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游文小學 錢 青
把詩引進課堂,讓兒童誦讀大量的兒歌、童謠以及優(yōu)秀詩文,不僅可以讓兒童在讀詩、賞詩的過程中豐富語言積累、提升文化品位,得到美的熏陶,更可以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讓兒童的詩情和詩性得到萌芽和更好的發(fā)展。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是人類情緒最美好、最真摯的宣泄,是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兒童詩一般篇幅較短小,語言簡潔流暢,文字優(yōu)美,構思新穎獨特,貼近兒童的生活,想象力豐富,又充滿童趣,是最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種類,也是培養(yǎng)兒童語言表達能力的最好的啟蒙教材。
蘇教版語文一二年級教材中選入了不少兒童詩,篇幅比老教材有所增加。這些詩歌充滿了豐富的想象與童趣,不僅語言優(yōu)美,還蘊含著美妙的意境。比如一年級上冊的《河里的月亮》,這首寫景小詩描寫了清清靜靜的小河里映著一輪明月,當小魚游過時,明月的倒影在水中發(fā)生變化的過程。全詩形象鮮明,語言凝練,富有表現(xiàn)力:先描寫了天上的月亮與河里的倒影滾圓、晶亮,交相輝映;再寫月亮的倒影被游過的小魚弄散,一會兒又復原了。動靜結合,富有童趣。教學第一句時,我問孩子們:“這河里的月亮是什么樣子的?”讓孩子體會“滾圓”和“晶亮”的意思,同時結合課后練習以及孩子們生活中所見,拓展學習“圓滾滾”和“亮晶晶”這兩個詞語。我讓孩子們關注兩個“滾圓”和兩個“晶亮”,希望借此讓孩子感悟到小詩的節(jié)奏美、意蘊美。朗讀時,結合兒童詩的特點,通過引導,讓孩子們讀出意思,讀出畫面,讀出情感,層層深入。教學第二句時,我問孩子們:月亮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讓孩子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體會到月亮碎成幾塊、晃晃悠悠的動感之美。第一句、第二句都教好了以后,通過讓孩子看圖對比朗讀,教給孩子們讀詩的方法,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感受這河里的月亮動靜變化的有趣。教學最后兩句時,讓孩子們想象自己就在這河邊,來安慰安慰小魚,再次感受月亮倒影的變化之美。類似的詩還有一年級上冊的《晨光》和《葉子的眼睛》。
當然,除了小詩,有些課文的文字同樣是優(yōu)美而又富有韻律的美感,讀起來就像是一首詩,比如一年級上冊《水滴的旅行》第二自然段中寫道:“我去過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冷風把我變成一朵美麗的雪花。我去過寬廣的大海,好多海豚在我周圍嬉戲。我還去過青青的草原,落在駿馬的背上,跟它一起奔跑?!痹诮虒W時,我將這段話以詩的形式呈現(xiàn),將雨滴的旅程賦以詩意的浪漫。又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燈籠果》時,我將第一、第二自然段以小詩的形式呈現(xiàn):
金黃色的
燈籠果,
穿著一件
夏姑姑給的紗衣,
輕輕地
跳到了我的手心里。
紗衣
是軟的,
真像是
燈籠的外殼;
紗衣
有幾個棱角,
燈籠果藏在
棱角后面,
和我捉迷藏。
這樣一出示,文章語言的清新、優(yōu)美就彰顯得更淋漓盡致了,品讀起來俏皮,又有詩的韻味,孩子們都沉浸在這份美好之中了。
雖然現(xiàn)在使用的蘇教版教材中已經有一些兒童詩了,但對于孩子們來說,這些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拓展兒童詩的課外閱讀是豐富孩子們對兒童詩的體驗的另一條重要途徑。薛瑞萍老師說:“日不間斷的記誦,就是煉心的過程。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天長日久,積累的是語言,培養(yǎng)的是詩性,也是定力和靜氣?!?/p>
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學生就人手一本由薛瑞萍老師等主編的《日有所誦》,入選的詩歌既有國內外知名作家的作品,如我國現(xiàn)代兒童詩作家金波、林煥彰、林武憲等人的作品,也有來自民間的童謠。這些兒童詩短小精悍、易誦易記,起伏而富有韻律的節(jié)奏很適合小學低年級學生誦讀。我們利用每天的早讀課,讓孩子們先自由拼讀、練習,再請他們自由談談對詩的理解和發(fā)現(xiàn),然后再利用課前兩分鐘誦讀,讀熟之后就按順序循環(huán)誦讀。一個單元有5首詩,正好每天一首新詩,詩文短小,不會讓孩子覺得是額外的負擔。低年級的學生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yè),我們就把每天誦讀一首兒童詩作為一項常規(guī)性的口頭家庭作業(yè)。每個星期一個單元,每月最后一個星期舉行詩歌誦讀會,請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詩歌進行欣賞與朗誦展示。
