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藤井太洋 著 孫勝廣 譯
我是日本科幻作家俱樂部的會長藤井太洋。首先,請允許我簡單地做一下自我介紹。2012年,我自費出版了第一部小說《基因設計師》。幸運的是,這部作品成了當年日本銷量最好的Kindle電子書,第二年由商業(yè)出版社早川書房改版加量發(fā)售。更幸運的是,這本書還獲得了我接下來要介紹的日本科幻大獎的提名。2014年我出版的《軌道云》獲得了日本科幻大獎,第二年也就是2015年,我成了日本科幻作家俱樂部的會長。這就是我,一個從完成第一部小說開始到現在才5年的新人。
接下來我們進入正題:日本科幻大獎。在剛才的自我介紹中,我并沒有提到自己的獲獎作品獲得的是哪個門類的獎。這是因為,日本科幻大獎不設門類。日本科幻作家俱樂部的會員們從當年發(fā)表的所有作品中選出最優(yōu)秀的,然后把獎頒給這些作品。不只是小說,漫畫、動畫、電影、評論、研究等,只要是科幻,都有可能獲得科幻大獎。
我來介紹一下評獎過程。在從當年9月開始的兩個月期間,經由包括讀者在內的受眾之手,產生日本科幻大獎的作品清單。這相當于(美國)星云獎的推薦名單。日本科幻作家俱樂部的會員對進入名單的100部左右的作品進行投票,選出進入終評名單的5~6部作品。5名評委經過討論,從中選出當年日本科幻大獎的獲獎作品。
評選標準是各年度最優(yōu)秀的作品。日本科幻大獎不是專為小說而設置的文學獎。漫畫、動畫作品、電影以及非虛構的評論,甚至一種現象都可以成為評選的對象。日本科幻大獎設立于1980年,當時很難說科幻已經在日本確立了其價值。當時參與設立該獎項的日本第一代科幻作家如小松左京、星新一、筒井康隆等人疾呼科幻作為表達手段的出色之處——他們不想讓這個獎與他們的戰(zhàn)友、偉大的漫畫作家手冢治蟲擦肩而過。
將歷年來的日本科幻大獎獲獎作品進行統(tǒng)計后,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數據:1980年至今獲獎作品中包括小說43部,漫畫3部,評論8篇,電影和動畫4部,可以說日本科幻大獎還是以小說為主要對象的一個獎項。接下來,為了介紹日本科幻的特征,我們先了解一下獲獎作品的亞類。
2017年在成都中國科幻大會演講的時候我也試著對日本科幻大獎的獲獎作品進行了分類,今天我想在一個更大的框架下重新分類。首先來看賽博朋克作品。
日本作家創(chuàng)作了很多賽博朋克作品,僅獲獎作品中賽博朋克就占了四分之一左右。我們通過典型作品來看一下為什么會這樣。
《言壺》是日本賽博朋克的代表作,這是一部關于計算機寫文章的作品。在日本,有關運用了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的博弈論的作品,很多都是作為賽博朋克而創(chuàng)作的。
今年獲得日本科幻大獎的《游戲王國》,也可以認為是賽博朋克。這部作品分為上下兩部,主人公是在柬埔寨革命中幸存下來的少男和少女。上卷運用了南美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風格,富于幻想而又不失真實感,下卷則描繪了在革命中幸存下來的兩個人通過游戲而相識的故事。這部作品很有意思,要是能被翻譯就好了。
我與大獎失之交臂的小說處女作《基因設計師》也屬于賽博朋克類型。它跟上面介紹的兩部作品比起來更像賽博朋克,但并沒有“潛入電腦空間中”。為什么呢?因為漫畫作品已經將這一世界描繪得淋漓盡致。
如果有人問我日本最出色的賽博朋克作品是什么,我一定會回答是伊藤計劃的《和諧》。與癌癥做斗爭的伊藤從自己飽受藥物折磨的肉體中構想出一個“無痛的世界”,利用與病魔做斗爭時的閑暇時間,在短短兩周內寫出了足以在日本科幻史上留名的佳作。我強烈建議還沒有讀過的人讀一下。
賽博朋克作品多的一個原因是計算機的普及?!堆詨亍防锩婧苊鞔_地寫到,用日語寫小說的作家們需要用比打字機高級得多的文字處理器,所以他們對作品被從自己的手中收走的憂慮并不是杞人憂天。但是,為什么在日本沒有潛入網絡空間那樣的作品呢?
