,在淮濱縣養(yǎng)殖技術還不夠成熟,從水花到成魚養(yǎng)殖成活率及單產水平不高,還需要不斷探索研究。2017年3~11月在兔子湖基地開展了池塘主養(yǎng)黃顙魚全雄一號試驗,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將養(yǎng)殖試驗情況總結如下:
試驗池塘兩個,1#塘面積3.6×667 m2,2#塘面積3.7×667 m2,均為長方形,塘埂堅固,保水性好,池底平坦微向出水口傾斜,進排水口對角設置,池深2 m,水深1.5 m。水源為兔子湖水,水質清新無污染。為防止野雜魚、魚卵等有害生物從進水口進入池塘,進水口用網目為60目的尼龍網袋套住。每個池塘配備3 KW的葉輪式增氧機1臺,并配套溶解氧自動監(jiān)測設備。
池塘曬塘一冬天,3月5日用生石灰消毒池塘,用量為150 kg/667m2;生石灰為塊灰,加水化漿后全池潑灑。
1.3.1 主養(yǎng)魚種的放養(yǎng)
3月21日下午17∶00,天氣晴朗,水溫18℃,兩口塘共投放購湖北百瑞公司仙桃廠區(qū)生產的3.0±0.5 cm的全雄黃顙魚寸片35000尾。魚種體格健壯,逆水游動能力強,色澤鮮亮、無病無傷。魚種放養(yǎng)前緩苗,確保池水與運輸袋水溫差不超過2℃,用3%~4%的食鹽水消毒10~15 min再放入池中。
1.3.2 配養(yǎng)魚種的放養(yǎng)
配養(yǎng)魚種為鰱、鳙。全雄黃顙魚種放養(yǎng)15 d后,投放鰱、鳙魚種150尾/667m2,鰱鳙比例為3∶7,規(guī)格為11.8±2.3 cm,鰱、鳙魚放養(yǎng)前,先用3%~4%的食鹽水消毒10~15min,以殺死魚種體表細菌和寄生蟲。
1.4.1 食場設置
每池的設置食場一個,用密眼網布圍成,面積5 m×5 m,用竹竿固定。形狀似一個倒扣的網箱,網片下緣入水30 cm,防止餌料隨風飄散,上部高出水面50 cm,在靠岸一邊頂部留出投料口,以此防止飛鳥搶食或啄傷黃顙魚。在投料口下方50 cm深處設置一個2 m×2 m的臨時飼料臺。
1.4.2 飼料
黃顙魚成魚養(yǎng)殖過程中根據(jù)黃顙魚規(guī)格的不同選用蛋白質含量不同、粒徑不同的黃顙魚專用料。本次試驗飼料購自岳陽市展翔生物公司生產的黃顙魚專用膨化顆粒配合飼料。
1.4.3 馴食
剛下塘的全雄黃顙魚寸片必須經過馴化。馴化方法:將人工粉狀飼料(甲魚或鰻魚配合飼料)加水揉成團狀,投喂于食場的飼料臺上,每天早晚各一次,時間定在 8∶00和 18∶00。投喂量早上占40%,下午占60%,日投餌率2%~3%,投餌量以第2d投喂前檢查飼料臺吃完為宜,經過一段時間的誘食,等黃顙魚集中到飼料臺上攝食時,可改喂黃顙魚專用膨化料,整個過程持續(xù)30 d左右,完成馴食。
1.4.4 飼料投放
馴化完成后根據(jù)黃顙魚生長情況,魚體規(guī)格在0.5~2.5 g時,采用飼料粒徑為0.5 mm的黃顙魚專用“0號料”;魚體規(guī)格在2.5 g以上時,采用粒徑為1.0 mm的“1號料”。
本次試驗飼養(yǎng)過程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4~6月,每日投喂2次,投餌率為2%~3%;第二階段為7~9月,每日投喂3次,因處于快速增長期,飼料需求量加大,提高投餌率為3%~5%;第三個階段10~11月,因溫度降低,攝食量減少,投餌率為1%~2%。具體每天投餌量還要根據(jù)天氣、水溫、水質、魚的攝食和活動情況綜合決定。天氣悶熱、燥熱,陰天、天氣驟變等情況,都要減少投料;下雨天不投料;水色過濃,注入新水后再投喂。天氣正常,魚活動正常,若魚在1 h之內將飼料吃完,可適當增加投喂量;若2 h后還有余料,則減少投喂量。
1.5.1 水質調控
魚種放養(yǎng)后每周注水10 cm,至最高水位后定期換水。在4~6月、9月以后每2月?lián)Q水一次,每次換水1/4~1/3;7~8月,溫度較高,水質變化較快,每7~10 d換水一次,每次換水1/4~1/3,有利于提高水中溶氧,增加水體透明度,降低藻類分泌的抗生素。每月使用生石灰一次,用量為 25 kg/667 m2化漿潑灑,維持水體堿度的穩(wěn)定。
1.5.2 合理使用增氧機
晴天中午開增氧機1~2 h,增加底層水中溶解氧含量,加快水體物質循環(huán),維持水體活性;當水深1.2 m處溶解氧低于2 mg/L時,增氧機自動開啟。
1.5.3 水質監(jiān)測
每月上旬取水下1.2 m處水樣進行水質檢測,采樣時間 6∶00、12∶00、18∶00。
保持良好的水質,預防為主。(1)結合每月用生石灰調水,每月全池潑灑一次浸泡5 h的煙葉水,用量為0.5 kg/667m2,生石灰和煙葉水交替使用。(2)水溫25℃以上定期用微生態(tài)制劑(EM菌、光合細菌等)改良水質。(3)魚種放養(yǎng)后每月取樣進行一次健康檢查,遇有零星死亡及時檢查診斷,采取相應的措施。
11月底捕撈,先拉網捕撈,然后干池抄捕。
各月份水質檢測結果見表1。
表1 池塘水質監(jiān)測情況
生產指標見表2。
表2 生產指標
經過8個多月的養(yǎng)殖,兩個池塘共產黃顙魚5618.9 kg,規(guī)格整齊,平均規(guī)格達188 g,養(yǎng)殖成活率達85.4%;單產769.7 kg/667 m2,高于曹佩仙(2013) 報告的500 kg/667 m2,取得了較理想的試驗結果。本次試驗取得高產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選用膨化顆粒配合飼料,并根據(jù)魚體大小及時調整顆粒大小,餌料適口、投餌量足,避免了較小個體食不飽的現(xiàn)象,因此魚體規(guī)格整齊;飼料投喂堅持“四定”原則。
嚴格把控池塘水質,及時加注新水中,保持池塘溶氧充足,每月進行1次水質檢測,從表1可以看 出 : NO2-<0.02mg/L; NH4+<0.2mg/L; 溶 解 氧DO>4mg/L;7.5<pH<8.5,各項指標均在最適范圍內,是試驗取得成功的關鍵。
生產中出現(xiàn)零星死亡時,經檢查診斷,只要不是傳染性疾病就不消毒。試驗期間,除清塘消毒、放養(yǎng)消毒外,沒有消毒池水,這是養(yǎng)殖期間水質穩(wěn)定的原因。
魚病防治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試驗期間沒有發(fā)生嚴重病害,主要是每月使用一次生石灰和煙葉水潑灑消毒,做好池塘水質調控。
本次試驗養(yǎng)殖成活率85.4%,還有待提高,投喂膨化飼料后僅見零星死亡,估計死亡主要發(fā)生在馴食期間,真正原因尚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