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軍?姜春玲
課程學習是知與行統(tǒng)一的過程,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學生認知向行為的轉化,以德性為本,以法治為要,能夠有效地將法律的約束力量、底線意識與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建構有道德、有智慧的美好生活。
黨的十八大提出,用道德滋養(yǎng)法律,用法律支撐道德。將“德性”和“法治”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兩個核心元素,其目的是以《道德與法治》教材為藍本,使學生在課堂上受到綜合性、一體化的熏陶和教育。“德性”與“法治”兩個元素只有雙向滲透、相輔相成,才能共同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既有高雅的道德情操又敬畏法律、具有現(xiàn)代法治精神的公民。
一、研讀教材,尋找“德·法”元素
翻閱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道德與法治》,如果單從挖掘德性元素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教學內容分為兩類:一是教學內容本身就具有德性價值。如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1課“我的好伙伴”,很顯然,“友誼”就是這節(jié)課貫穿始終的德性元素。二是教學內容本身德性元素不明顯。如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1課“小雨和他的‘小伙伴”,這里的“小伙伴”加了引號,特指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物品。乍一看,德性元素也不明顯,人和“物”的德性連接點在哪里?
如何從第二類教學內容中找到德性和法治元素?以“小雨和他的‘小伙伴”為例,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提煉。
1.在不斷追問中找到德性元素
一問:教材為什么要編排這部分內容?答案是:一年級學生平日離不開學習生活用品以及各種玩具,但物品使用過后,進行有序歸類、整理的習慣還在養(yǎng)成中。讓學生學會物歸原位和定時整理,有助于學生美好德行的形成。
二問:教材為什么要采用擬人化手法將物品稱為“小伙伴”?答案是:從編者的角度講,希望學生和物品之間的關系要變得像伙伴一樣。平日伙伴間是如何相處的?互相尊重,互相愛護,互相珍惜。這樣,本節(jié)課隱藏的德性元素也顯現(xiàn)出來了:要像對待自己的好朋友一樣尊重、愛護、珍惜身邊的物品。
2.在查找《課程標準》和《教師教學用書》中尋找德性元素
同步的《教師教學用書》對每個教學課題的編寫意圖、設計特點、對應課標等都進行了詳細地解讀,對一線教師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如,一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對“小雨和他的‘小伙伴”是這樣敘述的:
本課依據(jù)《課程標準》“健康、安全地生活”中的第4條“愛護家庭和公共環(huán)境衛(wèi)生”;“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中的第2條“愛父母長輩,體貼家人,主動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而編寫,旨在通過四個板塊的教學活動以及繪本材料的補充拓展,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養(yǎng)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這是達成單元目標的重要內容。
“小雨和他的‘小伙伴”是第11課“讓我自己來整理”第1課時內容,體會“分類擺放”和“物歸原位”給生活帶來的改變是本節(jié)課的明線,而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是暗線。
3.從教學內容中尋找法治教育節(jié)點
第一,學會整理是“小雨和他的‘小伙伴”教學目標之一。《中小學生守則》第6條中明確指出:“積極參加勞動……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边@可以作為一個法治教育的切入點。
第二,《弟子規(guī)》上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眳⒄罩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相關內容對學生進行置物有序、物歸原處教育,也是一年級法治教育的范疇。
第三,課堂上設計相關的整理和展示活動,引導學生按照提前擬定的活動規(guī)則進行,也是有意識進行規(guī)則教育的重要內容。
二、分析學情,選取關鍵事件