這是因為其他領域對此已有詳盡描寫。這就是大家熟知的《攻殼機動隊》。這部作品沒有獲得日本科幻大獎讓人很是費解。卓越的漫畫家士郎正宗將賽博朋克文學的高密度信息和富有民族特色的世界這兩大特征融入了這部杰出的漫畫作品。當然,之后產生了很多效仿《攻殼機動隊》的漫畫和科幻小說,但是鮮有作品能夠達到士郎正宗的高度。
現在出現了一批年輕作家,他們把《攻殼機動隊》當成理所當然存在的東西,在“我要當小說家”一類的輕小說投稿平臺上,形成了一個以移動到游戲空間為主要內容的異界轉生系列。
下面講一下日本的硬科幻。這個領域與英語世界的作品驚人地相似。例如有關發(fā)明、發(fā)現、探索、科學技術的描寫不可避免地增多,盡管這個類型的作品很少獲得日本科幻大獎。
首先從谷甲州開始介紹吧。他的新作《哥倫比亞零》系列獲得了第36屆日本科幻大獎。這部“航空宇宙軍史”講述了可以稱為近未來的21世紀末開始的宇宙戰(zhàn)爭世紀的故事,超強的現實感撲面而來。我沒有見過哪部作品中的宇宙戰(zhàn)爭描寫比這個系列的作品更符合物理規(guī)律。
然后是我的《軌道云》。在這部科幻小說中,來自日本、伊朗和美國的立場各不相同的工程師聯手阻止朝鮮利用軌道武器發(fā)起恐怖活動。作品描寫的并不是遙遠的未來的事情,坐在宇宙飛船里的也只有兩個人,是一部“腳踏實地”的科幻小說,其中對軌道武器的宇宙物理學的描寫盡可能做到了正確。這部作品也獲得了日本科幻大獎。
接下來是小川一水的《第六大陸》,講的是某大企業(yè)的年輕女繼承人在月球表面建婚慶公司的故事。故事整體風格輕松,但也描寫了在低重力環(huán)境下如何做飯,如何靈活運用風化層防止來自太陽的輻射,以及中國深度利用空間站開發(fā)太空的情況等。對在太空開發(fā)類科幻中經常被忽視的空氣質量也有明確表述,這也是該作品的特征。這部作品好像已經被翻譯成中文了,我強烈建議大家讀一下。
幸運的是,野尻抱介的《太陽篡奪者》也被翻譯成了中文。這部作品描寫的是從水星噴發(fā)出的物質導致日照量減少,人類因此瀕臨滅絕的危機。這是第一次接觸類科幻,也是太空開發(fā)類科幻,是一部大家在談到硬科幻時會浮現在腦海中的作品。與其他國家作品中往往以軍人或立場與軍人類似的出場人物作為主人公不同,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個擁有自由意志且言行不墨守成規(guī)的學生。
在這里稍微跑一下題。大家應該都知道《星際迷航》吧?《星際迷航》不是硬科幻,但是毫無疑問,它催生了硬科幻的大量粉絲。《星際迷航》中隨處可見英語世界硬科幻的基本元素,如軍人的太空探測、各種外星人、與多元文化的接觸、行星的樣態(tài)等。那么,日本的《星際迷航》是什么呢?
