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建鄴路小學 吳 潔
現(xiàn)今的語文教學,要把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作為教學的目標之一,這是所有語文教師的共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注重學生的感悟體驗,讓學生與教師一起“披文入境”,讀出感悟、讀出真情,讓語文課堂充滿濃濃的情意,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結(jié)合《教師對課程內(nèi)容生成問題的研究》這一課題,我進行了“在文本中預設,生成語文教學濃濃的情意”的研究,下面以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11課《桂花雨》的教學為例,淺談語文課堂中情感的生成。
《桂花雨》,改編自臺灣著名作家琦君的散文。本文作者以獨特的視角、新穎的立意、傳神細膩的描寫、準確生動的用詞,展現(xiàn)了童年時代“搖桂花”的快樂天真以及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表現(xiàn)了揮之不去的思鄉(xiāng)之情,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本文生動雋永,結(jié)合文本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體驗,成了本課教學設計的主旨,是體驗“情感生成”的一篇范例。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边@句耳熟能詳?shù)脑u價,道出了每個讀者的不同評價標準與讀者情感的個體差異。的確,由于學生的生活不同、性格不同,造成了他們認識的差異。這種差異,導致學生形成了個性的情感評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人們精神領(lǐng)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弊鳛檎Z文教師,我們要營造一個自由表達思想的陣地,尊重學生的感悟,發(fā)掘他們的創(chuàng)造。
《桂花雨》一課,開篇用“桂花樹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態(tài),笨笨拙拙的。不開花時,只是滿樹茂密的葉子;開花季節(jié),也得仔細地從綠葉叢里找細花。桂花不與繁花斗艷,可是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來描寫桂花,三言兩語,看似平淡,卻別有意味,表現(xiàn)了桂花的與眾不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如果簡單地問學生:“通過朗讀這幾句話,你喜歡桂花嗎?為什么喜歡桂花呢?”十有八九,學生會說“喜歡桂花的香氣”。其實,這是文章給我們的暗示。如果理解只限于此,就失去了“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價值。每個學生的理解側(cè)重點是不一樣的,生成的情感也是不一樣的,我預設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小時候,“我”最喜歡什么花?
生:桂花。
師:你能把喜歡桂花的句子讀好嗎?
出示:桂花樹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態(tài),笨笨拙拙的。不開花時,只是滿樹茂密的葉子;開花季節(jié),也得仔細地從綠葉叢里找細花。桂花不與繁花斗艷,可是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
生:桂花樹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態(tài),笨笨拙拙的。
師:哦,你為什么喜歡這“笨笨拙拙”的桂花呢?
生1:因為“笨笨拙拙”反而能看出桂花的純樸可愛,作者愛純樸的桂花。
生2:不開花時,只是滿樹茂密的葉子;開花季節(jié),也得仔細地從綠葉叢里找細花。
師:你想強調(diào)什么呢?
生2:桂花不聲不響,非常低調(diào)、謙遜。作者喜歡謙遜的桂花。
生3:桂花不與繁花斗艷,可是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我想說桂花很有內(nèi)涵,它雖然不美麗,但香飄十里,令人心曠神怡。
師:你們說得真好!還有誰來補充補充嗎?
……
“于無字處見真情”——這是含蓄的東方作家經(jīng)常使用的手法,如果不細細品味,就無法體味其中的意味。從這樣的師生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所具有的主觀能動性及豐富的情感體驗,學生從桂花的純樸、天真、低調(diào)、內(nèi)涵等方面體會出作者對桂花的喜愛之情,課始就洋溢著“愛桂花”的情意。像“低調(diào)、內(nèi)涵”這些充滿時代感的詞語,也許老師還不見得能想出來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認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
老師應該遵循“語文實踐”的規(guī)律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精彩的文本中,我們教師可以從重點句段中入手,引導學生抓一個個具體的字、詞甚至標點符號,讓學生透過文字想象文字以外的東西,讓段落訓練得扎實有效?!豆鸹ㄓ辍分小皳u桂花”一段,就是文章的重點,作者從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童年生活的樂趣,我選擇這一段進行訓練,讓課堂呈現(xiàn)出一派歡快的童年圖畫,體會到作者童年時代的快樂。
師:文章中,誰能感受到作者從“搖桂花”中感受到的樂趣?能抓住一處具體談談嗎?
出示: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們就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
生1:我抓兩個“幫”,從中可以看出,搖桂花是大人的事,而我卻搶著幫忙,說明我實在太喜歡搖桂花了!
生2:我抓“樂”字,從中直接看出歡樂之情。
生3:我抓“使勁地搖”,我一點都不偷懶,說明我太喜歡了!
生4:我抓“紛紛”和“滿頭滿身”,我仿佛體驗到了桂花如雨一樣落在身上的感覺。
生5:我補充上一個同學的。桂花不是真正的雨,它落在我們身上,落在脖子里,落在頭發(fā)里,落在衣服里,落在鞋子里,讓人感到酥酥的、癢癢的、香香的,多美呀!
生6:我抓三個感嘆號,這最能表達作者的興奮之情。
……
師:就像這樣,我們抓一個詞、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用心去讀,就能讀出自己的理解。
在重點段落的語言文字的品味咀嚼中,我們的學生抓住一個詞、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用心去讀,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讓學生的心靈體驗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達到高潮的情感體現(xiàn)。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有這樣一段話:“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闭Z文具有工具性,更具備無比替代的人文性,古人云“文以載道”,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流傳千古,除了藝術(shù)性之外,更具有思想性,所謂“文質(zhì)兼美”,“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思想感情通常蘊含在語言文字中,要想讓學生體驗,就要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才能生成情感的價值體驗,而不是老師把“假、大、空”的內(nèi)涵抄在黑板上。
《桂花雨》最后一句話“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這是文章的中心,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是文章的難點。由于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與學生離得較遠,學生體會起來就可能比較難。時代背景對于理解文章是重要的,學生的經(jīng)歷也影響著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教師要及時補充時代背景,要喚起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讓學生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情感。
于是在教學中,我先利用離開家鄉(xiāng)的學生的感受,引發(fā)其他學生的共鳴,再讓學生回憶古典詩詞中學過的表達這種情感的古詩,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教師又補充說明了時代背景,并用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將氣氛推向高潮。在課的最后,這種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情,余音裊裊。
(出示: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
師:這句話是什么意思?難道僅僅是因為老家的金桂品種好嗎?
生:不是的,這實際上是對家鄉(xiāng)的懷念。
師:你真了不起,是因為你有類似的經(jīng)歷嗎?
生:是的,我是河南人,爸爸媽媽在南京上班,所以我從一年級就到南京來上小學了。每次暑假回老家,我總感覺玩都玩不夠,其實南京也很好,我也有很多好朋友,可我還是想念老家的朋友們。
師:你看你,眼圈都紅了,還有誰有類似的感受?
(生紛紛舉手,說感受)
師:這種感情作家們描繪過嗎?想一想,我們學過的哪些古詩表現(xiàn)了這些內(nèi)容?
(生紛紛舉手,背誦有關(guān)的詩句)
……
師:老師要補充一首詩,是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讀一讀,同學們的感受會更加強烈。出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教師配樂朗誦。
(生默不作聲,眼睛紛紛濕潤了)
師:我們再來讀一讀母親的話好嗎?
……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