統(tǒng)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均來自學生現(xiàn)實生活,但由于區(qū)域不同、學情不同,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根據(jù)“德性”和“法治”教育內容對教材進行文本再創(chuàng),選取那些有代表性、鮮活的事例進行教學。下面以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上學啦,真高興”為例來說明。
1.見物背后的人與人心,回歸德性生長的基點
一年級是兒童從幼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并逐步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兒童品德和行為習慣、生活態(tài)度、認知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吧蠈W啦,真高興”是學生升入小學后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第1課時,他們只有完成從幼兒到小學心理上的銜接,完成對“我是小學生”角色的認同,才能開開心心地上學,才能主動參與到結交新朋友、認識新教師的學校生活中。
以積極的心態(tài)開開心心地去上學是本節(jié)課的德性教育目標。教材以繪本故事的形式再現(xiàn)了學生第一天上學的場景,真實、細膩地反映了新生入學對新生活不同的情緒和表現(xiàn)。雖然開學第一天不愿上學的是少數(shù)同學,但也確實存在這種極端抵觸的現(xiàn)象,所以需要我們教師蹲下身來去尋找他們抵觸情緒背后真實的原因。
是不明白上學的意義?對未來生活充滿焦慮?還是因為對陌生環(huán)境有所恐懼?或者擔心不認識小朋友?害怕放學路上被壞人接走?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中的多數(shù)對學校生活是向往的,但由于換了新環(huán)境、需要認識新朋友,所以對上學產(chǎn)生了恐懼心理。這時我們可以引入父與子的一段對話,再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疏導和引領。
兒子:爸爸,為什么要上學呢?
爸爸:兒子,一棵小樹長1年的話,只能用來當柴燒;如果長10年可以用來蓋房子;20年的樹用處就大了,可以做粱、做柱子、做家具。一個孩子如果不上學,他7歲就可以放羊,長大了能放一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干不了別的。
兒子:那是丟人的事情嗎?
爸爸:如果不偷不搶,干活賺錢,養(yǎng)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那就一點也不丟人。但是,就像一年的小樹的用處不如大樹多一樣,不讀書或讀書少也有用,但對社會的貢獻少;讀書多,對社會的貢獻大。
兒子:哦,我明白了,我要好好上學。
將上學比作小樹成長,將讀書學習的多少與對社會貢獻的大小結合起來,不僅通俗易懂,還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成長與對國家創(chuàng)造的價值聯(lián)系了起來,讓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克服剛開學面臨的困難,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迎接小學生活。
2.多個視角選擇教學實例,有意識滲透法治意識
從表面看,“上學啦,真高興”這節(jié)課與法治教育毫不相干。其實對一年級剛入學的小朋友來說,法治教育就是遵守紀律、規(guī)則和約定,教學中我們不能隨意拔高要求。
聚焦一年級學生遇到的困惑和難題,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圍繞“積極心態(tài)”這一德性元素,可以找到很多滲透法治意識的內容。
這些從學生中搜集的難題,通過引領、榜樣、告知等方式將德性教育和法治雙向滲透,能夠幫助學生實現(xiàn)道德認知和法治意識的自我建構。
三、聚焦課堂,凸顯實踐智慧
孫彩平教授把小學品德的核心素養(yǎng)定位為“實踐智慧”,強調以學生生活為基礎的實踐活動的價值。課堂是教育的主戰(zhàn)場,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將“德性”和“法治”元素融入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生活智慧。
1.在體驗活動中提升道德和法治素養(yǎng)
“小雨和他的‘小伙伴”一課,學生對物品有定處、用完還原處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掌握了整理的基本方法,我們可以在最后環(huán)節(jié)設計“陽光家政邀請小整理師幫忙整理家務”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增長生活智慧。
師:得知我們都有一雙巧手,陽光家政給我們發(fā)來了邀請,讓我們幫他們整理四個區(qū)域。
(出示整理規(guī)則:1.愛惜物品,輕拿輕放;2.分類擺放,科學有序;3.八分鐘時間,在等待驗收過程中小組要想清楚一會如何向家政工作人員介紹自己組的整理方法。)
