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源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曾在多個場合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直到手里拿到一本綠皮32開的小厚書——《給教師的建議》,翻來才真正感知到蘇霍姆林斯基的這100條建議無孔不入地貫穿于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具體的《第一次學習新教材》,到宏觀的《全面發(fā)展教育思想的一些問題》,蘇霍姆林斯基都用具體可感的語言給出了詳細又明確的建議。接下來就將我對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實踐做幾點梳理。
一、融會貫通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運用教材時說:“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講述就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課以后需要花在摳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的知識,這是教育素養(yǎng)的基本方面之一。在現實的美術教學生活中,我嘗試著對教材作了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
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往往是跨學科的,需要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來解決。在要求學生的同時,教師也應當具備如此的素養(yǎng)。考慮到電影藝術包羅萬象,又能促進團隊協(xié)作精神,我以電影為主題上美術課。我的美術課包括電影中的人物服裝設計、建筑空間設計、分鏡頭繪制、海報設計、定格動畫、水墨動畫、電影院劇院設計和博物館奇妙夜等,共八個模塊,從6~9年級每學期一個模塊,統(tǒng)稱為“電影空間藝術設計”。學習電影藝術的同時,國家課標也必須落實,在教學中,我將人美版美術教材7~9年級六冊書整合,有目的地將原先零散在每冊書中的知識點歸類,提煉出教材中的幾大知識體系,如造型藝術、設計藝術、電腦美術、世界區(qū)域美術、博物館藝術、建筑與老北京文化等,將它們融匯到電影課程中,每個模塊由一個項目作業(yè)來引領,學生修滿學分,完成項目作業(yè),就達到甚至超越了國家課標的要求。
在項目作業(yè)的設計上,我進行有創(chuàng)意的實踐。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活動作業(yè)為中心,學生圍繞活動展開學習。例如,“水墨動畫”這個模塊中,我就做了學科內的整合和跨學科的融合。開設“水墨動畫”模塊,不僅是因為教材上有國畫這部分內容,還因為作為中國傳統(tǒng)美術的一個畫種,它承載的文化內涵以及文化地位十分重要。在教材里,中國畫內容有這樣幾課:“花鳥畫”“齊白石的花鳥畫”“山水畫”“李可染的山水畫”“蔣兆和的流民圖”“篆刻”,實際就是國畫的幾大類,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和篆刻,其中,人物畫和篆刻仍作為欣賞課來講解,山水畫和花鳥畫用水墨動畫的制作貫穿起來,畫山水為背景,畫花鳥為角色,模擬民間工藝美術“拉毛剪紙”的方式制作定格動畫。我鼓勵學生將文言文古詩詞用水墨動畫制作出來,對故事的記憶與理解做到夯實鞏固。學生制作了《天凈沙·秋思》水墨動畫,“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詞中的意象化作了形象,躍然紙上,再配上央視欄目《經典詠流傳》的《秋思》歌曲,仿佛是一曲MV音樂電視,學生也對所做作品愛不釋手,爭相傳看。
二、學以致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最終目的,而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他們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關系中、在精神財富交流的生動的、不斷的過程中活起來,沒有這種交流,就不可能設想有完滿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緒的、審美的發(fā)展。”學習到的知識也一定要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生活。學生感受到,這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是讓我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受益的,他就會有內在的驅動力。
