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曾有一句我們熟知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卑⒒椎滤^的“支點”,指的是杠桿發(fā)生作用時起支撐作用固定不動的一個點,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把“支點”引申理解為事物的關鍵。聯(lián)想到學校教育科研工作,如果我們能夠切準“脈博”,利用好“支點”,抓住矛盾的關鍵,那么我們開展教育科研工作就會大有裨益,工作定會做出成效,成就特色,從而提升教育科研品質,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
以“校本教研”為抓手,指的是學校開展教育科研工作要以“校本教研”為依托,通過憑借“校本教研”工作有序有益的開展,從而拉動學校教育科研整體工作的有效開展。我們知道,無論做任何事情,如果能夠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那么開展工作就會有了依托,思路也會清晰,工作起來就會順理成章,得心應手。否則,開展工作往往會感到“老虎吃天,不知從何處下嘴”,茫然不知所措,或者使工作陷入“東一棒槌西一榔頭”,任意東西、盲目蠻干的境地。聯(lián)系現(xiàn)實看,學校開展教育科研工作之所以要以“校本教研”為抓手,主要是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價值取向使然,我們知道,開展學校教科研工作的目的在于,將教師能夠從無效性的工作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讓他們真正成為教育智慧的創(chuàng)造者。而解析“校本教研”的內涵,我們會發(fā)現(xiàn),“校本教研”正是基于教師的成長,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讓教師作為研究主體,通過不斷的學習和運用教育理論,研究和解決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總結和提升教學經驗,自覺選擇更科學的教育理念,并努力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從而促進教師個人的成長。這樣一來,不僅讓教師滿足了自身發(fā)展的需求,也讓教師有了主人翁意識,有利于激發(fā)教師“下水”探究的沖動,一旦教師有了這種參與的熱情,自然就會給學校教育科研工作增添“溫度”,學校教育科研工作也才會呈現(xiàn)出別樣的精彩。實踐證明,學校開展教育科研工作,如果能夠以“校本教研”為抓手,圍繞“校本教研”做文章,把“校本教研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學校教育科研工作就會有形式、有內容、有成效、有意義。
目前,如何抓好學?!靶1窘萄小惫ぷ鳎芍^“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靶1窘萄小弊鳛橐环N學校性的教學研究形式,同樣需要恪守一定的規(guī)范,講究科學性,才會發(fā)揮其應有的“研究”特性。
一是要整體規(guī)劃。就是說,學校開展“校本教研”工作,在主題內容、時間跨度、教研形式等方面要有一個長遠的、統(tǒng)籌的安排。我們知道,新課程挑戰(zhàn)傳統(tǒng)教學,有已顯現(xiàn)的問題,也有不可預知的問題,涉及到不同層面、不同領域,且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學校,具體的情況也不一樣,再加上課改以來,校本教研的形式雖呈多元化趨勢發(fā)展,但現(xiàn)實中并沒有現(xiàn)成的模式可以拿來套用,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理智理順,分析研究,因地制宜。而要構建“校本教研規(guī)劃”基本框架,則要堅持“三個原則”。前瞻性原則。指的是,教研規(guī)劃的確立,既要能立足現(xiàn)實,又能著眼長遠,能在當前乃至以后相當長時期內持續(xù)發(fā)揮指導作用,而不是“到哪山砍哪柴”,“走一步,看一步”。操作性原則。指的是教研規(guī)劃要符合我們學校的實際,要從能力、條件等各方面進行科學的論證,不能僅憑心血來潮,頤氣指使,規(guī)劃要剔除那些或內容空洞、流于表面形式,或過于理想,缺乏實踐基礎的“想法”,不尚浮華、務求實效。否則,只能是“空架子”。發(fā)展性原則。指的是教研規(guī)劃要能形成前后相承、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活動鏈條,而非階段性、臨時性的“應急預案”。這樣一來,我們的教研才會逐步引向深入,才會研有所得,才會成就學校特色,逐步推動學校走內涵發(fā)展之路,而不是曇花一現(xiàn)。
