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勇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國際地位、國際影響力的顯著提高,尤其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推動下,新一輪的“漢語熱”使我國漢語言和中國文化邁入了全新的發(fā)展時期。國內各高校加快了國際化建設的步伐,海外孔子學院及孔子課堂、魯班工坊的建立及迅猛發(fā)展,逐步深化了“請進來”和“走出去”的留學生國際教學與教育。在留學生的培養(yǎng)與教育上,各高校依托其教學科研平臺及國際合作資源,在專業(yè)建設、課程設置、教材教法等方面進行積極地開拓創(chuàng)新,留學生也從過去單一的短長期訪學項目、游學項目、漢語言進修項目轉向聯合培養(yǎng)項目及專業(yè)學習,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華攻讀學歷課程,并且學歷生和研究生實現了雙增長。各高校針對留學生的規(guī)模化、國際化教育真正過渡到了“人才培養(yǎng)”的階段,把留學生培養(yǎng)成跨文化的國際化人才,塑造成具有中國認同、國際眼光、世界人文關懷,會說漢語、會準確講述中國的人才是各高校的留學生培養(yǎng)目標。
近幾年來,天津外國留學生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取得了顯著成績,辦學高校不僅僅局限于本科,各高職??圃盒R查_始了留學生培養(yǎng)工作,學習專業(yè)也由文、理、工科擴展到了經濟、管理、醫(yī)學等眾多學科,各類在津外國留學生的人數及規(guī)模均位居全國前列。因此,留學生這一群體的跨文化適應性也將同天津的科技、經濟、創(chuàng)新、文化、對外交往等一起,提升著天津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并一同塑造天津的國際形象。專家學者重視研究天津留學生的教育教學及培養(yǎng)工作,有關文化傳播的教學及實踐也是研究的重要課題,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近幾年國內針對在津外國留學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增長規(guī)模、教學質量等,強調了天津在漢語國際推廣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及優(yōu)勢地位,但對于利用“天津語境”和天津文化資源進行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國文化傳播的研究還比較少。二是對于天津形象和天津文化的研究比較多,但多為戰(zhàn)略性研究,漢語國際推廣的研究比較少。對于在津外國留學生的文化課程設置及實踐的探討比較少,也沒有以文化浸潤的方式將天津文化傳播給留學生方面的教學研究?;诖?,為突破針對留學生文化教學時概覽式的瓶頸,天津各高校應幫助留學生克服跨文化障礙,抓住天津文化的特色及地緣優(yōu)勢,把天津文化融入到留學生的文化課堂當中去。
1.浸潤的詞義?!敖櫋币辉~在《辭?!分杏袃煞N含義:一是逐漸滲透,引申為久積而發(fā)生作用;二是沾濡滋潤,亦謂恩澤普施。簡而言之,就是逐漸滲透及附著。
2.浸潤式的涵義。依據我國辭書中對“浸潤”一詞的解釋,浸潤式有以下三種解釋:第一,“浸潤”還有“物受水滲透”之意。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強調,學生第二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即形成是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自然習得的。因此,語言環(huán)境的“滲透”功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第二,“浸潤”有“逐漸浸染”之意。語言的學習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所以,“漸進”是浸潤式的基本內涵。第三,“浸潤”作為一個物理學名詞時,指的是液體在與固體接觸時,沿固體表面擴展而相互附著的現象,又稱為液體浸潤固體,也可稱為潤濕。浸潤和不浸潤決定于液體和固體的性質。從這一角度看,“浸潤”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發(fā)生的,“條件”是浸潤式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性要素。
3.浸潤式教學模式。浸潤式教學模式是在繼承了自然主義、構建主義、人本主義等教育觀的基礎上,形成的以學生活動為依托,以情感為主線,以浸潤的情景創(chuàng)設為載體,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教學模式。從上面的浸潤式涵義可以看出,“滲 透”、“漸 進 ”、“條件”是浸潤式教學模式的關鍵詞。如果教學不能實現“滲透”的目標和效果,就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及文化素養(yǎng);如果滲透不是“漸進”的,就不利于學生的積極主動接受;即便是漸進的滲透,也是要以“條件”為前提的,如果不具備應有的條件,教學是無法順利進行的,也就無法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4.文化浸潤式傳播。文化浸潤式傳播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為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及互動性強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文化環(huán)境當中得以“沉浸”,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與意識的一種教學模式。這里的文化“浸潤”可以理解為“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浸”是“潤”的前提條件,“潤”是“浸”的最終結果,“浸”和“潤”的主體分別是教師和學生,兩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
