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陽 吾太華 左德獻 鄧少勇 蘇世星 許錫鎮(zhèn) 馬贊 羅似亮 梅良奎
腦膠質瘤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的一種常見多發(fā)腦疾病, 是使人致殘和死亡的疾病, 在我國其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大幅度上升趨勢, 具有高復發(fā)、致殘致死率高的特點, 對患者健康安全及生活質量造成威脅[1,2]。臨床多認為, 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受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 而腦膠質瘤的復發(fā)、轉移是多階段、多因素、多基因綜合作用和長時間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結果, 研究報道IGF-Ⅰ與腦膠質瘤的發(fā)生存在相關性[3]。因此, 本文以腦膠質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通過對腦膠質瘤患者術前術后血清IGF-Ⅰ水平的變化情況, 分析IGF-Ⅰ在腦膠質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中的指導性, 為臨床治療提供一定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腦膠質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病理分級標準分為高級別組(46例)和低級別組(44例)。入選患者均經(jīng)病理檢查符合診斷標準確定為腦膠質瘤。其中男57例, 女33例;年齡58.5~81.0歲, 平均年齡(73.0±6.1)歲。低級別組Ⅰ級17例, Ⅱ級 27例, 男25例, 女19例, 平均年齡(70.38±7.01)歲;高級別組Ⅲ級 21例, Ⅳ級 25例, 男32例,女14 例 , 平均年齡(74.8±6.5)歲。所有患者均符合該病診斷標準并經(jīng)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院后第2天以及術后均采取空腹狀態(tài)時患者的肘靜脈進行3 ml取樣量, 取樣后立即將樣品送入無菌試管內送檢, 樣本放入離心機在3100 r/min 下離心5 min, 分離完畢。通過免疫組化進行檢測IGF-Ⅰ生化指標,嚴格按試劑盒(寧波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說明進行所有操作。
1.3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均通過檢測腦膠質瘤標志物血清中IGF-Ⅰ相關指標水平, 比較術前術后腦膠質瘤患者血清中IGF-Ⅰ指標變化以及不同病理分級的腦膠質瘤患者術前血清中IGF-Ⅰ的指標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前IGF-I水平比較 術前, 高級別組IGF-Ⅰ水平(627.2±122.8)ng /ml明顯高于低級別組的(339.1±86.5)ng /m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IGF-I水平比較(, ng /ml)
表1 兩組患者術前IGF-I水平比較(, ng /ml)
注:與低級別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IGF-Ⅰ低級別組 44 339.1±86.5高級別組 46 627.2±122.8a t 12.81 p<0.05
2.2 90例患者手術前后IGF-I水平比較 90例患者術前的IGF-Ⅰ水平為(516.9±94.5)ng/ml, 術后IGF-Ⅰ水平為(213.5±55.6)ng/ml, 術后患者的IGF-Ⅰ水平低于術前,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 2。
表2 90例患者手術前后IGF-Ⅰ水平比較(, ng/ml)
表2 90例患者手術前后IGF-Ⅰ水平比較(, ng/ml)
注:與術前比較, ap<0.05
時間 IGF-Ⅰ術前 516.9±94.5術后 213.5±55.6a t 26.25 p<0.05
腦部膠質瘤作為最常見的顱內部原發(fā)性腫瘤, 雖其病發(fā)機制不太清楚, 但確定的是形成腦部膠質瘤是一個多因子參與, 漸漸積累的過程。有報道稱IGF-Ⅰ為胰島素生長因子,其在體內表達易受到生長激素或IGF的調節(jié)[4]。IGF-Ⅰ是促進腫瘤生長的重要因子, 在組織器官中較普遍存在, 其主要存在血液中, 具有類似生長激素、胰島素刺激組織生長發(fā)育、細胞有絲分裂等效果且常被作為細胞有絲分裂原、促進細胞增殖、分化。在血液中的IGF-Ⅰ主要由肝臟合成或分泌,在腦部局部組織(骨髓、腦及多種腫瘤細胞)均可產(chǎn)生、分泌 IGF-Ⅰ, 但也可在腦內合成, 并易從血漿中經(jīng)血腦屏障攝?。?,6]。因此, 對其血清標記物水平變化研究, 可對膠質瘤的早期診斷及預后評估具有重要性。
在腦部膠質瘤的早期階段無明顯的典型癥, 臨床診斷時常常出現(xiàn)誤診及漏診, 其發(fā)生率較高, 直至發(fā)展到中晚期才可進行確診, 從而錯過了最佳的有效治療時機, 對預后產(chǎn)生不良影響[7-9]。隨臨床領域醫(yī)學診斷技術的不斷大力發(fā)展,多數(shù)腦部膠質瘤病均可得到有效的治療及控制, 可明顯提升患者的生存時間及生存質量[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 高級別組 IGF-Ⅰ水平明顯高于低級別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GF-Ⅰ水平值在不同病情程度組間存在明顯變化, 且IGF-Ⅰ變化水平與腦膠質瘤病情嚴重程度呈現(xiàn)正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 90例患者術后患者的IGF-Ⅰ水平低于術前,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IGF-Ⅰ水平異常變化可減少腦部膠質瘤的發(fā)病率, 為臨床提供依據(jù)。
綜上所述, 血清 IGF-Ⅰ水平可反映腦膠質瘤的病情變化, 可作為判斷腦膠質瘤病情預后的指標, 因此, 及早發(fā)現(xiàn)并采取干預措施可在減少腦膠質疾病中起到促進作用, 為臨床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