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性程度副詞“何其”與“何等”具有共同詞素且功能相近,兩詞的特殊句法功能和表達功用與它們從疑問到反問再到感嘆的副詞化路徑有關,這一演化路徑具有認知理據和類型學證據。韻律制約和代詞并入是跨層結構“何其”成詞的關鍵,而同類競爭是疑問代詞“何等”向副詞演變的誘因之一。
何其; 何等; 主觀性; 副詞化; 動因
H042A011510
主觀性程度副詞“何其”與“何等”既具有一般副詞的特征,又具有特殊的句法功能與表達功用。二者因具有共同詞素而功能相近,但也存在差異,如“何其”可以修飾單音節(jié)形容詞而“何等”一般不能,“何等”兼有副詞與疑問代詞兩種用法。頓婷①對兩詞的一般句法功能進行了描寫而未對其演變動因及相關機制作深入的研究。劉丞②曾分別考察過兩詞的副詞化。本研究擬從共時與歷時相結合的視角,對“何其”與“何等”展開多維研究。具體如下:從共時角度考察兩詞在句法與表達方面的特殊性;通過對兩詞副詞化的考察,分析二者演變路徑的共性與差異,解釋兩詞個性特征的成因;深入剖析兩詞副詞化的動因與相關機制,通過共同動因的分析尋求兩詞的演化共性及其類型學依據,通過具體動因的考察解釋兩詞用法的差異。
一、 兩詞的句法功能與表達功用
1.句法功能
副詞“何其”與“何等”具備典型副詞的基本特征:修飾性質形容詞AP和部分含有模糊量/性狀義特征的VP,所形成的“何其/何等+AP/VP”結構在句中充當謂語、定語和補語。例如:
(1) 青磚黑瓦,當年何等堅固,何等自負,依舊敵不過時間的風化。(《浙江日報》, 2014年12月2日)
(2) 由此可見,一種既定的敘事,或者說敘述形式,對于歷史的建構和書寫可以產生何其深遠的影響。(《東方早報》,2014年11月23日)
(3) 即使生意失敗,只能賣肉為生,他也顯示出肯動腦、會用腦的一面,一個 “眼鏡肉店”的店名,起得何等有創(chuàng)意?、郏ā度嗣窬W》 2014年11月17日)
“何其”與“何等”在修飾AP/VP時又有特殊性的一面。
首先,“何其/何等+AP/VP”結構經常與焦點標記“是”共現。例如:
(4) 紅頂,意味著背景和后臺,意味著讓他人仰望的無限風光,但很多人或許忘了,紅頂商人胡雪巖,最后的收場是何其慘淡!(《每日商報》,2014年9月30日)
(5) 那種將生命不管置身于何處,都盡其所能開得陽光燦爛的菊花,是何等灑脫。(《齊魯晚報》,2014年10月21日)
潘海峰:漢語主觀性程度副詞的多維研究
之所以將上述例(4)、例(5)兩例中的“是”看作焦點標記,而不是表示判斷的系詞,是因為兩例去掉“是”后,在句法上仍成立。
其次,該結構在與焦點標記“是”共現時,其中間常插入“的”,構成“何其/何等+的+AP/VP”結構。例如:
(6) 在一向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具有絕對話語權的工程機械制造領域,中國企業(yè)要想分一杯羹,是何其的艱難。(《山西新聞網》,2014年11月26日)
(7) 他們是何等的偉大,不求回報,那些讓我們銘記于心的革命烈士,他們的犧牲是何等的高貴。(《天山網》,2014年11月17日)
盡管現代漢語中有副詞作定語的現象,但筆者認為上述“何其/何等+的+AP/VP”結構中“何其”與“何等”的句法功能仍是狀語。理由如下:
第一,此處的焦點標記“是”并沒有改變該結構的陳述性特征?!笆恰彪[現后,“何其/何等+的+AP/VP”仍是充當句法謂語。
第二,關于結構助詞“的”的功能,學術界存在定語標記、名詞化標記和飾詞化標記三種觀點“的”是名詞化標記,見袁毓林:《謂詞隱含及其句法后果——“的”字結構的稱代規(guī)則和“的”字的語法、語義功能》,載《中國語文》,1995年第4期,第241255頁;“的”是飾詞化標記,見郭銳:《表述功能的轉化和“的”字的作用》,載《當代語言學》,2000年第1期,第3752頁。,而此三種觀點皆不能解釋上述例(6)、例(7)“何其/何等+的+AP/VP”結構中“的”的功能。上述兩例中整個“何其/何等+的+AP/VP”結構是陳述性的。
