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盧維語象形文字是安納托利亞高原地區(qū)古代居民使用的眾多語言文字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它是唯一一種用兩種文字體系表達的語言:一種是楔形文字,一種是象形文字。盧維語楔形文字銘文主要記錄在泥板上,內容主要涉及宗教儀式活動。相比之下,盧維語象形文字的使用范圍、區(qū)域、文獻類型和內容則更加廣泛。本文主要討論象形文字盧維語文獻的分布特征,包括材質分布、時間分布和空間分布的基本特征,指出盧維語象形文字的使用材料具有廣泛性。在時間跨度上,象形文字盧維語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新赫梯時期,既是對赫梯語文獻的延續(xù),也是對赫梯文化、赫梯觀念的延續(xù)。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空間分布特征最為鮮明,不僅遠遠超越了赫梯語楔形文字文獻的地理分布范圍,在位置分布上也極大地豐富了赫梯文獻的覆蓋范圍,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赫梯人的王權標志、宗教生活、經濟和社會生活。深入研究象形文字盧維語文獻將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和了解赫梯國家,特別是新赫梯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社會生活,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這個時期古代西亞地區(qū)的政治局勢、國際關系和文化發(fā)展狀況。
〔關鍵詞〕 盧維語象形文字;赫梯學; 古代安納托利亞
〔中圖分類號〕K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8)04-0142-07
〔作者簡介〕劉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 100006。 盧維語象形文字是古代安納托利亞居民曾經使用的一種語言和文字。它用象形文字表達印歐語系的一種古老語言盧維語,十分奇特的是,這種語言也用古代安納托利亞人常用的楔形文字書寫,這種用兩種文字系統(tǒng)表達一種語言的現(xiàn)象在古代和現(xiàn)代世界均十分罕見。盧維語象形文字的使用年代集中在公元前15世紀中葉至前13世紀末、公元前10至前8世紀末的兩個階段,跨越了安納托利亞古代國家赫梯王國統(tǒng)治的末期及新赫梯時代。在400年左右的時間里,這種語言文字的使用人群、使用范圍、使用區(qū)域、書寫材料、書寫內容、書寫格式等各個方面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本文主要討論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分布特征,包括材質分布、時間分布和空間分布的基本特征,進而總結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價值所在。
一、 盧維語象形文字研究的基本狀況
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發(fā)現(xiàn)和研究的歷史十分悠久。1812年,瑞士旅行者約翰·布克哈特(Johann Ludwig Burckhardt)在敘利亞的哈馬發(fā)現(xiàn)刻有象形文字符號的石碑〔1〕;1871年,奧斯曼帝國籌建伊斯坦布爾國家博物館,其中收藏了一組哈馬發(fā)現(xiàn)的象形文字石碑;1900年,第一部專門的盧維語象形文字銘文集出版?!?〕早期盧維語象形文字研究中,這種語言文字被稱作象形文字赫梯語,隨著20世紀初赫梯國家首都哈圖沙(Hattua)(今名博阿茲卡萊,Boghazkale,距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約150公里)的確定和考古活動的逐步展開,赫梯語、赫梯歷史、赫梯文化的研究日益深入,赫梯學創(chuàng)立。在赫梯學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屬于赫梯學研究范疇的盧維語象形文字語法和文獻研究進展緩慢,但是盧維語象形文字的名稱被逐漸接受。研究滯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哈圖沙文獻大量出土,學界的研究大多重點集中于此;加之在哈圖沙考古發(fā)掘中,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用阿卡德語、帕萊語、楔形文字盧維語、胡里語等眾多古代語言書寫的文獻,研究力量進一步分散。