1.將天津文化作為完整的文化形象及概念傳播給留學生。天津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獨特的歷史地理因素、社會背景和歷史淵源形成了其文化特色,因此,外國留學生也將天津作為來華留學的向往城市。在漢語國際教育的背景下,天津文化的角色已經從文化建構的平臺轉換到了文化品牌輸出的階段,將其歷史和現代、內涵和外延的各種形態(tài)作為完整的文化形象及概念展現在文化教學的舞臺上。將天津文化作為完整的文化形象及概念傳播給留學生,將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聯系的天津文化融入到來津留學生的學習中,在針對留學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天津文化的有效傳播。而整個教學輸入過程采用浸潤式的傳播方式,從而使留學生認同天津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價值。這不僅將天津作為一個完整的文化對象傳播給了留學生,強化了文化教學,也豐富了留學生漢語教學工作中的跨文化訓練的具體形式及內容。
2.確立天津為中國文化傳播窗口的文化教學目標。天津作為我國的直轄市、環(huán)渤海地區(qū)的經濟中心,早在金元時期就已是運河的樞紐、海運的起點、京都的門戶。在漢語國際推廣中不僅承擔著獨特的歷史使命,而且更是作為文化交流平臺向外進行文化輸出、文化傳播的重要品牌。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教師要立足于日常與人文天津的文化生活,細分出天津文化作為文化教學的各種形態(tài),將課堂中的知識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訓練有目的性、針對性地結合起來,使天津文化更為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在教學中,要明確天津作為中國文化傳播窗口的文化教學目標,進而明確和指導留學生的中國文化學習及實踐。
“浸潤式傳播”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說教式”,要突破單純的文化常識知識的介紹、傳統(tǒng)媒介的文化旅游,而是要依托于各種文化實踐活動,開展深入式的文化體驗,使留學生對文化從認識到認知再到情感上的認同。針對留學生的天津文化浸潤式傳播教學模式的實現路徑就是探討以最切合實際的文化傳播平臺或手段,如何在留學生群體中進行天津文化浸潤式的有效傳播。
1.以天津社區(qū)為平臺,進行深入式體驗。社區(qū)文化(Community Culture)是一個城市某一特定區(qū)域內各種文化的融合,是社區(qū)的地域特點、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長期共同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反應,實質上是地方文化的具體表現。社區(qū)與文化密不可分,是不可分割的。因為社區(qū)文化本質上就是一種家園文化,它既繼承了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也傳承著社區(qū)居民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精神和集體智慧,大到民歌民謠、傳統(tǒng)戲曲、風俗習慣,小到窗花剪紙、手工藝品等,都是社區(qū)居民對民族文化的歷史貢獻。
天津社區(qū)受獨特的地理歷史因素影響,社區(qū)文化建設也有著自身的特色。因此,將社區(qū)打造成留學生的第二文化課堂,居民成為最直接、最真實的文化載體。比如楊柳青畫,將其既作為文化傳播的內容,也設定為文化傳播的目標,通過深入體驗的方式使留學生接受并認同天津的文化品牌及形象。以天津社區(qū)為平臺的浸潤式文化傳播教學模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首先,讓留學生走進挑選好的社區(qū),觀察社區(qū)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開展的社區(qū)志愿者服務活動、宣傳欄里的圖文介紹等,同時,留學生也可以跟社區(qū)工作人員、居民進行直接的交流,這樣留學生能夠感受到社區(qū)工作者的勤懇熱情、貼心細心的工作風格和態(tài)度,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而這就是我們民族所追求的最有生活底蘊的價值觀。通過這樣的觀摩與交流,留學生會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工作作風、生活習慣等方面有著最為直接和深刻的體會與感受,回到學校后可以更加生動、有說服力地與其他留學生交流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對外漢語教師也可以利用問卷、訪談的方式去調查了解留學生的第一印象以及在社區(qū)體驗當中所遇到的語言障礙、心理障礙、文化障礙,進而為下一次的“浸潤式”社區(qū)體驗排除困難,更好地向留學生傳播文化。
接著,當社區(qū)進行某一特定文化活動時,安排與組織留學生走進社區(qū),欣賞并觀看文化活動,感興趣且有才藝的留學生可以自愿準備節(jié)目,參與到活動當中。比如,留學生對相聲感興趣,他可以提前挑選社區(qū)居民作為搭檔來共同表演。留學生在準備和表演的過程中,會對這種民間說唱曲藝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對引人發(fā)笑的藝術特點和“說、學、逗、唱”為主的藝術手段有了更加真實的體會。此外,留學生們在觀看社區(qū)居民表演的民族舞蹈、合唱、樂器演奏等時,他們會充分感受到中國人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以及積極熱情的生活態(tài)度,更是能體會到天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所擁有的豐厚文化底蘊。
然后,在節(jié)日時,組織留學生走進社區(qū)志愿者家庭,與居民一起包包子。志愿者家庭成員可以先向留學生介紹為什么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如此有名,它的由來及做法。讓留學生在包包子的過程中體會到中國的飲食文文化,品嘗到真正的獨具地方特色的中國菜。而在這一期間,留學生可以跟社區(qū)志愿者家庭成員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家庭成員、職業(yè)崗位、飲食特點、作息時間等等,這樣,留學生會對中國家庭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同時也能體會到團結互助的社區(qū)凝聚力及鄰里和諧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價值觀。