學生抽簽決定整理區(qū)域(公正公平意識),小組先討論如何整理(程序意識),小組向家政驗收人員匯報整理方法(團結協(xié)作能力、規(guī)則意識)。教師扮演家政工作人員的角色,通過自己的點評將“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廚房區(qū))、“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衣服區(qū))、“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玩具區(q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圖書區(qū))等德性教育內容與法治教育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作為道德教育的起點,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引領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突破了從活動體驗到德性養(yǎng)成的“最后一公里”。
2.在師生對話中增長道德和法治智慧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編排以兒童的生活為主線,呈現(xiàn)的是身邊平凡人的生活和事例,所以學生對教學內容本身就有一種親切感。對他們來說,課堂是一個“對話”的場域。他們在與文本、同伴和教師的“對話”中,回望、整理、反思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最終與昨天的自己“對話”,獲得有價值的道德認知,進而自主選擇道德行為并承擔相應的責任。這也是道德與法治課堂所倡導的道德與法治雙向滲透、相輔相成的理念。
以“開學啦,真高興”為例,本主題中的“真高興”與課題中的“開開心心”遙相呼應,就是要通過本主題的教學,讓剛離開幼兒園的兒童完成對“我是小學生”角色的轉換,讓他們喜歡同學和教師,對新環(huán)境產(chǎn)生認同感和喜悅感,獲得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師生、生生的對話就是在這樣一個真實的場景中發(fā)生的。
對話1 成長是有順序的
(播放四張本班學生幼兒園活動時的照片,引導學生比較本人與照片的變化。)
師:兩天前,我們從幼兒園升入了小學。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還要去讀高中、大學等,這是我們每個人成長過程的必經(jīng)之路。
雖是寥寥數(shù)語,但是教師有意識地通過要升入不同學段的話語,拉長了課堂教學的時空。
對話2 說話是要算數(shù)的
(課堂上引導學生回憶開學那天的生活。)
生:在教室門口,教師問我媽媽家住在哪個位置,然后告訴媽媽中午在哪個地方接我。媽媽還對我說:“你看,你剛才還怕我中午接不到你,教師是不是告訴我在哪里接你了?”我趕緊點頭。
師:你害怕什么?
生:我在家里的時候想,中午放學那么多同學,媽媽怎么能一下子找到我?萬一找不到我,被壞人領走了怎么辦?
師:哦,那第一天中午是不是很順利地找到媽媽了?
生:我一眼就看到媽媽了,媽媽沒騙我,就在路口那個電線桿旁等著我。
師:提前做好約定,并按照約定去做,這是個好辦法。其他同學可以學習參照一下。
引領學生在回頭望的過程中,在師生、生生甚至和自己的對話中體驗探究和分享的樂趣,培養(yǎng)適應生活的能力,提升道德認知。
對話3 鈴聲是要遵守的
(這段師生、生生間的對話,滲透了初步的規(guī)則意識,為學生養(yǎng)成良好有序的學習習慣奠定了基礎。)
師:今天是我們升入小學的第三天,你都聽到了哪些鈴聲?
生:上課、下課、眼保健操、跑步等。
師:鈴聲就是命令,是我們必須共同遵守的約定。
對話4 未來是要規(guī)劃的
(播放校長寄語的視頻。)
問:校長都對我們提出了哪些希望?(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從讀書、實踐、創(chuàng)新、責任等方面進行細致的引導)
校長寄語為學生展現(xiàn)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引領他們在對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實現(xiàn)道德認知的自我建構。
對話5 成長是有約定的
(播放三個大哥哥、大姐姐的視頻。)
師:這幾位同學和我們有一個什么約定?(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從孝順父母、感恩教師、友愛同學等方面點評)
通過約定的形式使德性與法治教育雙向滲透,培養(yǎng)了學生對學校生活的親近感和歸屬感。
課程學習是知與行統(tǒng)一的過程,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學生認知向行為的轉化,以德性為本,以法治為要,能夠有效地將法律的約束力量、底線意識與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建構有道德、有智慧的美好生活。
【趙建軍,山東省萊州市教學研究室;姜春玲,山東省萊州市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孫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