持之以恒地去做,就能讓習慣成自然。漸漸地,孩子們都愛上了這些優(yōu)美可愛的小詩。還記得在第一次朗誦時,當我們讀到“一二三,爬上山”時,孩子們就不由自主地邁開腳步,學著爬山的樣子一邊爬一邊讀,詩歌的韻律在孩子們的表演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于是在之后的每日一誦中,我都鼓勵孩子們把詩歌繪聲繪色地朗讀出來,可以自己設計配上相應動作,邊演邊讀,學生不僅內容記得快,學起來也有意思多了。現(xiàn)在,每天的誦讀時間已經成了孩子們最歡樂的語文學習時間。
兒童詩的特點正是貼近兒童的心靈、情感、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所以當孩子們有了豐富的積累之后,可以引導孩子們大膽拿起筆,用詩這種方式抒寫自己對生活的獨特體驗。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是創(chuàng)作的基礎。通過仿寫,可以幫助孩子初步構建兒童詩的基本形態(tài),探究規(guī)律,掌握基本的表達技巧和方法,按照由短語到詩句再到詩文的順序逐步展開仿寫,引領孩子們快速走進兒童詩創(chuàng)作的大門。
在現(xiàn)在的教材中,有很多詩文是適合孩子們仿寫的。這些兒童詩中,大多會使用幾個句式相同的句子,如果我們能抓住這一特點,讓孩子們針對有規(guī)律的句子進行仿寫,將會讓孩子們在反復的模仿中逐步形成用詩化語言表達的意識。比如在教學燈籠果最后一個自然段時,我是這樣呈現(xiàn)課文的:
燈籠果
一盞小小的
屬于秋天的燈籠;
一盞亮亮的
屬于田野的燈籠;
一盞的
屬于___的燈籠。
在賞玩了燈籠果的美、品嘗了它的味之后,在每位小朋友的心中,都會有一顆專屬自己“味道”的燈籠果,所以這樣留白,既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和情感的升華,又架起了讀與寫之間的橋梁,以詩的筆觸留下自己心中那顆燈籠果的印記。
又如在二年級上冊的《語文補充習題》中有一首小詩《夏天在哪里》:“夏天在頭上,頭上戴草帽。夏天在街上,街上買雪糕。夏天在________,________?!币蟀研≡娧a充完整,學生只要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和夏天有關系的就能填補。有的說“夏天在樹上,樹上知了叫”,有的說“夏天在床上,床上鋪涼席”,還有的說“夏天在腳上,腳上穿涼鞋”等等。孩子們列舉出的知了、涼席、短袖、空調、涼鞋等等都是不難發(fā)現(xiàn)的最具夏天特色的事物,填補的內容信手拈來,填補的過程中,也有原詩中的詞語作為參照,孩子們的思路就有法可依。填完后,孩子們讀著自己的詩句,一下子就有很強烈的滿足感,如此一來,孩子就能深切地感受到:原來,詩并不在遠方!
自從孩子們賞讀了王維的詩作《竹里館》《山居秋暝》后,好多孩子都很喜歡王維作品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風格,紛紛畫起了畫,作起了詩,有仿古的,也有現(xiàn)代的,雖水平參差不齊,但貴在興致很高。有位孩子畫了一幅國畫紅梅圖,便也學起了古人,在旁邊題了首《詠紅梅》:
紅梅時節(jié)莊村雨,樹上紅梅朵朵美。
不知樹下誰彈琴,只有葉子嫩肥肥。
詩里兼顧了視覺和聽覺的美感,還很押韻,又有滿滿的孩童的趣味。
秋天到了,孩子們又畫起了自己喜愛的水果,有位孩子為自己的石榴配了一首短詩:
秋天到了,
一個個紅石榴
就像一個個小姑娘可愛的笑臉,
正躲在樹枝間笑呢!
還有一位喜歡蘋果的孩子寫道:
火紅的蘋果,
穿著一件秋姑娘給的皮衣。
皮衣是紅的,
亮著珍珠的光澤。
兒童詩中往往會有奇妙的想象,大量使用比喻、擬人的手法,我們在指導孩子們創(chuàng)作的時候,要引導他們學會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創(chuàng)作,比如形狀、顏色等。比如一位孩子畫了一幅夜月圖,寫道:
月亮千變萬化
有時彎
有時胖
有時圓
彎的像小姑娘的眉毛
胖的好似一艘小黃船
圓的就如玉做的盤
圓得不能再圓的時候
我才發(fā)現(xiàn)
已經沒法形容它的美了
生活,是靈感的源泉。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從身邊的景、事、物中尋找適合的素材,嘗試抒寫自己的感受,寫出屬于自己的詩歌。例如,有位孩子寫自己的媽媽:
我非常喜歡我的媽媽。
媽媽是太陽,
我就是白云,
她每時每刻溫暖著我;
媽媽是土地,
我就是小草,
她緊緊地擁抱著我。
當我們學習《大禹治水》《孔繁森》時提到了一個詞——無私奉獻,有位小朋友就有感而發(fā),寫下了小詩《泥土》:
雖然它不美
但它能變成磚頭
雖然它不美
但它可以長出花草和莊稼
雖然它不美
但它就在你的腳下
承載著你
默默的
孩子們的筆觸還很稚嫩,創(chuàng)作中不免存在問題,他們的詩需要精心修改,我將集中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起來,可以集中討論,也可以自己大聲朗讀修改,或者是互相評改,力求精益求精。當孩子們的詩修改成型后,可以進行展示交流,或者在班級小報上開辟詩歌專欄,有了一定的創(chuàng)作量后還可以打印成冊,定期出版班級里的詩刊,這樣會大大激發(fā)孩子們創(chuàng)作的欲望,從而讓他們愛上兒童詩,體驗到兒童詩帶來的快樂,讓童年充盈著詩意的美好,讓兒童心中播下的這顆夢的種子慢慢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