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莉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正確使用漢字不僅能更好地表情達意,而且也能體現(xiàn)出人的文化修養(yǎng)。但書寫中的錯別字,會給他人的閱讀帶來障礙或誤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與寫字一直都是教學重點,教師要對學生寫字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別字給予足夠的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糾正。為此,筆者對學生錯別字的類別與產(chǎn)生錯別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采用糾錯本輔助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錯別字的類型
錯字和別字是有區(qū)別的。錯字是指把筆畫結構寫錯了的字,別字是指被用錯的字。錯字和別字雖在性質上都屬于錯字,但二者又有所區(qū)別:錯字是寫法上的錯誤,就是寫出的這個字根本不存在;別字屬于漢字用法的錯誤,就是這個字本身是正確的,只是用錯了地方。
小學生寫出的錯別字雖五花八門,但還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別字的主要類型有:近(同)音字混淆,如“決”與“絕”等;形近字混淆,如“己”與“已”等;義近字混淆,如“義”與“意”等。錯字的主要類型有:增減筆畫,如“武”字上多寫一撇,使其中的“弋”部變成“戈”;結構錯誤,如“澀”的三點水偏上,使“止”部處于三點水的下方而不是右側;部件錯誤,如“游”字的右側部首寫成反文“攵”;部件丟失,如“嘴”字的“角”部寫成“用”等。
二、錯別字形成的原因分析
對現(xiàn)代錯別字的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錯別字是一種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心理現(xiàn)象。古今中外,上至王侯將相、學士才子,下至平民百姓、販夫走卒,無一能夠幸免。而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分析錯別字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漢字的因素。漢字比較復雜,常有一形多音多義、一音多形多義、一義多音多形,還有音近、形近、義近以及形音義各自相異等現(xiàn)象,構成了漢字字體的多維空間,十分繁雜。此外,漢字數(shù)量眾多,僅常用漢字就有3000多個。漢字的筆畫相對復雜,不但有橫、豎、撇、捺、點、提這6種基本筆畫,還有由此延伸出來的橫折、橫撇、橫鉤、橫折鉤等25種派生筆畫。這就給認知能力有限的小學生造成了識記困難,導致錯別字出現(xiàn)。
二是學生的因素。小學生的認知還處于發(fā)展階段,在識記生疏或復雜的漢字時,需要集中注意力,進行準確的觀察與辨識。而識字和寫字又是相對枯燥的學習活動,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保持,這就導致他們在識記時對漢字的具體細節(jié)觀察不足或辨認不清,僅記住了大致輪廓,自然就容易寫出錯別字。
三是教師的因素。很多教師都認為,與閱讀理解相比,識字和寫字相對簡單,于是把大量時間放在閱讀教學上,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己練習寫字,在課堂上有意淡化或簡化識字教學。這就導致學生對一些較為復雜的漢字識別不清,并形成了習慣性的錯別字。
三、用糾錯本減少錯別字
為了提高教學實效,減少學生的書寫錯誤,除了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指導外,還可以用糾錯本的方式。
1.做好準備工作
小學生的好勝心較強,但自制力較弱;形象思維能力強,但邏輯思維能力較弱。他們喜歡做自己喜歡的、新鮮有趣的事。因此讓小學生建立糾錯本是有一定難度的,尤其是對中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為了避免學生在建立糾錯本之初就知難而退,筆者并不急于建立糾錯本,而是提前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首先,讓學生明白別字與錯字的區(qū)別。讓學生知道別字是由于字形相近或字音相同而誤寫為其他的字(即別的字),錯字是因為記憶模糊而將字形寫錯的字。其次,教師在批改作業(yè)時,可把錯字與別字用不同的符號標示出來。如別字下面劃“ ”,錯字下面打“×”。同時,在學生改錯時,要提出具體要求。最后,當教師批改完作業(yè)后,要對具有共性的錯別字進行總結,向學生講清楚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并按照要求與學生一起改錯。這樣,當學生知道并理解了錯別字的糾錯要求后,準備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2.建立糾錯本
在建立糾錯本之前,筆者就為自己制定了兩個原則,即循序漸進原則和因材施教原則。在遵循這兩個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采取分步走的方式建立糾錯本。第一步,面向全體學生,在全班范圍內建立糾錯本。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準備一個專門訂正錯別字的本子,用來記錄當天出現(xiàn)的錯別字。要求學生用“別字”組成兩個詞語,將“錯字”訂正三遍并組兩個詞語。第二步,在前一步的基礎上,向大多數(shù)學得較好的學生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他們還要用別字或錯字盡量組一個成語。第三步,在學生接受成語組詞的要求后,再次面向學得較好、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提出新的要求:可以用糾錯本記錄自認為最容易出錯的字,并簡單地說明記憶方法。
以上三個步驟是針對三個層次的學生提出的,學生在使用糾錯本時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完成。無論哪個層次的學生都會有惰性,沒有監(jiān)督就難以堅持。通常一種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21天,因此,建立并使用糾錯本的前三個星期最為關鍵,教師應每天按時檢查、及時指導,三個星期過后,教師可以靈活掌握檢查時間與方式,或三五天檢查一次,或親自檢查,或學生互查。但無論采取何種形式,檢查時間都不能超過一周,以防止學生初步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發(fā)生倒退。
3.注意復習反饋
對錯別字的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在書寫時反復出現(xiàn)的某些錯別字是由于其大腦錯誤記憶的心理定勢造成的。因此,只讓學生在糾錯本上進行一次性地訂正,還不能根除學生的錯誤記憶。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用定期復習檢測的方法。
根據(jù)學生的記憶特點與作息情況,筆者將周末、月末、期末這三個時間點確定為復習鞏固期。每周末為首次復習鞏固期,要求學生對一周內出現(xiàn)的錯別字進行整理,并請父母幫助聽寫;每月末為第二次復習鞏固期,要求學生對一個月內出現(xiàn)的錯別字進行總結,并針對這些錯別字給同桌出一份測評試卷,以達到互測的目的;每學期的期末為第三次復習鞏固期,要求學生對本學期在糾錯本上多次出現(xiàn)的錯別字進行匯總,并請父母幫助聽寫,每天聽寫頭一天出錯的字和當天發(fā)現(xiàn)的新的錯別字,然后集中進行強化練習。
總之,只要教師重視識字教學,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糾錯意識,并堅持加以指導與督促,就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少寫錯別字。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