筆者認為,此結構中“的”的功能不在于句法結構而在于語用效果。此結構中“的”具有語用上的襯音功能,“的”字的添加延長了“何等/何其”的音節(jié)長度,語流上具有延宕效果,雷冬平等認為,“無比+的+AP”結構中的“的”也具有增加音節(jié)長度的作用,見雷冬平、覃慧嫻、李要珍:《“無比”副詞化的動因、機制及其功能擴展研究》,載《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年第6期,第7483頁。而這種語流上的延宕又具有使其后的“AP/VP”成為焦點的作用,從而更加凸顯了“AP/VP”所表示性狀的程度深。也就是說,此處的“的”是語用強調的一種手段。另外,“副詞+的”作狀語的現象在現代漢語中是相當常見的。就類別差異而言,評注性副詞做狀語時,附加“的”凸顯說話人的主觀評價態(tài)度。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狀語標記的選擇》,載《漢語學報》,2012年第4期,第3243頁。
可見,不管是經常性地與焦點標記“是”連用,還是與其后的“AP/VP”中間插入“的”,不僅沒有改變整個結構的陳述性,而且還證明了“何其”與“何等”是主觀性程度較高的副詞。
2. 表達功用
“何其/何等+(的)+AP/VP”結構中,“何其”與“何等”對性狀量或程度的表達具有主觀性的特征,是言者立場、言者態(tài)度和言者情感的體現。
首先,“何其/何等+AP/VP”結構體現了言者的評價立場。不管是與焦點標記“是”連用,還是其后“AP/VP”中間插入“的”,都是為了聚焦與凸顯,而聚焦與凸顯的正是言者的評價立場。
其次,“何其”與“何等”后的“AP”或“VP”常帶有或褒或貶的情感色彩,此結構在表達程度深之外還能傳遞言者積極或消極的情感信息。例如:
(8) 因為用眼過度讓孩子永遠地失去了光明,這是何其的悲哀和心痛!(搜狐母嬰頻道,2014年11月24日)
(9) 背山面海,席地而坐,60個人同時吃著面包嚼著雞蛋喝著礦泉水,是何等的愜意?。ā吨貞c晚報》,2014年12月3日)
上述例(8)中“悲哀和心痛”具有貶義色彩,畫線部分不僅體現了悲哀和心痛的程度之深,而且還表達了言者對前述現象的不認可與批評。例(9)中的“愜意”具有褒義色彩,“何等的愜意”體現了言者對前述情景的喜愛程度之深。
有時“何其”與“何等”修飾的“AP”或“VP”本身是中性的,但結合語境,整個結構仍能傳遞出褒貶色彩。例如:
(10) 國內影視劇的配樂抄襲問題不是一兩天了,東拼西湊甚至連主旋律都懶得改直接照搬,“拿來”式配樂何其多?。ā堕L江日報》,2014年11月25日)
(11) 在鐵軌上擺拍的兩個小伙兒終于“眾望所歸”地被繩之以法,……對于鐵路大家是何等的熟悉,但對鐵路相關法規(guī)卻又是何等的陌生,問題的嚴重性足見一斑。 (《中國文明網》,2014年11月26日)
上述例(10)、例(11)兩例中的“多”、“熟悉”、“陌生”都是中性詞,孤立來看,“何其”、“何等”與三詞的搭配似乎單純表示“AP/VP”性狀的量大。但聯系整個語篇的前后語境來看,例(10)的“何其多”體現了言者對“影視劇配樂抄襲”現象的不滿和批評,例(11)中“何等的熟悉”與“何等的陌生”的對比,體現了言者對“大家不熟悉鐵路相關法規(guī)”這一現狀的擔憂。
此外,“何其”與“何等”的主觀性還體現在兩者在表示性狀量大/程度深時,常出現于感嘆句中,如上述例(8)例(10)等,而感嘆句是最能體現言者情感的句類。
綜上所述,在句法方面,“何其”與“何等”既具有一般副詞的特征,又常與焦點標記“是”共現,雖與其所修飾的“AP/VP”中間插入了“的”字,但整個結構的陳述性并未改變。在表達方面,“何其”與“何等”對性狀量/程度的表達具有主觀性的特征,能體現言者的評價立場與情感態(tài)度。
二、 兩詞的副詞化
1. “何其”的副詞化
“何”與“其”共現,最早見于周代的文獻中?!昂巍迸c“其”屬于跨層結構,其中,“何”是疑問代詞,“其”則是語氣詞或者是代詞。筆者認為,與“何”共現的“其”位于句末時一般為語氣詞,而位于句中或句首時則為代詞。例如:
(12) 夜如何其?夜未央。(《詩經·小雅·庭燎》)
