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雙慶
摘要:當前倡導的素質教育,其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課堂教育是主渠道。在九年級化學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無法勝任時代的要求。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才能與時代合拍共振呢?我們化學備課組通過近兩年的研究和實踐,總結得出化學問題教學模式能很好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我們化學備課組在本學期推出了“問題——探究”式教學研究?,F就這一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驗作簡單的總結,以利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關鍵詞:問題探究;教學模式
一、問題教學模式提出的理論依據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魯賓斯坦的“問題思維理論”指出,思維的核心是創(chuàng)新,思維起始于問題,是由問題情境產生的,而且是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的。前蘇聯教育理論家馬赫穆托夫創(chuàng)立的問題教學理論認為,問題教學是一種發(fā)展性教學,在這種教學中學生從事系統(tǒng)的、獨立的探索活動是與其掌握現成的科學結論配合進行的,其方法體系是建立在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問題的提出與問題的解決基礎上。在問題教學中,學生不僅要掌握科學結論,還需要掌握這些結論的途徑和過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維的獨立性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能力。
二、問題教學模式的內涵
根據問題教學理論,問題教學模式是指依據教學內容和要求,由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的發(fā)現、探究和解決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創(chuàng)造欲和主體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實現問題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和深思醞釀,提出假設,發(fā)表見解,引發(fā)爭論,進行批判性思考和實驗驗證,最后達到應用,通過應用又產生新問題,使問題逐漸深入。并且把教學過程設計為學生主動探索知識,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的經歷過程,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品質。
三、“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我們通過實踐和研究發(fā)現,化學知識有相當大部分可以由學生在問題情境下和教師促進中,經過獨立的認識活動來獲得,因此,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問題教學理論,通過引導學生共同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實施教學。
1、問題情境的設置
問題情境的設置要達到促進學生原有的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新知識發(fā)生激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這種以矛盾的沖突為基礎的問題情境的產生和解決,就成為教學過程與學生發(fā)展的動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要生動直觀,富有啟發(fā)性,要善于運用直觀演示,實驗探索、趣味實驗等手段把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從而激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的欲望和探索問題的熱情,化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法主要有:
(1)用詩句或謎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初中化學中,講《空氣》時就可以用一首詩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詩實際也是一道謎語,謎底是什么呢?學生回答出“風”后,馬上設問題:風這種自然現象,可以證明什么物質的存在?你對這種物質熟悉嗎?它與人類有什么關系?
(2)通過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
例如,在學習《緒言》時,開始做一個實驗,在黑板上貼上一張已用酚酞試液寫有“化學”二字的白紙,然后提問,“什么叫化學?”教師此時向白紙上噴灑NaOH溶液,白紙上立即出現兩個紅色大字“化學”,教師此時適時加上一句,“這就是化學?!蹦敲?,化學到底研究什么呢?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同時也產生了思維矛盾,有了把問題解決的沖動。
(3)通過日常觀念和科學觀念的矛盾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例如,在學習“碳的幾種單質”時,先向學生展示木炭、石墨、金剛石(玻璃刀),然后問學生:“它們是同一種物質嗎?”學生肯定回答:“不是?!碑斀處煾嬖V學生,其實它們都是由同一元素”C”組成的單質時,學生都會很驚奇,從而就引發(fā)學生認知心理上的矛盾與沖突,產生問題情境。
(4)、由舊知識的拓展引出新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例如,學習“化合價與化學式”時,提出“氧化鎂、氧化鈉、氧化鋁、氯化鐵的化學式如何寫?”時,同學們都會很快寫出“MgO、NaO、AlO、FeCl”。當教師告訴學生,除第一個外,其余三個都是錯誤的,學生的矛盾心理就產生了,從而促使學生去弄清楚為什么這樣寫是錯誤的,應該怎樣寫?
2、提供科學事實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引導學生選擇收集與解決問題有關的事實,教師起的是促進作用。學生在獲得大量事實材料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討論及思維加工處理,從而獲得對問題的本質認識,教學中,我們通常用以下幾種方法為學生提供科學事實。
(1)由文字材料提供事實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化學中的信息遷移題就是采用這一方法。
(2)由教學媒體提供事實有關物質的微觀結構,教師可以用模具或者投影方式模擬出來。
(3)由實驗提供事實以實驗為研究手段,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例如:一高一低兩支燃著的蠟燭,用一鐘罩罩住,哪支先熄?學生意見不一。當學生通過激烈辯論,無法達成共識時,教師采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通過事實來回答,問題得以解決,無需過多的言語說明,而且記憶深刻。
3、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得出科學結論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教師幫助學生應用科學的方法或邏輯思維的方法對化學現象、事實進行加工處理,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4、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知識只有在運用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顯示出強大的力量。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運用,學生也只有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才能把知識學活,才能提出新問題,并在不斷提出問題的基礎上,使知識總量不斷增加,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增強。
通過實踐證明,“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在雙基和基本能力,特別是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方面,大大的超過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所以說,在化學教學中,“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和很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