另一方面,由于可資借鑒和對比的資料極其稀少,盧維語象形文字的破譯工作陷入困境,符號釋讀舉步維艱;由于同樣原因,盧維語語法的研究幾無建樹,語法體系無從建立,詞匯的翻譯僅限于部分單詞,文獻解讀不連貫、不完整。1946年,卡拉泰佩(Karatepe)象形文字與腓尼基文字雙語銘文被發(fā)現(xiàn),盧維語象形文字研究迎來了新的契機。20世紀60年代以來,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數(shù)量不斷增加,但是研究進度仍然緩慢,文字符號的釋讀、語法體系的解釋等都沒有形成體系。2000年,英國倫敦大學學者J.D. 霍金斯發(fā)表《盧維語象形文字銘文集成卷一:鐵器時代》一書〔3〕,該著作系統(tǒng)總結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盧維語象形文字研究的主要成果,收錄了幾乎所有已經發(fā)現(xiàn)的新赫梯時期,即鐵器時代的盧維語象形文字銘文。美國芝加哥大學赫梯學者H. A·霍夫納(H.A. Hoffner)爵士評價這部著作是“貢獻給赫梯學、古代近東歷史考古和藝術、歷史語言學的一部著作,它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工具和可靠的基礎”?!?〕確實,由于這部集大成著作的發(fā)表,赫梯學研究領域中高水平的盧維語象形文字研究成果大幅增加,研究內容也從考古發(fā)現(xiàn)簡報、文獻釋讀、語法現(xiàn)象研究擴展至運用文獻復原歷史、研究經濟社會問題等比較深入、廣泛的專題研究,同時出現(xiàn)了多部語法、文獻教材①,表明這種語言文字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學者和學生了解、認識,赫梯學研究的內涵不斷豐富,赫梯歷史的發(fā)展脈絡更加清晰。
不可否認,目前的盧維語象形文字研究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包括符號釋讀尚存在眾多不確定性、轉寫形式不統(tǒng)一、語法歸納尚未形成完整體系、與楔形文字盧維語的關系尚不明確等。這里,僅嘗試從不同角度解釋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分布特征及其意義。
二、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材質分布特征
目前已經發(fā)現(xiàn)的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主要刻寫在各種石材上,也有相當一部分寫在印章上。另外,在鉛板、貝殼、陶器和金屬器上也發(fā)現(xiàn)零星銘文或符號。
各類石刻是盧維語象形文字銘文最重要的載體。根據(jù)近年的統(tǒng)計,赫梯考古學者已經在近100個地點發(fā)現(xiàn)了盧維語象形文字石刻文獻。這些石刻文獻有的刻在巖壁上,有的刻在建筑物所使用的石材上,還有大量銘文刻在各種石碑上。安納托利亞高原盛產各種石材,石刻文獻使用的石材種類也十分多樣,包括石灰石、玄武巖、花崗巖、卵石、斑巖等。
赫梯印章是最早記錄盧維語象形文字符號的載體。赫梯印章的發(fā)現(xiàn)數(shù)量十分驚人,僅在赫梯首都哈圖沙遺址上城西南坡尼桑泰佩(Ni antepe)就曾經一次性地發(fā)現(xiàn)了3000余枚印章?!?〕印章的材質也是各異,目前已經發(fā)現(xiàn)的有泥印、青銅印、銀印等。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印痕證據(jù)表明存在某種類型的印章,但是印章材質并不明確。
鉛板上的文獻數(shù)量很少,僅在后來亞述國家的宗教中心阿舒爾遺址發(fā)現(xiàn)了6封用盧維語象形文字寫在鉛板上的信件〔6〕;在庫魯魯遺址(Kululu)發(fā)現(xiàn)了5篇盧維語象形文字經濟類文獻?!?〕鉛是不易保存的材料,說明這類文獻的使用壽命不會很長,具有臨時使用的特點,可以推測有大量刻寫在鉛板的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已經不復存在。另一方面說明,這種語言文字也用于日常生活,極有可能是某個階段、某個區(qū)域或者某個國家居民使用的日常語言文字。
另外,目前不能排除盧維語象形文字刻寫在木板和蠟板上的可能性。赫梯文文獻中曾經出現(xiàn)“寫在木板上”“木板書吏”的記錄,在西南沿海水下考古出土的烏魯布倫(Ulu Burun)沉船也發(fā)現(xiàn)了可能用于刻字的木板。學者推測,極有可能木板表面覆蓋蠟板,利用蠟的柔軟度刻寫文字?!?〕
