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江陰市第二實驗小學 趙 莉
習作批改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作批改,常常是教師“細致”地批,錯別字、病句等都越俎代庖,內容的增添或刪減,也是用成人化的語言經(jīng)驗代替了學生的語言體驗。教師的點評,多使用的是評判性而不是指導性的批語。這些做法的弊端顯而易見,從學生角度看,一是學生不明白自己習作的問題癥結所在,習作水平停滯不前;二是學生過度依賴教師,喪失了習作修改的主動性。從教師角度看,教師占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造成了過重的教學負擔。這種傳統(tǒng)低效的習作批改方法儼然已經(jīng)成為語文教師的一塊“心病”。為改變現(xiàn)狀,我立足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具體做法如下:
教師必須走進兒童的世界,體會兒童心理,學會用兒童的眼光來觀察、體驗生活,從而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和性格特點,針對性地做出賞識性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比如:有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較強,課堂上發(fā)言積極,回答精彩,但在書面寫作時詞不達意,按照書面情況給予評價顯然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于是就給他們“口頭作文”的機會,適當提高他們的作文成績,同時不忘提醒:“你說得真好,如果寫得也這么好,那就更棒了!”
個性化的評價與鼓勵,能點燃學生的寫作熱情,促使學生揚長避短,不斷進取。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好表揚的特點,在批閱學生作文時把情感傾注筆尖,努力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哪怕是一絲一毫,只要有獨到之處,進步之處,就進行充分有效的激勵引領和點撥,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和快樂,逐漸進入樂寫、善寫的良性循環(huán)。如 “你的語言太吸引人了,你積累了那么多表達人物心情的詞語,真棒!”“你的比喻句是那樣生動、貼切,最后結尾實在精彩極了!”“布玩具狗也被你寫活了,它真的能夠伴你玩了!”等等。
這樣的賞識性點評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變被動寫作為主動寫作,為提高習作水平打下了基礎。
在習作教學中,習作批改必不可少。要將教師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就要化“改”為“導”,巧妙點撥,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修改習作。
例如,面對學生作文寫不具體,教師點撥:“這一部分,能關注下人物的動作嗎”“這時候,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有了這樣的引領,學生就知道這篇作文哪里需要修改,怎樣修改。
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學生的習作會存在著這樣一種問題——學生習慣用一些所謂的好詞好句來充實文章。表面上看,這樣的文章很具有文學的欣賞性,但事實上對學生寫作文是不利的。因為,習作是學生內心的真實表達,而不是華麗辭藻的堆砌。面對這樣“虛假”的描寫,我們就要用兒童的眼光來觀察、體驗生活,引導學生用個性的語言來修改。
“春天到了,桃紅柳綠,草長鶯飛?!边@樣寫春天很美,但缺乏個性。教師點撥:“你眼里的春天是怎樣的?”學生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說:“我眼里的春天,風小了,吹在身上沒那么冷了?!庇械恼f:“我看到小草泛綠了?!庇械恼f:“我家小區(qū)里的柳樹長嫩芽了。”還有的說:“我又見到小燕子了?!薄龑W生自己觀察、體悟,就避免了千篇一律。
寫事寫不具體是學生的通病。批改中如何點撥?以“擦黑板”為例,“擦黑板之前你先要做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擦黑板之后你又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如果沒有擦干凈,你又會怎么做,”在教師的引導下,擦黑板就分解為“拿—擦—看—想”四個環(huán)節(jié),然后通過層層追問,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落到實處,文章就形象具體了。
教師也可以把修改后有明顯進步的習作作為修改的范例,以資鼓勵,讓學生深切體會到一篇習作經(jīng)過仔細推敲后的巨大變化。
習作批改,重點不是批改,而是引導,只有教會學生自己改,才是有效的。通過這樣引導性的習作評價,可以引導學生認真對待每一篇習作,培養(yǎng)學生推敲文字的能力,逐漸提高習作素養(yǎng)。
習作作為學生學習語文最頭痛的一件事,如果能經(jīng)常體驗到習作的快樂,那么就能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針對習作批改,我也想到了這一點。
每月舉行一次班級“習作發(fā)布會”,將習作中有代表性的幾篇進行公開批改。先出示文章,讓學生讀后打一個基本分;然后各抒己見,提出修改意見,每完善一處,就給作文加上相應的分數(shù)。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推敲標點符號的運用是否正確,習作中字詞的運用是否恰當,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銜接是否自然,謀篇布局是否合理,詳略是否得當,等等。最后,讓此文作者綜合大家的意見,修改整理好習作。
學生修改整體習作后,教師進行第二次批改。根據(jù)學生的修改態(tài)度、質量等情況再加上相應的分數(shù),評定等級,作為該學生此篇作文的最終成績。顯然,在大家的集思廣益下,習作肯定在原有的基礎上上升了至少一個臺階,學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以組為單位,給學生準備一本日記本,接力使用。周一,教師提出習作要求,讓第一位學生回家根據(jù)要求寫一篇習作。周二,這本本子傳到第二位同學手里,在閱讀了前面一位同學的習作后,寫下閱讀感受,指出優(yōu)點和不足,然后以第一位同學的習作為基礎,進行二次寫作。以此類推,直至周六。一周結束,利用周一中午的閱讀時間小組內進行傳閱。最后,當堂完成這篇習作。
這種習作接力賽,學生除了可以了解自己的習作被其他同學給予的評價,還可以拜讀其他同學的作品,博采眾長。通過交流,在一次又一次的習作批改中,學生很快就能掌握此篇文章的寫作技巧,成功習作,且有趣味。
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不僅自己寫習作,評習作,有時候,接力日記本輾轉到家長的手上,他們也會非常熱情地參與進來,還能在上面留下他們的看法和期望,習作更有效了。
這種互動式的評價,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從讀者的角度評價、推敲自己習作的習慣,從而在推敲中不斷精益求精,取得習作水平的快速提升。
這里的成果性評價是指將優(yōu)秀的習作編輯成冊或者刊登在各類公眾媒體上。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投稿,更要主動創(chuàng)設、拓寬學生投稿的途徑。要打破僅僅給報紙雜志投稿的傳統(tǒng)觀念,積極參與各級各類的征文活動、作文競賽;組織學生自編作文報、班級作文選、校園作文展;還可以利用網(wǎng)絡,在網(wǎng)上注冊班級博客,鼓勵學生把自己的作文發(fā)表上去。這樣既提高了習作被錄用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學生展示自己習作的機會,盡可能讓每位學生都嘗到成功的喜悅。
當學生的習作被優(yōu)秀習作集收錄后,會對自己有一個積極的評價,這種積極的評價是一種心理暗示,暗示自己的習作是優(yōu)秀的,暗示自己是有寫作潛力的,從而激發(fā)學生帶著熱情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每次寫作中來。
2015年,我所執(zhí)教的六年級出版了優(yōu)秀習作集。畢業(yè)前夕,總看見他們捧著作文集津津有味地讀著。當看到自己的習作時,或者別人贊賞自己的習作時,他們那份發(fā)自內心的喜悅都綻放在臉上。我相信,那一刻,他們肯定愛上了文字,愛上了寫作。
改變傳統(tǒng)的習作批改方式,讓語文教師從習作批改中解放出來,減輕負擔,才能有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其他語文教學問題,反思教學成效。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習作批改提高了學生習作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性。
習作批改也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改變傳統(tǒng)低效的作文批改方法,變單一為多元化,相信這樣的習作批改會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讓學生的習作結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