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市平江新城實驗小學校 蔡佳駿
童話體課文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直接關系著小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培養(yǎng),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本文提出了一些部編教材中童話體課文的具體教學策略,以期為小學語文童話教學提供一點參考。
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是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必要前提。因此想要更好地開展童話體教材的教學,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就要重視課前的準備工作,結合課程標準加強對教材內容的深入分析,準確定位童話教學目標,設計可行的教學方案,為接下來的童話教學奠定有力的基礎。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一文,這篇課文用童話故事的方式講述了小蝌蚪進化成青蛙的過程,結合教材與課程標準,可以制定這樣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課文生字、生詞,理解課文詞語。
能力目標:讓學生能意識到青蛙是益蟲是能夠保護莊稼的人類的好朋友,對小蝌蚪到青蛙的進化有一定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愛護青蛙、保護青蛙的意識。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自主提出不懂的問題,表達自己觀點,培養(yǎng)學生一邊思考一邊閱讀的能力,讓學生可以帶感情朗讀課文,學會看圖說話的學習方式,理解課文內容。
這種全面科學的教學目標能夠為教師教學提供正確的指導和方向,保障了教學的順利開展。
童話課文中鮮明的人物是童話文本的核心,也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靈魂所在。白雪公主、小紅帽、豌豆姑娘都是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童話人物,多年來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和追捧。童話故事中的人物開啟了學生認識自然、認識世界的大門,豐富了學生們的精神世界。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的童話教學中,要加強童話人物與故事情節(jié)的對應鏈接,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情節(jié)中更好地體會童話人物蘊含的良好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從而提高童話教學的教育意義,讓學生能夠在童話人物的渲染下汲取其積極健康的正能量,學會用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去面對生活,解決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讓小學生的童話學習更加有深度。
例如,《狐貍分奶酪》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中的一篇童話課文,這個童話故事中塑造了熊兄弟與狐貍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熊兄弟為了分奶酪爭吵了起來,體現(xiàn)了這兩個兄弟之間為了食物斤斤計較,狐貍一邊以幫忙分奶酪為借口一邊在熊兄弟互相計較中吃掉了整塊奶酪,表現(xiàn)了其奸詐狡猾、乘人之危的性格。在這個童話故事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童話文本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生活中有沒有為了喜歡的零食而與別人爭吵過?”有的學生說:“有一次我和小伙伴為了搶蛋糕爭吵了起來,最后蛋糕掉地上臟了,蛋糕都沒吃成?!庇械膶W生說:“每次我和妹妹搶零食的時候,媽媽都會生氣地過來收走零食,說誰都別吃了”,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童話文本將三個童話人物與自己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加深了學生對人物行為、做法的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明白了朋友之間不該斤斤計較,既會傷害感情,也會給別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機,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提供了借鑒。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童話故事雖然內容簡短,但是其中卻包含著豐富的情感,故事內容對學生也有較強的教育意義,能夠給閱讀者無窮的啟示和幫助,良好的童話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美丑的能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師要在遵循小學語文教學原則的前提下加強對童話育人思想的傳遞,不再讓童話教材的教育僅僅局限于文字,而是要挖掘出童話教材中的核心思想,與學生一起品味辨析,重視學生主體位置,讓學生不再是被動地學習,從而更加深入地體會童話故事中所隱藏的思想和真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思想,促進小學語文教學人文性與語文工具性的和諧統(tǒng)一。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是篇童話體課文,這個童話故事講述了小猴子在無窮的欲望下不滿足于現(xiàn)狀,最后什么也沒得到,才幡然醒悟,懊悔自己貪得無厭的慘痛經(jīng)歷,讓學生認識人不能被無窮的欲望支配,要學會滿足,想得到所有好東西是不可能的,世間沒有絕對的完美,要試著去接受自己現(xiàn)在所擁有的。為了深化這個童話故事的思想主旨,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對課文中“掰”“扛”“扔”“摘”“捧”“抱”這幾個表示小猴子的動作的字進行對比分析,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在生活中看見或者運用這幾個動作的場景,讓學生對這幾個動作的理解從文字層面上升到具體表象上,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中這些動作蘊藏的深刻含義,促進學生對童話教材哲理的深層感悟,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中提升學生認知能力,豐富學生認識積累,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語言應用能力。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理解能力與認知能力還不夠成熟,比起教材上枯燥的文字,更喜歡生動形象的圖片或者視頻。小學語文教學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學生對課文理解不深、學習興趣不高漲、教學氛圍不活躍的現(xiàn)象,這些都影響了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不利于學生的深度學習。教學情境作為一種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近年來被廣泛應用到各個科目的教學實踐中,獲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還能夠提高教學可視性,活躍課堂氣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應用多媒體設施和信息技術,提高童話教學直觀性,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特定情境中,快樂而高效地學習。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師可以在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利用教室多媒體設備播放烏鴉喝水的動畫片段,學生在看到有聲有色的動畫片段后會快速進入到童話故事的氛圍中,將抽象的童話故事變成具體的動畫形象,并加以理解,在播放一小段后教師按下暫停鍵,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想知道小烏鴉之后是怎么做的嗎?課文里有答案,我們一起去找一下好嗎”,這種動畫視頻設置教學情境的方式,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效激發(fā)了學生求知欲,為了知道小烏鴉的做法學生會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文,投入到課文學習中,從而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新課改明確了小學語文教學要在教會學生教材知識的基礎上,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培養(yǎng)。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將新課改要求與現(xiàn)代化教育理念貫穿到童話教學中,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童話角色扮演活動,全面培養(yǎng)、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推進學生的良好發(fā)展。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每個月定期選擇一節(jié)課開展童話角色扮演活動,讓小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扮演童話角色,自行組成童話演繹小組,小組組員投票選出小組長,小組長負責本組童話演繹活動的組織和排練,學生在排練和表演中不僅能更深刻體會人物思想、情感變化,也能更加深刻理解童話故事思想,同時這一過程也切實培養(yǎng)了學生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團結精神、合作意識與表達能力。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童話教學,充分考量學生興趣、特征等實際學習情況,靈活采用多樣化童話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