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材質分布特征表明,盧維語象形文字的使用范圍相當廣泛。上述材質中不僅包括可以永久保存的材料,比如石材、青銅等金屬;也包括一些易腐材料,比如鉛板、木板(可能性很大);另外還有一些傳統(tǒng)材料,比如陶土。這些材料蘊含著不同含義:石材、金屬因其質地堅硬、可以永久保存、不易刻寫等特點被賦予了永固不朽、萬世流傳的美好寓意;易腐材料的使用說明這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傳統(tǒng)材料與現(xiàn)代材料共同使用預示著這種語言文字使用的歷史應當十分久遠。這表明,盧維語象形文字是一種歷史悠久、用途廣泛的語言文字。
使用材質的多樣性也否定了傳統(tǒng)赫梯學者對于盧維語的認識。由于盧維語楔形文字文獻大多為儀式文獻,出現(xiàn)在赫梯文獻中的部分盧維語語句也具有宗教和儀式特征,因此有赫梯學者認為盧維語象形文字與楔形文字盧維語一樣,都是用于宗教儀式的神秘語言,而不具備實用價值。盧維語象形文字鉛皮文獻的發(fā)現(xiàn)直接推翻了這個觀點。
結合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時間和空間分布特征,我們應該能夠得出更多的結論。
三、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時間分布特征
自19世紀末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被發(fā)現(xiàn)以來,用這種語言書寫的文獻數(shù)量不斷增加,對于文獻年代的確定以及時間分布特征的認識也愈加明晰。確定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年代有以下幾種主要方式。
首先,也是最為明確的斷代方式是文獻中記錄的人名的年代已經明確。赫梯王室印章銘文最為典型。赫梯印章銘文的內容簡單清楚,早期印章銘文僅列人名,后期印章,特別是王室印章銘文陳列王族世系,是確定赫梯王表的重要依據(jù)。石刻銘文中,特別是一些赫梯帝國晚期的銘文中提及穆瓦塔里二世(約公元前1295——前1272年) 本文采用的赫梯國王在位時間依據(jù)Trevor Bryce, The Kindom of the Hittit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哈圖西里三世(約公元前1267——前1237年)、圖塔利亞四世(約公元前1237——前1209年)等赫梯國王的名字,文獻定年也十分清楚,只需要確認所提及國王的具體身份就能夠比較準確地定年。
第二,通過文獻內容對比確定文獻年代。一些銘文中提及的一些人名能夠在已經確認了年代的其他銘文及亞述帝國和赫梯帝國文獻中發(fā)現(xiàn),這類銘文的年代也能夠據(jù)此確定。部分石刻銘文中出現(xiàn)的人名可以相互印證,確定人物之間的相對年代關系,其中部分人物又出現(xiàn)在同時期亞述帝國的文獻中,特別是提格拉特皮萊賽爾三世(公元前744——前727年)和薩爾貢二世(公元前721——前705年)時期的文獻中。比如土耳其內夫謝西爾(Nev ehir)省發(fā)現(xiàn)的博?。˙oha)碑文中提到了新赫梯國家塔巴勒的統(tǒng)治者名庫爾提(Kurti),銘文寫道:
吾(乃)庫爾提,英雄阿什維(Ashwis)之子,東方西土皆知吾名。于此地,吾善待塔琿扎(Tarhunza)神,彼賜吾開疆土(之權);于此地,吾善待閏提亞(Runtiyas)神,彼賜吾豐厚獵物。塔琿扎神從未如此待吾父吾祖,然賜吾開疆土(之權)。吾父吾祖如此做(?)時,閏提亞神亦未如此待彼如之吾。于此,于此,吾獵取百只瞪羚(?),因/自此(?)……〔9〕
這位庫爾提應為亞述王薩爾貢二世銘文中出現(xiàn)的阿圖納(Atuna)王庫爾提。薩爾貢銘文記載他驅逐了什尼赫圖(Shinihtu)王吉亞基(Kiakki),將這塊土地賜予阿圖納王庫爾提。 薩爾貢征服塔巴勒一事參見T.R. Bryce, The World of the Neo-Hittite Kingdoms. 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History, pp. 278-280。其中吉亞基這個人名又見于阿卡薩賴(Akasaray)碑和托帕達(Topada)碑文,這樣相互印證,相關文獻的年代可以確定為公元前8世紀末期。這種定年方式適用于年代較晚的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