二是階段推進。就是將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具體的“時間段”,逐一突破。我們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要想一下子解決所有的問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大擺“滿漢全席”,各項工作“一鍋燴”,就會導致工作浮皮潦草,難以深入。教師往往也會因為工作導向不明,難以適從,在具體工作中會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或者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局面。只有在一定的時間將目標“聚焦”,著力雕琢,我們的工作才會坐實、做細。基于實效,應該有以下考慮:主題化原則。學校應適時組織骨干教師,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分析討論本本學校在教學實踐方面存在的問題,把一些有典型意義的,有探討價值的問題進行歸類、分析、綜合,提煉學校教研主題,并按照科研規(guī)劃,具體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時間段”。課題化原則。有些問題不是想想就明白了,甚至一些問題,多年來已成為“頑疾”,雖是老生常談,卻依然“濤聲依舊”,鑒于此,學校應針對每一個“時間段”的教研主題,將研究的問題課題化,通過采取科學的方法,沿著規(guī)范的步驟,以具體的行動研究去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做到“深到底,寬到邊”,而不是坐而論道,空穴來風。網絡化原則。就是學校在組織課題論證時,要根據(jù)研究的內容,確立好研究的方向,細化研究的重點,將已經確立的課題分析出若干的子課題,落實到學科,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以學校支柱課題覆蓋下的多個小課題并行的研究網絡,真正的實現(xiàn)“問題從課堂中來,再到課堂中去”的行動研究,也符合“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的研究思路。
靠“常規(guī)運行”作支撐,指的是教育科研工作應該按照常規(guī)標準要求,以一種“常態(tài)化”的形式展開工作,使之成為學校常規(guī)工作之一,且能夠始終一貫地做到有內容、有形式、有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工作“常規(guī)化”,有利于教師對工作有一個全面而又深刻的認識,知道該干什么,怎么去干,并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同時,工作“常規(guī)化”,也有利于增強教師的責任感,能夠把工作當做“份內事”,去做實、做好。一項工作是否做到“常規(guī)運行”,呈現(xiàn)出的工作局面往往大相徑庭。關于這一點,由現(xiàn)實的實踐可見一斑。一直以來,由于教學成績是評價學校業(yè)績的硬指標,所以教學工作一直以來是學校管理的“重頭戲”。為了追求“高成績”“升學率”,個別學校在教學管理上可謂無所不盡其極,在“高標準,嚴要求”的管理之下,經年累月,教師不僅訓練有素,而且對教學工作的一招一式無不精益求精。而在教學工作成為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的大環(huán)境下,由于工作的傾向性,德育工作雖然走進了教師的記憶,卻難以內化為行動,大多數(shù)情況下,有些德育工作也只有在教學之余,靠“擠”時間敲敲邊鼓,應付一下。相對而言,學校的科研工作更顯難堪,常常是學校領導憑一時心血來潮,臨時突擊,指派幾個教師,跑跑龍?zhí)?,耍?;?,東拼西湊點文字材料以掩人耳目而已。新課程背景下,學校教育科研工作已成為學校整體工作的一部分,且不可或缺,但由于遭遇管理“邊緣化”,只能是走走過場了。由此可見,學校教育科研工作只有做到“常態(tài)化”,實施“常規(guī)化”管理,才會取得應有的成效,實現(xiàn)預期的目的,這是工作不走形式,追求實效而必備的“殺手锏”,是制勝的法寶。
教育科研是用教育理論去研究教育現(xiàn)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規(guī)律,以解決新問題、新情況,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經驗告訴我們,做好學校教育科研工作不能靠“臨時抱佛腳”,而要將科研意識牢牢地植根于教師的頭腦中,并使之付諸行動,學校教育科研工作非“常規(guī)運行”不可,而要做到“常規(guī)運行”,則需周密安排,步步為營。
一要組織有理。所謂的“組織有理”指的是,學校教育科研在組織的過程中,要結合具體的實際,按照一定的規(guī)范,科學有序地進行。工作是否能夠堅持“常態(tài)化”,取決于是否組織得法,有益的組織管理能推動工作按部就班地進行,否則,就會出現(xiàn)一曝十寒,“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隨心所欲的狀況。因此,要保證教育科研工作“常態(tài)化”推進,需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應設立管理科室。組織健全是工作有效開展的保證。設立相應的管理科室,有分管領導“全面抓”,負責對研究內容的內涵要義及遵循的規(guī)律及組織策略等方面進行研究,擬定具體的研究計劃及實施方案,并形成有效的評價機制和獎勵機制,督促各項工作的開展,有助于學校與科研工作能夠系統(tǒng)化的運轉。