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博文小學 王珍珠
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薄伴喿x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閱讀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從低年級開始,就要保證學生有充足的獨立閱讀時間,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來說最有意義的事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就是要使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感興趣,對有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做好。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fā)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講,創(chuàng)設情境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在教學《放小鳥》一課時,筆者在導入時播放了一段動畫 (一只非常漂亮的小鳥被關在籠子里,小主人細心地照料著它??尚▲B仿佛不領情,仍在焦急地叫著,不停地朝著籠子口撲閃著翅膀),直接引導學生質(zhì)疑:看了這段動畫,你想說些什么?學生的好奇心被調(diào)動起來了,紛紛舉手:“我想知道,小鳥為什么這么焦急地叫著?”“我想知道,小主人對它這么好,它為什么看起來想逃走?”……筆者順勢引導:“像你吃一塊甜甜的奶糖那樣,仔細讀一讀課文中的每句話、每個詞語、每個字,看看能不能解決心中的疑問?”
不用教師要求,學生們都迫不及待地讀起了課文。
創(chuàng)設情境后用問題來激趣,引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學生將這份情、這番感受伸向文本。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币虼?,閱讀教學應有一個自主解讀文本的過程,在適當?shù)臅r機引領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文本產(chǎn)生共鳴。
如《奶奶的白發(fā)》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這白發(fā),一半是你爸爸給的,一半是你給的。”一年級的學生對這句話很難理解,如果教師只是單純講解,學生還是似懂非懂,所以在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反復讀一讀后面的文字,看看能不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
幾分鐘之后,果然有學生舉起了小手:“老師,我覺得奶奶就是操心太多,所以頭發(fā)變白了?!?/p>
筆者接著引導說:“都為誰操心?為哪些事操心呢?”
又有學生舉起了手:“為我和爸爸操心。”
“爸爸小時候可能很調(diào)皮……”
“我有時候生病……”
雖然是低年級學生,但是引導他們與文本對話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文本的表層理解上,可適當?shù)剡M行有主題且有實質(zhì)性的拓展討論,不能是脫離實際的泛泛而談。
在教學《這兒真好》一課時,筆者最后引導學生討論:“這兒真好!能不能說一說,為什么會這么好呢?”學生對這一話題很感興趣,直接說:“因為種了很多樹。”但讓人欣喜的是,有學生說出了這樣的想法:“因為小熊喜歡朋友,他有自己的夢想,而且他能為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真正地去做事情?!?/p>
綜上所述,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讓學生在和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說出自己獨特的想法,語文素養(yǎng)也會自然而然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