第三,根據(jù)文字書寫風格和語法特征的變化確定文獻的年代。根據(jù)目前已經發(fā)現(xiàn)的、可確定年代的文獻,學者們已經確認帝國晚期與新赫梯時期的象形文字書寫風格有所不同。帝國晚期的符號更加接近于碑刻體,新赫梯晚期的符號則逐漸發(fā)展成為易于書寫的草體字,書寫風格變化很大。符號使用頻率也有變化,帝國晚期圖塔利亞四世和蘇皮路里烏瑪二世時期的部分符號僅在這個階段使用,之后消失;一些符號,比如zi/a,在帝國文獻中為一個符號表達兩個音符含義,在后期文獻中用兩個不同的符號分別表達;另外,帝國時期的符號普遍采用表意符號,名詞與動詞詞尾使用不多?!?0〕此外,語法特征也有變化,新赫梯時期(約公元前1000年)的盧維語表現(xiàn)出比較成熟的發(fā)展特征,出現(xiàn)了音符串、名詞和動詞詞尾變化,音符化特征更加明顯。這些都可以作為確定文獻相對年代的證據(jù)。
第四,部分保存狀況較差的文獻的斷代主要依靠石刻上的其他信息,比如形象雕刻的技巧、風格,以及文字的線條和雕刻工藝等。新赫梯時期的石刻大多涉及神祇形象,其中以雷神塔琿扎為主,他的服飾、姿態(tài)等有許多相似之處,線條刻畫和風格有可能將各地發(fā)現(xiàn)的石刻聯(lián)系起來,能夠大致確認石刻之間的相對年代關系。通過與其他能夠確定年代的載體進行比較,能夠判斷出這類銘文的大致年代,進而與同類銘文進行對比,有可能復原部分銘文內容。
根據(jù)上述文獻斷代標準,大致可以將盧維語象形文字使用的年代劃分為兩個主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赫梯帝國時期(公元前1400——前1200年),第二個階段是新赫梯時期(公元前1000——前700年)。
帝國時期的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印章文獻;另一類是石刻文獻,主要集中在帝國晚期。印章銘文的年代可以追溯至古王國時期。古王國末期基祖瓦特那王伊斯普塔赫蘇(Isputahsu)的印章上出現(xiàn)了兩個象形文字符號,這是可以追溯的年代最早的象形文字使用的證據(jù)。 該印鑒出土于塔爾蘇斯遺址,參見H. Goldman, “Excavations at GzlüKule, Tarsus, 1935”, 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39 (1935), pp. 535-536;銘文解讀和研究參見A.Goetze, “Philological Remarks on the Bilingual Bulla from Tarsus”, 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40 (1936), pp. 210-214。早期印章用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刻寫印章所有者的名字和官職。新王國蘇皮路里烏瑪一世時期,赫梯國王正式使用刻有盧維語象形文字銘文的印章,但是,需要指出,中王國國王阿爾努萬達一世的印章中已經發(fā)現(xiàn)了象形文字符號,但并未延續(xù)。從穆瓦塔里二世之后,國王印章上開始出現(xiàn)刻畫圖案。赫梯王室印章銘文中詳細記錄印章所有者的家族世系,包括所有者本人的名字、妻室、至少兩代(最多可達四代)祖先的名字以及王銜。比如赫梯帝國第一位王蘇皮路里烏瑪?shù)膰跤≌轮嘘惲辛颂K皮路里烏瑪、圖塔利亞、哈圖西里、穆爾西里和□□其共五個國王的名字,穆爾西里的國王印章中刻寫了穆爾西里、蘇皮路里烏瑪、哈圖西里、圖塔利亞的名字以及相應的王后的名字,可惜多數(shù)王后的名字殘破不可讀。但是由于穆爾西里印章中圖塔利亞與尼卡爾瑪提(Nikalmati)同列,穆爾西里與嘎蘇拉微(Gasulaui)同列,表明這個印章應屬于帝國時期的穆爾西里二世,另外三位國王應分別是穆爾西里二世的父親、祖父和曾祖。這類文獻是復原赫梯王表、確定赫梯年代學框架最重要的文獻依據(jù)。 關于赫梯年代學的確立以及印章文獻的作用,參見劉健《赫梯年代學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載《夏商周斷代工程報告集:世界諸古代文明年代學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北京:世界圖書出版中心,1999年,45-68頁
帝國時期的盧維語象形文字石刻文獻數(shù)量不多。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盧維語象形文字石刻文獻在阿勒頗發(fā)現(xiàn),稱塔爾米沙如瑪(Talmi-arruma)銘文,屬于赫梯帝國國王穆瓦塔里時期,約公元前1300年左右。另外在土耳其中南部Emirgazi遺址發(fā)現(xiàn)了圖塔利亞四世時期的4篇祭壇銘文;在赫梯首都哈圖沙遺址發(fā)現(xiàn)了屬于蘇皮路里烏瑪二世時期的尼桑泰佩銘文等。
