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定紅 馬愛國 孔令鴻
摘 要:通過對引進的5個優(yōu)質早熟雜交油菜新品種與廬江縣主推品種秦優(yōu)10號進行比較試驗,掌握了各品種的生育期、農藝性狀、抗逆性等特點,篩選出灃油737、浙雜903、長江早油3號等產量表現(xiàn)好的優(yōu)質早熟油菜新品種,初步認為其可用作廬江縣的推廣應用品種。
關鍵詞:優(yōu)質油菜;品種;產量;抗逆性;比較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6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7-0040-02
為篩選適宜廬江縣種植的高產、優(yōu)質、雙低、抗病及適應性強的早熟油菜新品種,2017年引進了5個油菜早熟新品種與廬江縣主推品種秦優(yōu)10號進行比較試驗,現(xiàn)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詳見表1。
1.2 試驗設計和方法
1.2.1 試驗設計 各品種采取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共計18個小區(qū),四周設保護行。小區(qū)長5m、寬4m,面積20m2,移栽規(guī)格為33cm×30cm,移栽密度為100995株/hm2。試驗在白湖鎮(zhèn)西城村油菜示范片試驗田中進行,土質沙壤,肥力中等,地勢平坦,灌排方便,前茬為空閑田。
1.2.2 試驗方法 苗床于9月18日整地,并施45%高效復合肥225kg/hm2作基肥,硼肥7500g/hm2;采取先翻耕整地后播種,播后用灰土蓋籽,9月23日播種,9月27—28日出苗,2葉期間苗、3葉期定苗,每平方米留苗90~100株/hm2。定苗后苗床追施尿素75kg/hm2,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750g/hm2,兌水750kg進行化控。苗期施用50%吡蚜酮水分散劑150g/hm2加20%氯蟲苯甲酰胺150mL/hm2,兌水450kg噴霧防治蟲害。10月20日整地并施肥,施用45%高效復合肥600kg/hm2、硼肥7500g/hm2作基肥。10月23日移栽。11月5日施用尿素75kg/hm2作苗肥,12月25日施用尿素105kg/hm2,氯化鉀150kg/hm2,2月21日施薹肥,施用量為尿素75kg/hm2;根據品種開花遲早,開展油菜菌核病防治。3月22日—30日,施用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g/hm2加速溶性硼450g/hm2開展油菜菌核病第1次防治,3月26日至4月6日,施用25%使百克乳油450mL/hm2+速溶性硼450g/hm2+50%吡蚜150g/hm2防治病蟲害第2次;5月14日收割。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及田間長勢 各品種的全生育期差異較大,在222~233d。最短的為灃油737,全生育期為222d;最長的為秦優(yōu)10號233d,長江早油3號、華油雜9號、浙雜903、科樂油1號在223~227d(見表2)。田間苗期長勢除秦優(yōu)10號在越冬期生長緩慢外,其余品種的長勢均較強,各品種整齊度較好。
2.2 抗性 收獲期對參試品種菌核病發(fā)病情況進行調查,計算參試品種菌核病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菌核病發(fā)病率及病情指數(shù)計算公式如下:
結果顯示,參試品種對菌核病都沒有明顯抗性。2018年春季,油菜開花至成熟期,雨水偏多,參試品種發(fā)病率及病情指數(shù)較高,且差異變幅大,發(fā)病率在17%~48%,病情指數(shù)在5.1~27.2。其中,秦優(yōu)10號發(fā)病率及病情指數(shù)最低,分別為17%、5.7;科樂油1號發(fā)病率及病情指數(shù)最高,分別為48%、27.2。各品種在成熟期未發(fā)生傾斜,抗倒性較好(見表3)。
2.3 主要農藝性狀
2.3.1 株高 各品種株高為175.7~140.3cm,株高由大到小依次為華油雜9號、秦優(yōu)10號、灃油737、科樂油1號、浙雜903、長江早油3號(見表4)。
2.3.2 分枝數(shù) 成熟期考查表明,參試品種的一次有效分枝在6.3~9.6個,最多是秦優(yōu)10號,為9.6個,最少長江早油3號,為6.8個;二次有效分枝差異較大,最少為4.0個,最多為12.2個,其他品種在5.7~9.3個(見表4)。
2.3.3 角果數(shù) 單株有效角果數(shù),灃油737最多為579.0個,最少的為長江早油3號為392.7個(見表4)。
2.3.4 籽粒數(shù) 各參試品種的每角粒數(shù)由多到少依次為:華油雜9號、秦優(yōu)10號、灃油737、科樂油1號、浙雜903、長江早油3號(見表4)。
2.3.5 千粒重 各參試品種的千粒重相差較大,在3.2g~6.2g,其中長江早油3號千粒重最高,達6.2g(見表4)。
2.4 產量表現(xiàn) 各參試品種的產量結果(見表4),產量變幅在3084.7~3834.6kg/hm2,灃油737產量最高為3834.6kg,居第1位,比ck增產370.0kg/hm2,增產率為10.68%;其余品種都低于ck產量。根據方差分析,品種間F=8.536>F0.05=3.33和F0.01=5.64,故品種間差異達極顯著(見表4)。根據品種間多重比較分析,灃油737極顯著地優(yōu)于其他品種;秦優(yōu)10號極顯著高于科樂油1號,顯著高于華油雜9號,與浙雜903、長江早油3號無顯著差異;浙雜903顯著高于華油雜9號、科樂油1號,與長江早油3號無顯著差異;長江早油3號顯著高于科樂油1號,與華油雜9號無顯著差異。
3 結論
通過對引進的5個優(yōu)質早熟雜交油菜新品種與廬江縣主推品種秦優(yōu)10號進行比較試驗,掌握了各品種的生育期、農藝性狀、抗性、產量表現(xiàn)等特點,根據各品種綜合性狀對比和分析,初步篩選出灃油737、浙雜903、長江早油3號這3個產量、品質表現(xiàn)較優(yōu)的早熟雜交油菜品種,可用作廬江縣推廣品種,而對照品種秦優(yōu)10號在抗性和產量方面表現(xiàn)仍然突出,可繼續(xù)作為廬江縣油菜主推品種。參試品種對油菜菌核病都沒有明顯抗性,在栽培管理中,注意加強油菜菌核病防治。
2017年,在進行對比試驗期間,總的氣候特點為光照、有效積溫與常年持平,越冬至返青期間溫度與常年相近,開花至成熟期間溫度比常年偏低,雨水偏多,光照偏少,菌核病發(fā)生較重。因此,在生產上選用新品種時,應根據氣候條件、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綜合考慮,同時對栽培管理等配套生產技術措施還有待深入進行的研究。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