(13) 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兇矜。(《詩經·小雅·菀柳》)
上述兩例中,例(12)“夜如何其”中“其”是句末語氣詞,整個結構分析為[夜[如何]]其。例(13)“于何其臻”中“其”是代詞,指代其前的“彼人之心”,整個結構分析為[于[何[其臻]]],而“于何其臻”是疑問句“其臻于何”中“于何”提前的結果。
馬梅玉馬梅玉:《“何其”的詞匯化及其動因新探》,載《殷都學刊》,2013年第4期,第7982頁。認為,副詞“何其”的源結構是疑問副詞“何”+ 指示代詞“其”,筆者贊同這一觀點。而從上述例(13)可以看出,古漢語疑問語序的影響,是疑問代詞“何”與代詞“其”能夠緊鄰共現的基礎??鐚咏Y構“[何[其]]”多用于謂詞性的詢問情狀或原因。例如:
(14) 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周易·小畜卦·第一爻》)
(15)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詩經·邶風·旄丘》)
上述例(14)(15)兩例中,“何其”共現,前者用于詢問情狀,后者用于詢問原因。
在跨層結構[何[其]]中,“其”與先行語之間距離較遠時,代詞“其”的可及性會降低,指稱也會弱化,不再表示具體的稱代,而僅保留指示功能。用法上,除了用于真性詢問,“何其”還可用于反問語境。例如:
(16) 劉子曰: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子盍亦遠績禹功,而大庇民乎?對曰:老夫罪戾是懼,焉能恤遠?吾儕偷食,朝不謀夕,何其長也?(《左傳·昭公·昭公元年》)
上述例(16)中,“何其”并非對“長”存疑詢問,而是通過反詰對“長”進行否定。又由于先行語在句外,“其”的指代功能模糊,甚至可以理解為無所指。
戰(zhàn)國時期,跨層結構“何其”的使用語境由反問擴展為感嘆。同時,“何”與“其”之間的界限愈益模糊,并且,受韻律影響,出現了分界轉移,“何其”詞匯化傾向明顯。例如:
(17) 孔子曰:“審此言也,可以為天下?!弊迂曉唬骸昂纹湓暌??”孔子曰:“非謂其躁也,謂其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保ā秴问洗呵铩ぜ敬杭o》)
(18) 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莊子·雜篇·列御寇》)
從上下文語境來看,例(17)中問句“何其躁也”的感嘆甚于詢問。例(18) 中“何其偏也”居于話輪末尾,其后并無答句,理解為感嘆更為恰當。從韻律角度來說,此兩例中的“何其”可以稱為韻律詞。
兩漢時期,“其”語義進一步弱化,而成為“何”的后附性成分。同時,“何其”頻繁用于“何其+AP/VP”語境中,強調其后“AP/VP”的程度深?!昂纹洹备痹~特征明顯。這一時期的“何其”多用于小句句首。例如:
(19) 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ā妒酚洝しB滕灌列傳》)
(20) 從下地上變皇天,何其高也?。ㄍ醭洹墩摵狻ぷ兲撈罚?/p>
六朝時期,“何其”不僅可以用于小句前修飾“AP/VP”,而且還可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強調謂語所表示情狀/性狀的程度。例如:
(21) 嗚呼!天道何其酷焉。雖歷數斯窮,蓋亦人事然也。(《梁書·本紀第三·武帝下》)
(22) 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保ā妒勒f新語·言語》)
無論從句法位置還是功能來看,“何其”都具有副詞的特征。至此,“何其”的副詞化完成。在整個陜西師范大學《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中,未發(fā)現“何其+的+AP/VP”的用例,筆者由此認為,現代漢語中“何其+的+AP/VP”用例是受“何等+的+AP/VP”類推作用的影響而混用或選用的結果。