赫梯帝國滅亡后,在安納托利亞高原東部、南部、東南部和敘利亞北部先后涌現(xiàn)出眾多區(qū)域性政權。它們往往以一個城市為中心,統(tǒng)治周圍面積大小不等的區(qū)域,統(tǒng)治者大多以赫梯帝國的繼承者自居,稱“哈梯王”。 新赫梯時期的歷史,可參見T.R. Bryce, The World of the Neo-Hittite Kingdoms. 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History。這些國家分布在今奇里乞亞(Cilicia)、卡赫美什(Carchemish)、泰爾阿赫瑪爾(Tell Ahmar)、瑪拉什(Mara )、馬拉迪亞(Malatya)、科馬基尼(Commagene)、阿穆克(Amuq)、阿勒頗(Alppo)、哈馬(Hama)、塔巴勒(Tabal)等地,目前發(fā)現(xiàn)的多數(shù)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集中在這個區(qū)域,以石刻文獻為主。據(jù)統(tǒng)計,第一階段石刻銘文數(shù)量不多,石刻銘文主要集中在第二階段,兩個階段發(fā)現(xiàn)石刻銘文的比例大約為1∶ 8。 石刻文獻數(shù)量和區(qū)域分布圖參見土耳其學者Tayfun Bilgin制作的“赫梯紀念石刻”網站(http://www.hittitemonuments.com)。新赫梯時期石刻文獻數(shù)量大幅上升的原因不詳,考慮到石刻文獻在赫梯帝國晚期開始出現(xiàn)的因素,加之帝國晚期古代西亞其他文化中石刻藝術的興盛因素,盧維語象形文字石刻文獻增多可能與外來影響有關。
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年代分布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刻寫材質的變化反映出盧維語象形文字的使用范圍和用途功能在不斷擴展。這種變化也體現(xiàn)在其空間分布特征中。
四、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空間分布特征
長期以來,赫梯學研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文獻分布地域極其有限。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擁有大量歷史信息的楔形文字文獻集中出土于赫梯首都哈圖沙遺址。盡管近年來陸續(xù)在塔皮卡(Tapikka,今名瑪莎特,Ma at)、沙皮努瓦(Sapinuwa,今名奧爾塔柯伊,Ortaky)、沙瑞沙(Sarissa,今名庫沙克勒,Ku akl1)、奈瑞克(Nerik 該遺址為最新發(fā)現(xiàn)的有泥板出土的遺址,發(fā)掘者們認為此地應是赫梯文獻中多次出現(xiàn)的雷神崇拜中心奈瑞克,參見Charles Burney,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Hittites, p. 222.,今名奧伊瑪阿,Oymaaa)、埃瑪爾(Emar,今名泰勒梅斯科內,Tell Meskene)等遺址發(fā)現(xiàn)赫梯文泥板文獻,但是發(fā)現(xiàn)地仍然集中在赫梯國家統(tǒng)治的核心區(qū)域,僅埃瑪爾例外,它位于今敘利亞南部,應該是赫梯國家曾經統(tǒng)治的疆域的最南端。另外,在阿拉拉(Alalakh)、烏加里特(Ugarit)、阿瑪爾納等地發(fā)現(xiàn)了少量赫梯國家與其他國家或附屬國的往來書信,可以稍微補充赫梯語文獻不足的缺陷。
相比之下,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分布區(qū)域則要廣泛得多,根據(jù)土耳其學者塔伊豐·比爾津(T. Bilgin)在2015年的初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赫梯石刻的地點大約有90多個,主要集中在安納托利亞高原中部、西部、東部、東南部和敘利亞北部。這些地點不僅曾經是赫梯帝國統(tǒng)治的領土,也是多個新赫梯國家統(tǒng)治的區(qū)域。印章文獻主要在赫梯首都哈圖沙遺址發(fā)現(xiàn),另外,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也在亞述王國的宗教中心城市阿舒爾以及巴比倫國家的首都巴比倫發(fā)現(xiàn),應該是帝國征服的戰(zhàn)利品。