最后,組織留學生為社區(qū)居民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比如,讓來自泰國、緬甸等國家的留學生向社區(qū)居民介紹國家文化、旅游時應注意的事項等,讓來自美國、英國的留學生向社區(qū)有英語學習需求及需要的居民講解英語知識。這樣的文化實踐不僅會使留學生進一步與社區(qū)居民接觸,了解中國人背后的文化特征,也能使留學生感受到自己是社區(qū)的成員,進一步減少自身的文化游離感。
2.“語言+情境+情感”的文化浸潤。建構主義理論提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而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學習者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而獲取。在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下,教學活動既要進行有效的教學目標分析,也要分析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情境創(chuàng)設的問題,并且將情境創(chuàng)設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情境”文化浸潤是向留學生傳播文化的有效途徑。
漢語言文字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文化的記錄者和表述者。它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性格。來華留學生正值風華正茂,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跨文化交際與適應能力。留學生在中國也不僅僅是漢語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對外漢語教師也肩負著幫助留學生建立正確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使命,因而,在面向留學生的中國文化傳播過程中,也應當以“情感”浸潤為紐帶,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使留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的特點,真正理解具有深厚底蘊的中國文化。
因此,筆者認為,針對留學生的文化傳播,可以采用“語言+情境+情感”的文化浸潤式傳播模式,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真實的文化情境,讓留學生浸泡在文化環(huán)境中,體驗中國文化,體會文化和語言所隱含的社會規(guī)約、價值取向、信仰、傳統(tǒng)習俗、行為規(guī)范等,由此豐富留學生的中國文化知識,啟發(fā)留學生理解文化差異,培養(yǎng)留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避免交際失誤。比如,發(fā)源于明朝初年的楊柳青年畫是我國北方民間藝術史上的瑰寶,天津作為全國的漕運碼頭,南來北往的染料、紙張和巧手藝人交匯于此,促使了楊柳青年畫的誕生。它作為津門文化的傳播符號,天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天津文化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傳播著天津文化的根基與底蘊,承載著天津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它不僅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含著人們對幸福的追求、豐收的期盼、愛情的祝愿、災難的抗爭等。色彩、圖形和結構是不分國界的,世界上各個國家的人都可以讀懂它,所以,以楊柳青年畫為媒介是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的。因此,教師可以首先在課堂上向留學生介紹楊柳青年畫的歷史、色彩、構圖、造型、符號意蘊、人文精神等,以“語言”浸潤和“情感”浸潤的傳播方式使促留學生對楊柳青年畫產生濃厚的興趣,加深留學生對楊柳青年畫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的認識和理解;接著,帶領留學生走進天津楊柳青畫社,使留學生直接感受楊柳青年畫的構圖巧妙、色彩魅力以及文化涵義,以“情境”浸潤的方式向留學生傳播天津這一特色民俗文化。最后,留學生回到教室,對楊柳青年畫進行簡單的色彩填涂,在體驗中進行語言和情感的交流。
3.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文化實訓”。在信息化全球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現代信息技術有利于文化的傳播?!皾h語橋”在華留學生漢語大賽、快樂漢語、世界青年說等跨文化傳播節(jié)目,都成為世界人文交流領域的知名活動,順應了全球漢語熱,成為各國學生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的重要平臺,更好地推廣了漢語,為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年輕人架起了共同交流、相互了解的橋梁。這些節(jié)目在傳播的過程中極大地擴大了中國文化在海內外的知名度。
天津文化源遠流長,不僅吸納了南北方優(yōu)秀文化的精華,更是涵蓋了西方先進文化的精髓。為了讓留學生參與和體驗天津文化,對天津文化有更全面的認識,教師在帶領留學生實地參觀游覽天津之眼摩天輪、天津古文化街、瓷房子、自然博物館等文化古跡和人文景觀的同時,不妨借鑒上述成功的電視節(jié)目形式,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文化實訓”,即加大天津文化傳播的網絡建設,使留學生通過互聯網就能進一步體驗純正的天津文化;利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形式傳播中天津文化,使留學生線上線下都“沉浸”在天津文化當中,加大留學生對天津文化的感知。
針對留學生的天津文化浸潤式傳播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了天津豐富的、多元化的文化資源,使留學生有更多機會體驗和審視天津和天津文化。本文所提出的浸潤式傳播教學模式是對留學生文化教學實踐工作的豐富與創(chuàng)新,如何尋求留學生感興趣的天津文化點,將其進行有效的浸潤式傳播教學,這是針對留學生進行中國文化教學時值得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