2. “何等”的副詞化
“何等”最初組連共現時表達的是偏正詞組,“大約上古后期詞匯化為疑問代詞”貝羅貝、吳福祥:《上古漢語疑問代詞的發(fā)展與演變》,載《中國語文》,2000年第4期,第311326頁。。東漢譯經的興起與繁盛是促發(fā)“何等”詞匯化的重要因素?!昂蔚取笔菛|漢佛經中使用頻率較高的疑問代詞。見盧烈紅:《佛教文獻中“何”系疑問代詞的興替演變》,載《語言學論叢》(第31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242264頁。據考察,東漢譯經中疑問代詞“何等”在句法上以充當主語為主(還可充當謂語、賓語和定語等),語義上主要用于事物詢問。
例如:
(23) 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四十二章經》第4章)
(24) 寅與卯何等也?(《太平經·燒下田草訣》)
(25) 子復欲問何等哉?(《太平經·校文邪正法》)
(26) 菩薩當行何等法得智慧,如巨海攬萬流?(《佛說般舟三昧經·問事品第一》)
與此同時的中土文獻中,“何等”除了表示真性詢問以外,還出現了非疑問用法。例如:
(27) 王夫人曰:“陛下在,妾又何等可言者?!保ā妒酚洝と跏兰摇罚疑賹O補))
(28) 衍曰:“夫人所言,何等不可者!”(《漢書·外戚傳·上》)
魏晉六朝時期,“何等”仍是佛經中較為常用的疑問代詞之一,但其優(yōu)勢地位已不復存在。高列過:《東漢佛經疑問代詞“何等”、“何”地位演變差異探究》,載《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第4957頁。而在同時期的中土文獻中,“何等”經常性出現于反問語境中,在句法上多作定語。例如:
(29) 鎮(zhèn)即下車,時節(jié)詔之。景曰:“何等詔?”因斫鎮(zhèn),不中。(《后漢書·宦者列傳》)
(30) 陳宮曰:“逆賊曹操,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豈可得全也!”(《三國志·魏書七》(裴松之注))
通過上下文語境可知,上述例(29)(30)中的“何等”句都不是真性疑問,而是通過反問對“詔”、“明公”進行否定。
兩宋時期,“何等”句法上仍以作定語為主,語義上疑問性進一步減弱,可出現于陳述和感嘆語境。例如:
(31) 三思既猜嫉正士,嘗言“不知何等名作好人,唯有向我好者,是好人耳”。(《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三·外戚》)
(32) 奏議用古言,如“仰給縣官”、“萬馬蹄”,有司不曉何等語,人訾其不適時。(《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三鄭高權崔》)
(33) 仍是淺陋,內有“山是天上物落在地上”之說,此是何等語!他只見南康有落星寺,便為此說。(《朱子語類·易三》)
(34) 是何等議論!小人如何不去得?自是不可合之物。(《朱子語類·本朝三》)
上述例(31)(32)“何等”用于否定性陳述語境,其前的“不知”、“不曉”表明“何等”的中心語仍舊是說話人存疑的部分。例(33)(34)中“何等”句明是感嘆實為對其后“語”、“議論”的否定。
在元代,“何等”不僅可以用于“NP”前表示對事件或事物的感嘆,而且還可用于“AP/VP”前,強調其后“AP/VP”所表示性狀的程度深。例如:
(35) 平人尚不可殺,況知縣乎?此何等事,而使我為之。(《宋史·列傳·忠義十》)
(36) 堂上一呼,階下百諾,何等受用?。ā度s劇·須賈大夫誶范叔》)
上述例(35)“何等事”仍是“何等+NP”結構;例(36)中“何等”充當形容詞“受用”的狀語,表示其程度深,此例中“何等”具有了副詞的句法和語義特征。
在明代,“何等”的副詞特征進一步完備,出現了“何等+的”作狀語的用法,而這也可以視作主觀性程度副詞“何等”副詞化完成的標志。例如:
(37) 況我弟兄向來友愛,何等安樂?。ā缎咽篮阊浴⑿」俅菩坌值堋罚?/p>
(38) 今日事何等重大,而諸公以西曹郎吏,擅自臆決。(《萬歷野獲編·刑部·乙卯闖宮》)
(39) 你看他何等的逍遙快活,何等的種因受果?。ā度龑毺O(jiān)西洋記》第1回)
上述例(37)(39)中的“何等”都是副詞。句法上,“何等”在例(37)中用于小句首,例(38)中用于主謂之間,例(39)中“何等”與其后“AP”之間出現了襯音標記的“的”。功能上,三例中的“何等”都強調其后“AP”所表性狀的程度深。其用法基本相當于現代漢語副詞“何等”。
綜上所述,盡管副詞“何其”與“何等”副詞化的源結構不同,前者是由跨層結構“[何[其]]”直接演化而來,而后者是由偏正詞組“何等”先演化為疑問代詞“何等”,再演化為副詞,但兩者都經歷了大致相同的演化路徑,即:疑問→反詰→→強化程度。
三、 動因與機制分析
1. 認知動因及相關機制分析
“何其”與“何等”的這一演變路徑具有認知上的理據性。首先,作為疑問代詞/結構的“何其”與“何等”本身就是句子的自然焦點,因為“疑問代詞的固有詞義里含有一個焦點特征”石毓智、徐杰:《漢語史上疑問形式的類型學轉變及其機制》,載《中國語文》,2001年第5期,第454480頁。。從信息論的角度看,疑問代詞所詢問的是未知信息,同時也是言者需要的新信息。而感嘆句的作用是表達情感,但同時也報道信息。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24頁。石毓智③石毓智:《疑問和感嘆之認知關系》,載《外語研究》,2004年第6期,第18頁。曾將感嘆句的語義結構概括為“被焦點化的新信息(信) + 超越以往的知識經驗(疑)”??梢?,疑問與感嘆蘊含共同的語義特征?!昂纹洹迸c“何等”正是在這一語義基礎上由疑問代詞/結構演化為主觀性程度副詞的,這一過程中語境變化及語用推理起到關鍵作用。
“何其”與“何等”最初都用于表示真性詢問的語境中,二者的功能一方面詢問未知信息,另一方面將所詢問部分焦點化。例如:
(40) 王曰:“何其小也?”對曰:“夫神以精明臨民者也,故求備物,不求豐大?!保ā秶Z·楚語下·觀射父論祀牲》)
(41) 春申君果問:“汝家何等遠道客?”對曰:“園有女弟,魯相聞之,使使求之?!保ā对浇^·外傳春申君》)
上述兩例中,例(40)“何其”詢問原因,并標記其后“小”為句子焦點;例(41)“何等”詢問人物,并標記其后“遠道客”為句子焦點。
言語交際中,言者使用疑問代詞/結構的目的是想獲得未知的新信息,言者已知的信息(或上下文中已經出現的內容)則不需要詢問,而如果此種情況下言者仍使用疑問代詞/結構,無疑而問則疑問代詞/結構的功能便不再是詢問而是標記焦點,并召請聽者推理,聽者通過語用推理而得出言者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例如:
(42) 王子閭曰:“何其侮我也?殺我親,而喜我以楚國。我得天下而不義,不為也,又況于楚國乎?”(《墨子·魯問》)
(43) “今是過小微,何故乃致此乎哉?” “事陰過陽,事下過上,此過之大者也。極于此,何等乃言微乎? ……”(《太平經·事死不得過生法》)
上述兩例中,例(42)言者先問“為什么侮辱我(何其侮我也)”,接著言明“侮我”的原因,聽者通過回溯推理得出此處的“何其”是通過無疑而問來強化對“侮我”的不悅。例(43)前面已經說“事陰過陽,事下過上,”是“大過(此過之大者也)”,而“何等”后卻言“是小過(言微)”,聽者通過回溯推理得出言者真正想表達的是“這并不是小過”。
如果說“何其”與“何等”出現于反問語境是通過詢問已知信息引發(fā)推理的話,那么二者用于無疑無問的感嘆語境則是通過標記焦點而引發(fā)推理。例如:
(44) 余讀世家言,至于宣公之太子以婦見誅,弟壽爭死以相讓,此與晉太子申生不敢明驪姬之過同,俱惡傷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
(45) 近世士大夫多是如此,只要徇人情。如荀林父邲之役,先縠違命而濟,乃謂“與其專罪,六人同之”,是何等見識!當時為林父者,只合按兵不動,召先縠而誅之。(《朱子語類·春秋》)