地理空間的分布特征能夠說明眾多問題。安納托利亞高原中部地區(qū)是赫梯國家統(tǒng)治的核心區(qū)域,是王權的中心,所發(fā)現(xiàn)的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不僅有印章文獻,也有石刻文獻;不僅有帝國晚期文獻,也有大量新赫梯時期文獻,是發(fā)現(xiàn)文獻最為集中的區(qū)域。西部地區(qū)一直是赫梯帝國的西部邊界,阿爾扎瓦國家曾經長期占據(jù)這個區(qū)域,也是盧維人集中的區(qū)域,曾經有學者提出阿爾扎瓦國家的官方語言是盧維語象形文字的觀點,但是目前為止并沒有足夠的證據(jù)支持。 關于阿爾扎瓦語,20世紀初挪威語言學家J.A. Knudtzon曾經提出“阿爾扎瓦語”的說法,他指出這種語言應當屬于印歐語系,事實上,他所說的“阿爾扎瓦語”是后來確認的赫梯語。1919年,瑞士語言學家Emil Forrer提出了盧維語的命名。參見T.R.Bryce, The Kingdom of the Hittites, pp. 387-388。這個區(qū)域盧維語象形文字年代分布的特征十分明顯,即僅限于帝國晚期,并沒有發(fā)現(xiàn)新赫梯時期的文獻。東部地區(qū)發(fā)現(xiàn)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地點大多為新赫梯國家,年代較晚,以石刻文獻為主。東南部地區(qū)在赫梯王國時期被稱為基祖瓦特那,這里的居民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盧維語象形文字,基祖瓦特那語可能就是盧維語象形文字的一種方言。該區(qū)域發(fā)現(xiàn)的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跨越帝國晚期和新赫梯時期兩個文獻分布階段,這與敘利亞北部區(qū)域的文獻分布特征一致。敘利亞北部地區(qū)一直是赫梯國家戰(zhàn)略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區(qū)域,它是連接安納托利亞高原與西亞其他地區(qū)(包括兩河流域地區(qū)、伊朗高原、地中海東岸)的交通樞紐地區(qū),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赫梯王國的創(chuàng)造者哈圖西里一世時期就已經發(fā)動數(shù)次敘利亞戰(zhàn)爭;赫梯帝國國王蘇皮路里烏瑪一世也極力謀求在敘利亞利益最大化,在占領敘利亞北部領土后,任命兩名王子分別擔任阿勒頗和卡赫美什總督統(tǒng)治該區(qū)域。赫梯帝國滅亡后,敘利亞北部地區(qū)也出現(xiàn)了數(shù)個新赫梯國家,包括阿勒頗、卡赫美什、哈瑪?shù)惹昂仗葜劓?zhèn)。
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空間分布特征也體現(xiàn)為文獻位置的多樣性上。目前發(fā)現(xiàn)的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分布在居址內、道路旁、河邊水邊、深山峽谷中、山頂?shù)炔煌攸c。一些文獻在王權中心發(fā)現(xiàn),比如哈圖沙發(fā)現(xiàn)的印章和尼桑泰佩石刻、各地王宮建筑的守門獅銘文等;另外一類位于一些標志性的地點,比如邊界,這類石刻大多具有界碑的含義,具有宣示邊界的功能;眾多石刻文獻分布在高山峽谷、溪流河畔、道路兩旁,應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圣地。石刻材質的永固不朽特征與所立之地的神圣含義結合,表達了明確的政治宣傳的含義,表達王權統(tǒng)治的合法性以及權威性。
一些石刻發(fā)現(xiàn)的地點明顯是采石場、雕刻場等制造場所。這類碑刻大多是未完成的石刻產品,從其上的刻畫浮雕以及銘文的刻寫程度可以做此判斷。根據(jù)周邊環(huán)境及所發(fā)現(xiàn)的各類證據(jù)可以做出如下判斷:1. 石材來自當?shù)?,使用者也大多來自周邊區(qū)域;2. 根據(jù)所發(fā)現(xiàn)的采石場、雕刻場數(shù)量和所發(fā)現(xiàn)的未完成石刻數(shù)量判斷,石材和雕刻需求量相當大;3. 石刻種類比較統(tǒng)一,多數(shù)是守門獅,還有一部分是動物頭飾祭壇,也有一些紀念碑材料。