學以致用在于“解決問題”,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也明確有“問題解決”這個內容。它是社會參與層面實踐創(chuàng)新素養(yǎng)中的一個基本點。例如,我們的“博物館手冊設計”項目學習中,學生要為這一所博物館的三本手冊設計一個書函,實際上就是裝手冊的容器,用四開大的椴木板來做,材料不浪費,做體積最大的書函,有一個面要保證A4大小,書函做好后用彩色紙黏土做出博物館浮雕安在上面。在這個活動中,學生要運用到:數學中的長方體體積計算求最大值;勞技中的金工木工;美術中的審美、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
問題解決也離不開平時的積累以及習慣的養(yǎng)成,我?guī)椭鷮W生養(yǎng)成良好的美術繪圖習慣,在用紙和構圖上提出要求,在做設計時,在畫面左側畫出三個草圖,這里往往能夠看到思維的延展,也是設計過程的記錄和保留,然后再在右邊更大的范圍里畫正稿,上色,需要寫清設計產品的基本要點及設計闡述。教會美術表現的路徑,讓學生有章可循,更好地解決問題。
三、真實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學中經常帶學生來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例如安裝一部新的汽車,在這項工作中學生需要完成很多任務,哪怕是磨光金屬片或者是擦鐵銹這種不吸引人的勞動。“但是這一切都服從于一個有價值的意圖。這個意圖鼓舞著大家工作。雙手的工作跟有意義的創(chuàng)造緊密地結合。思考和雙手的聯(lián)系越緊密,勞動就越加深刻地進入學生的生活,成為他心愛的事情。勞動中的創(chuàng)造是發(fā)展學生智力的最強有力的刺激之一?!碧K霍姆林斯基強調讓學生體會動手的意義,他將動手稱之為“勞動”,而我認為在美術教學中,勞動就是美術實踐,因此,實踐的情境一定要是真實的,或者是模擬真實的,讓學生感受到“我的實踐是有意義的”。比如在“電影建筑空間設計”課上,學生僅是做模型是不夠的,需要一個主題引導。我們學校要建新校區(qū),這是學生老師都知道的。那我們?yōu)閷淼男滦^(qū)做一個規(guī)劃,想要什么樣的校園由你來決定,畫規(guī)劃圖,做出模型來,如果你設計得好,我們就推薦給學??紤],或許將來的新校區(qū)就是你設計的。學生問這是真的嗎?我說當然是真的了,咱們學校一直都特別重視學生的意見,負責新校區(qū)建設的校長還找我們美術老師談過,問我們想要什么樣的美術教室,可以自己設計。當學生發(fā)現自己的設計可以成為現實的時候,會特別有動力。
四、潤物無聲
蘇霍姆林斯基教給我們這么多教學方法,同時強調教師自己的思考,他說:“提高教育技巧——這首先是要自己進修,付出個人的努力,來提高勞動的素養(yǎng),首先是提高思想的素養(yǎng)?!彼麖娬{:“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p>
我重視無聲的環(huán)境、無聲的行為對學生的教育意義。例如上課前,如果有學生到得早了,我會先將窗簾拉上將燈關上,營造一個比較暗的環(huán)境,讓學生先在桌上趴一會兒,定一定神兒,讓學生的心沉靜一下,不要在上課前就持續(xù)地釋放和消耗能量。又如,當我發(fā)現了學生在美術表現上存在的問題,我往往不急著評判,而是先觀察,結合學生以往的表現以及他的性格,綜合考慮處理辦法。例如,我發(fā)現平時潑辣的女孩兒在刻橡皮章的時候謹小慎微,而常常沉默不語的女孩兒卻是膽大心細、單刀直入,在美術上的表現和平時表現出來的性格這么不相符,我沒有直接用語言說應該怎樣,而是讓兩個孩子把作品交換著來刻,謹小慎微的孩子馬上就意識到描得粗粗的線稿是醒目容易刻的,而膽大心細的孩子先觀察了一下這個橡皮章,將比較弱的線條很肯定地用筆描深,然后再大膽刻。刻了一會兒我覺得孩子們已經領悟了,問還需要再換回來嗎,她們說換不換都沒關系了。我想這個做法比直接說教的效果更要好。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教學實踐與理論研究結合得十分緊密的實踐家和理論家,將近半個世紀過去了,蘇霍姆林斯基仍然像一盞明燈,繼續(xù)指引著教學中遇到問題、感到迷惘的教師們,我也要謹記他給教師的建議,并且像他那樣,邊教學、邊思考、邊研究,將教育日記持續(xù)記錄下來。
本文系“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做教師”征文比賽二等獎文章。
(作者單位:北京中學)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