第二要打造科研團隊。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樹立典型,展開工作,往往就會促進教師形成“科研工作應然”的認識。目前,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水平良莠不齊,讓全體教師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教科研隊伍中來,形成應有的科研氛圍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我們需要在實踐中先將一部分有熱情、有能力的教師組織起來,打造一支科研團隊,將活動開展起來,這樣一來,時間一長,自然會對其他的教師形成影響和輻射作用,進而就會激發(fā)他們內心的沖動,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工作中來。第三需建設科研基地。學校教育科研工作靠的不是教師單打獨斗,散兵游勇,而需要合作研究,學校教育科研基地的建設不僅能夠有利于創(chuàng)設科研氛圍,有利于引領教師形成關于教育科研工作的良好的價值取向,更有利于為教師提供實踐研究的平臺。
二要監(jiān)管有力。所謂的“監(jiān)管有力”指的是,在推進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的過程中,學校相應的職能科室應對工作的開展情況,不斷地進行督導檢查,并及時反饋落實。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工作能夠“常規(guī)運行”,過程監(jiān)管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如果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拿捏得準確、到位,其結果必然會達到預期的目標,如果忽略過程,“具體怎么干,教師看著辦”,領導遙控指揮,只管上傳下達,布置任務,不介入活動過程,則容易造成脫軌,一些工作即使看似大手筆,最終也難見真文章,這樣一來,久而久之,不但造成了工作的被動局面,往往還會磨滅了教師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甚至滋生厭煩心理,產生抵觸情緒,從而影響學校整體工作,使工作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目前,雖然越來越多的學校領導者開始重視過程管理,但由于落實不嚴或執(zhí)行不力,依然存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臨時突擊應付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為使管理不留漏洞,不走過場,在時間、質量方面都能有所保障,可以采取“兩條線管理”,就是學校教科研工作在推進的過程中,過程管理采取“雙軌運行”的方式,以學科組管理為縱線,負責對學校教科研工作進行組織、指導;以年級組管理為橫線,負責對學校教科研工作進行督促、落實,這樣一來,上下貫通,縱橫交錯,從而使學校教科研工作管理橫到邊,縱到底,使管理更富實效。
憑“機制驅動”來保障,簡而言之,就是學校開展教育科研工作,需要建構相應的機制來調動教師的內驅力,從而確保學校教育科研工作能夠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并取得工作實效。當前,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的職業(yè)倦怠情緒表現(xiàn)相對突出,許多教師似乎已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業(yè)已清心寡欲,“超凡脫俗”,再加上人的惰性心理以及科研意識模糊,理論素養(yǎng)匱乏等原因,學校教育科研現(xiàn)狀并不容樂觀,許多教師對待教科研工作,要么作壁上觀,冷眼相待,要么無病呻吟,不肯坐下來,潛心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即使偶爾有點“成績”,也往往不是信手拿來的,就是肆意杜撰的,毫無價值可言,實實在在的教育科研常常被演變?yōu)椤白餍恪惫こ?。如果透視現(xiàn)象,仔細揣摩,我們不難感悟到,學校教育科研工作之所以缺乏活力,就在于教師不為所動,而教師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不作為”,則又往往源于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缺乏相應的工作機制,教師的內驅力沒有得到充分調動。而教育科研工作機制的短板,在很大程度上則囿于制度建設問題。放眼現(xiàn)實,有些學校在教育科研制度建設上,或者制度不跟進,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甚至于出現(xiàn)“零制度”的現(xiàn)象,或者制度不完善,由于不做調查,不深入研究,表現(xiàn)出極強的隨意性,所以形成的制度,要么脫離實際,主觀臆造;要么管中窺豹,隔靴搔癢;要么牛欄關貓,形同虛設,即使有所謂的“制度”,也往往只是案上花瓶,徒有虛名。從某種意義上講,一些學校教育科研制度建設疲軟,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自然成為制約學校教育科研工作深入開展的瓶頸。實踐證明,管理上水平,制度要先行,并能夠以制度建設為契機,形成完善的機制,才能激發(fā)斗志,凝聚意志,嚴謹治學,否則將是無稽之談。凡成功的案例,概莫能外,無不昭示著這個道理。
