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麻玉蘭
我是一名從教31年的普通代課老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高中畢業(yè),那時家鄉(xiāng)師資嚴重匱乏,我回到家鄉(xiāng)從教。
1986年,我在吉衛(wèi)鎮(zhèn)的機司小學任幼兒教師,年工資200元。學校設在農(nóng)戶家里。沒有課桌就借農(nóng)戶家的板凳,沒椅子,用梯子橫放在地下坐,或磚頭墊上碎木塊坐。雖然條件很艱苦,但整天和那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一起學習,唱歌,跳舞,做游戲,我覺得工作很充實,很幸福。
1987年春,學校調(diào)我到白巖小學教小學低年級。每天從家到學校要步行5公里路,為了不影響教學,我?guī)е粷M周歲的小孩去住校;學校工作忙,只好叫妹妹來幫助洗衣做飯。
1998年春,我來到偏僻簡陋的夯來小學任教,是學校里唯一一名老師。
夯來小學離學區(qū)最遠,交通極不方便,僅有一個班,8個學生。三間瓦蓋的小木房,用竹枝混雜牛糞木柴圍成的墻房,幾張破舊的課桌椅擺放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這就是學校校舍。桌椅破破爛爛,我用鐵錘修補;下雨天教室漏雨,我架上木梯上屋頂改瓦。但這不是長久之計,我向上級打報告爭取到建校資金,改善了辦學條件,學生入學率增高,發(fā)展到30人,設有學前班、一年級和二年級,進行復式教學。
我擔任一二年級語文、數(shù)學、思想與生活/社會、音樂、美術、體育六門課的教學工作。由于學生們年齡有差異,知識接受能力不同,于是我在放學后進行輔導,直到他們把知識弄懂為止。我利用山區(qū)自然優(yōu)勢,將自然之美帶到美術課堂;音樂體育課,我只能盡最大努力給孩子們上課。為了豐富自己的學識和教學技能,我參加中師函授、成人高考以及各種教學培訓。無論是單式教學還是復式教學,在學區(qū)的統(tǒng)考中,學校成績均名列前茅。
花垣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夯來村貧困戶非常多,經(jīng)常有學生輟學。為了不讓學生失學,我用自己的微薄工資替學生墊付學費。有一年臘月二十八,兩個學生的媽媽來我家補交學費,她們握住我的手說:“麻老師,謝謝!如果不是你,我們的孩子可能就失學了!”
失學是不可能的!我愛這所學校,愛這里的孩子,愛這里的老百姓,更愛教書育人這一神圣的職業(yè)。從這里啟蒙的孩子,考上大學的有十多個。學生龍晶曾在“我的啟蒙老師”作文比賽中把我寫進作文,獲得優(yōu)秀獎。學生們在路上遠遠碰見就扯著嗓子喊“麻老師”。看著這群可愛的孩子,我不舍得離開這里。有些教過的學生當了家長,又把他的孩子送到我這里;有些家長見我一個人又要上課又要給孩子們做飯、洗碗,便時不時到學校來幫我。
現(xiàn)在,我每天早上6點鐘從家里背上給學生做午飯的柴火,步行一個多小時到學校給學生上課;中午給學生做飯;放學后把住在三面懸崖環(huán)抱的深谷之中的下寨的孩子送回家;晚上回家給臥床不起的婆婆做飯,煎藥,洗澡,然后備課,批改作業(yè)。即使如此,我依然覺得幸福。
最近幾年,扶貧工作隊來到夯來村,把學校建好了,孩子們不僅能坐到寬敞的教室里學習,還能享受到國家發(fā)放的免費午餐。看到學校的變化、發(fā)展,我有一種緊迫感與責任感。我利用周末時間,加強專業(yè)知識的學習,用網(wǎng)絡視頻及手機視頻觀看名師課堂教學,結合教材,認真分析,認真?zhèn)湔n,設計好每節(jié)課。我希望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把這所學校辦得越來越好,也希望社會各界關注和支持山區(qū)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