是《高達》。這部描寫少年長大成人的故事和人類之間的太空大戰(zhàn)的科幻動畫系列持續(xù)了30年,衍生出諸多派生作品。很多科幻作家是看著《高達》長大的。推動《高達》劇情發(fā)展的不是與外星人的交流,不是第一次接觸,也不是時間悖論,而是現在地球上正在面臨的問題,因而不屬于硬科幻。
本來是想介紹所有的亞類的,但是時間不允許,所以我挑最重要的來說。這里我想把“宇宙浪漫”作為日本科幻的一個類型來介紹,其代表作是漫畫作品。
來看夢枕貘的宇宙浪漫《吞食上弦月的獅子》。這部作品描寫了螺旋收藏家在幻視中看到螺旋階梯升向新宿的天空,而神似宮澤賢治的詩人則看到了只有自己能看到的巨大的鸚鵡螺的幻象,兩人一起去解開宇宙之謎。在這部力作中,出場人物在如夢如幻的故事空間中往來穿梭,他們的討論最終指向以佛教為基礎的宇宙論。這部作品獲得了第10屆日本科幻大獎。類似作品在日本科幻中有很多。
第15屆日本科幻大獎頒給了短篇集《導演戰(zhàn)爭的眾神》,該作品集以作者想象的各種各樣的宇宙為舞臺,描繪了神話與戰(zhàn)爭的故事。
我認為為這些作品奠定基礎的是手冢治蟲的《火之鳥》。這部收錄有12篇作品的選集圍繞長生不老的宇宙生命體火之鳥展開,對從古代到超未來的世界均有涉及,是最大規(guī)模的宇宙浪漫作品。手冢治蟲是1954年開始創(chuàng)作這一作品的。這是被稱為日本第一代科幻人的小松左京、星新一等人出道之前的事情。而早早登上文壇的安部公房寫《R62號的發(fā)明》是在1956年,由此可見手冢治蟲有著卓越的先見之明。手冢后來也加入了日本科幻作家俱樂部。如上所述,《火之鳥》是日本科幻的原點,是同好的作品。
上面我介紹了在動畫和漫畫占據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日本的科幻作家都創(chuàng)作了哪些作品。我想大家已經意識到了,雖然也有直來直去的作品,但整體傾向是別出心裁的作品在增多。一直在支持這些作品的,是熱心閱讀、認真咀嚼這些或顯晦奧的作品,并相互交換意見的日本科幻文學的忠實讀者群。能為這些讀者們寫作的作家沒有理由不創(chuàng)新。日本科幻中出現了許多可以稱為文學革命的作品。接下來我來介紹一些這樣的作家。
首先是一部以異形后人類為題材的作品《滿勤之徒》。作品以超未來為舞臺,描寫了以前曾經是人的生命體如何為分配給自己的工作而苦惱,如何建立與朋友的關系、經歷初戀、走上旅途等。日語中有很多來自中文的漢字可以使用,因而有極強的造詞能力。作者酉島傳法在作品的第1頁就造了20個詞,表達了一種獨特的視角。這部作品帶給人一種壓倒性的讀書體驗,獲得了第34屆日本科幻大獎。酉島傳法現在正作為主流文學的標志性人物活躍在更廣闊的領域。
圓城塔有關智慧生命體的作品集《自指引擎》分為21個片段,作者后來獲得了芥川獎。他用勝過主流文學的絕對易讀的文體描繪出了一個現代數理邏輯學般的世界。這部作品集還被翻譯成了英語,獲得了授予平裝本科幻小說的科幻獎項——菲利普·K·迪克獎。我強烈推薦大家讀一下這部作品。
接下來這部作品《機械芭蕾》的作者津原泰水先生這次也來到了長春。這是一部把超現實主義、賽博朋克和硬科幻融合在一起的杰作。我不理解這部作品為什么沒能拿到科幻大獎。
最后介紹的三部作品,都是漫畫、動畫完全無法涉足的作品,這就是日本的科幻作家正在進行的挑戰(zhàn)。感謝各位聆聽我的長篇大論,如果因此能使各位對日本的科幻產生哪怕一點點興趣,我將頗感榮幸。
以上為藤井太洋在2018年“互聯網+”時代中日科幻高峰論壇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