當然,并非所有發(fā)現(xiàn)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地點都是原址所在??脊艑W者曾經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定年為公元前14世紀左右的青銅印章,應為祖?zhèn)魑?;阿舒爾和巴比倫發(fā)現(xiàn)的文獻應該是戰(zhàn)利品,來自阿勒頗等地。另外,有相當數(shù)量的刻有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石碑在后世建筑中發(fā)現(xiàn),其中包括清真寺、基督教堂等宗教建筑,也包括民居、堤壩、墓葬等民用建筑。這些石碑大多被重新利用,有些也被后世修改,還有一些顯然是因為雨水沖刷或巖壁崩塌等自然因素造成地點改變。當然,各地博物館中收藏的一些無法確認位置的文獻也制造了眾多的難題。
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空間分布具有覆蓋范圍廣、區(qū)域差異明顯、位置特征鮮明的特點。在地理區(qū)域上,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分布范圍已經大大超越楔形文字赫梯語文獻的范圍,不僅在楔形文字赫梯語文獻集中的國家核心區(qū)域,在赫梯王國的西部邊陲、東部界限都有發(fā)現(xiàn)。這些區(qū)域中不僅包含帝國時期的權力中心區(qū)域和邊境地區(qū),也包含赫梯帝國滅亡后出現(xiàn)在安納托利亞高原東部和敘利亞北部的眾多新赫梯國家所在區(qū)域。另外,高原西部區(qū)域又是赫梯國家與阿爾扎瓦國家以及阿黑亞瓦國家對峙與交往的區(qū)域,也是西亞與愛琴海地區(qū),進而與希臘半島交往的區(qū)域,深入地研究這些地方發(fā)現(xiàn)的文獻內容,繼續(xù)開展考古發(fā)掘和探查活動將有可能發(fā)現(xiàn)相關證據(jù)。在上述發(fā)現(xiàn)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區(qū)域,材質分布和年代分布差異十分明顯,西部地區(qū)沒有發(fā)現(xiàn)新赫梯時期文獻,東部地區(qū)沒有發(fā)現(xiàn)赫梯帝國時期的文獻,這與文獻證據(jù)顯示的不同時期的統(tǒng)治區(qū)域相吻合,安納托利亞高原東南部和敘利亞北部同時發(fā)現(xiàn)兩個階段的文獻也進一步證明這個區(qū)域自古就占據(jù)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時,鮮明的位置特征表現(xiàn)出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廣泛分布性,既有王權中心、國家邊境、宗教圣地,也有眾多干擾因素,使得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研究的內容更加豐富,也更加復雜。
根據(jù)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材質、時間和空間分布特征,可以得出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具有材質種類多、時間跨度大、區(qū)域分布范圍廣的簡單結論。目前所知的楔形文字赫梯語大多刻寫在泥板上,也使用青銅、白銀等金屬板。另外,證據(jù)顯示,木板,可能還有蠟板也用于書寫楔形文字赫梯語。單從材料種類看,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使用的材料與楔形文字赫梯語并無多大區(qū)別,最為明顯的區(qū)別是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大量刻寫在石材上,堅固材料所蘊含的意義更加突出,另外堅固材料、易腐材料以及傳統(tǒng)材料共同使用表現(xiàn)出盧維語象形文字使用的廣泛性。在時間跨度上,盧維語象形文字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新赫梯時期,既是對赫梯語文獻的延續(xù),也是對赫梯文化、赫梯觀念的延續(xù)。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分布最為鮮明的特征應該體現(xiàn)在空間分布上,它不僅遠遠超越了赫梯語文獻的地理分布范圍,在位置分布上也極大地豐富了赫梯文獻的覆蓋范圍,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赫梯人的王權標志、宗教生活、經濟和社會生活。 這些特點也體現(xiàn)在象形文字盧維語文獻的內容中,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進行深入闡述。深入研究盧維語象形文字文獻將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和了解赫梯國家,特別是新赫梯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社會生活,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這個時期古代西亞地區(qū)的政治局勢、國際關系和文化發(fā)展狀況。