因此,在當前的大環(huán)境中,學校教育科研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須著力構建科學的制度體系,從而促進良性工作機制的形成,以保證教育科研工作成效的最優(yōu)化?;凇坝行А?,學校教育科研工作機制的建構應圍繞“科學性”,體現(xiàn)三個方面的原則:
一是激勵性原則。從理論上看,無論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還是維克托·弗羅姆的“期望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這些世界著名的激勵理論都主要是圍繞工作而展開對員工積極性的探討。從實踐中看,一些學校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活動的熱情不高,或者搪塞應付,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學校教育科研實踐工作,同樣需要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去喚醒、激發(fā)教師的內驅力,只有管理活動的主體能夠煥發(fā)出工作的動力,能夠激情燃燒,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學校教育科研工作才會“紅杏枝頭春意鬧”。否則,教師一旦拿不出熱情來,自然會導致教育科研活動缺乏活力,難見起色,工作往往會處于癱瘓狀態(tài),呈現(xiàn)出“推不動,拉不動”的局面,工作永遠也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二是制約性原則。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沒有制度的制約,工作就會失去控制,或者迷失方向,呈現(xiàn)出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教育科研作為一項專業(yè)性極強的工作,需要教師能夠擁有嚴謹?shù)膽B(tài)度,恪守規(guī)范。但現(xiàn)實有些情況不容忽視,由于教師沒有經過嚴格的培訓和實踐的歷練,搞學校教育科研工作不可能駕輕就熟,尚屬“門外漢”,即使實踐中“小試牛刀”,也是難得其中要領,沒有真正意義上被“領進門”,再加上部分教師科研意識淡薄,如果不加以引導、規(guī)范,放任自流,教育科研工作往往就會搞得似是而非,雜亂無章,難見成果。而工作機制因制約性可有效規(guī)范其行為,正所謂“勉強成習慣,習慣成自然”。當然,制約并非霸王條款,態(tài)度生硬,而要走進教師的內心,實實在在能夠轉化為教師的行為。
三是公正性原則。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正義、公正也是學校制度的首要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講,“公正性”是制度建設的根本屬性。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一項制度能否有效的貫徹落實,“公平、公正”是關鍵因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去“特殊化”,不能因人而異,獎懲不嚴,也不能朝令夕改,隨心所欲,否則形成的制度只能是一紙空文,其執(zhí)行力也必將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容易讓教師滋生厭煩情緒,形成抵觸心理,從而使學校教育科研工作陷入尷尬的境地。因此,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正常運轉,必須以教育使命的實現(xiàn)為本,把公正性作為其首要價值,只有堅持“公正性原則”,才會促進工作的和諧,才會真正建立起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發(fā)展的內生機制。
新課程背景下,教育科研工作的開展,矯治了許多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疑難雜癥”,讓課堂教學行為開始不斷地求真、尚善、臻美。但時下,一些學校教育科研工作浮皮潦草,敷衍塞責的現(xiàn)象,也不同程度地制約了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開展。因此,學校教育科研工作如何抓出實效,依然是學校管理者必須理智對待,且不能等閑視之的一個問題?;趯嵭ВY合實踐經驗來看,學校教育科研必須找準管理的“支點”,抓住問題的“關鍵”。這樣一來,提高學校辦學水平,促進學校持續(xù)發(fā)展,才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