〔參考文獻〕
〔1〕Annick Payne. Iron Age Hieroglyphic Luwian Inscriptions〔M〕. Atlanta: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2012:1.
〔2〕L. Messerschmidt. Corpus Inscriptionum Hettiticarum〔M〕.Mitteilungen der vordasiatischen Gesellschaft, 5 Jahrgang. Berlin: Peiser, 1900.
〔3〕Corpus of Hieroglyphic LuwianInsriptions, vol. I: Inscriptions of the Iron Age〔M〕.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2000.
〔4〕Harry A. Hoffner Jr. Review: Corpus of Heiroglyphic Luwian Inscriptions, volume I: Inscriptions of the Iron Age. Parts 1, 2, and 3.By John David Hawkins. Studies in Indo-European Language and Culture,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2000 〔J〕.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2003,62 (4): 279-282.
〔5〕Suzanne Herbordt.Hittite Seals and Sealings from the Ni antepe Archive, Boazky: A Prosopographical Study〔M〕//K. AslihanYener, Harry A. Hoffner Jr. ed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Hittite Archaeology and History. Papers in Memory of Hans G. Güterbock.Winona Lake: Eisenbrauns, 2002:53.
〔6〕Federico Giusfredi. Sources for a Socio-Economic History of the Neo-Hittites States〔M〕. Heidelberg: Universittsverlag Winter GmbH Heidelberg, 2010: 208-233.
〔7〕J.D. Hawkins.The Kululu Lead Strips, Economic Documents in Hieroglyphic Luwian〔J〕.Anatolian Studies,1987 (37):135-162; Federico Giusfredi. Sources for a Socio-Economic History of the Neo-Hittites States〔M〕//Federico Giusfredi.Sources fora SocioEconomic History of the NewHittite States.Texte der Hethiter 28.Heidelberg,2010:187-207.
〔8〕Theo van den Hout.The Elements of Hittite〔M〕.3; Trevor Bryce. Life and Society in the Hittite World〔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69.
〔9〕〔10〕Annick Payne. Hieroglyphic Luwian. An Introduction with Original Texts〔M〕. Wiesbaden: Harrassowitz, 2010:91-100,2.
(責任編輯:許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