例(44)的“何其悲”體現了司馬遷對“宣公太子與弟壽因惡傷父之志而卒死亡”的事件感到非常悲哀。例(45)“是何等見識”是朱子對“與其專罪,六人同之”的評價,再通過其后的“只合按兵不動,召先縠而誅之”推理得出“何等見識”真正想表達的是“士大夫們(韓厥)的見識太短淺”。“何其”與“何等”分別體現了言者對前述內容的態(tài)度與情感,體現了感嘆句“傳遞信息和表達情感”的作用。
在感嘆語境中,謂詞性疑問詞“何其”演變?yōu)橹饔^性程度副詞很容易被理解,因為“感嘆句使用的場合多為:在人們感知現實現象時,其性質、數量或者程度,超越了人們的知識背景或者生活經驗”③?!昂纹洹蓖ㄟ^焦點化其后“AP”而凸顯了“AP”的屬性特征,超越了人們的知識經驗范圍,當“何其+AP”結構進入感嘆語境時,“何其”激活了“AP”的量性,特殊會話含義經一般會話含義凝固為構式義,進而又轉移到激發(fā)“AP”量性的焦點標記“何其”上,疑問代詞“何其”演化為主觀性程度副詞“何其”。
體詞性疑問代詞“何等”演化為主觀性程度副詞也能從認知上得到解釋。當“何等+NP”進入感嘆語境時,與“何等”發(fā)生語義聯系的不是“NP”所表示的事物本身,而是“NP”所指事物具有的性狀或屬性,也就是說感嘆語境中的“何等+NP”結構,“何等”焦點化的是“NP”的性狀或屬性,凸顯的也是這種性狀或屬性的程度。例如上述例(45)中,“何等”凸顯的是“(士大夫們)見識短淺的程度”。再例如:
(46) “我哥哥是金枝玉葉,你是何等人,敢稱我哥哥為賢弟!你來,我和你斗三百合!” (《三國演義》第13回)
上述例(46)的“何等人”體現了張飛認為呂布無論人品還是社會地位都不能與劉備相提并論的情感,“何等”凸顯的是“人”的道德品性和社會屬性。因此,在這樣的語境中,“何等+NP”很容易通過轉喻機制演化為“何等+AP”,相應地“何等”也演化為程度副詞。
2. 類型學依據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何等”與“何其”的副詞用法是一種主觀性的程度表達,是言者在感嘆語境中通過焦點化其后的“AP/VP”而凸顯了“AP/VP”的性質或程度,超越了人們知識經驗的范圍。換句話說,感嘆語境是“何等”與“何其”能進行主觀性程度表達的關鍵。
疑問和感嘆之間的認知聯系是人類語言的一個共性。世界上許多語言的疑問代詞都發(fā)展出了感嘆標記的用法。比如英語中表示“什么”的體詞性疑問詞“what”,表示“怎么”的謂詞性疑問代詞“how”;韓語中表示“多少”的疑問代詞“”;日語中表示“多少、若干”的“どれほど”等,都發(fā)展出了強調程度深的用法。例如:
(47) What什么 a beautiful美麗 girl!女孩——英語
“多么美麗的一個女孩啊!”
(48) How怎么 beautiful美麗 flowers!花——英語
“多么美麗的花?。 ?/p>
(49) 多少 美麗 地方 ——韓語
“多么美麗的地方?。 ?/p>
(50) どれほど多少 美しい漂亮 花花 わ!語氣詞——日語
“這花多么漂亮啊!”
再比如,現代漢語中疑問詞“多”既可以用于疑問語境來詢問連續(xù)量的多少,又可以用于感嘆語境表示形容詞的量度深。例如在“你今年多大了?”中詢問年齡,在“那個房間多大??!”中表示形容詞“大”的量度高。
又比如,在漢語史上用于詢問離散量的“多少”曾經也可以用于感嘆形容詞的量度深?!吨熳诱Z類》中就有多處用例。例如:
(51) 顏子不是一個衰善底人,看他是多少聰明?。ā吨熳诱Z類·歷代二》)
(52) 城外皆是番人,及不能得歸朝廷,又發(fā)兵去迎歸,多少費力?。ā吨熳诱Z類·本朝一》)
上述例(51)、例(52)中的“多少”都用于感嘆語境中表示性狀或程度深。這種用法一直延續(xù)到明代。
“多少” 表示程度高的這種用法在一些方言里還得以保留,如在上海話中還有“?。╣hěk)地方多少漂亮啊”(這個地方多漂亮啊?。弧半∥铮╩ek)事(ssi)多少挺刮啊”(這個東西多么精致?。。┑恼f法。
3. 其他促動因素及機制分析
(一)代詞并入與重新分析。與“何等”由偏正詞組經由疑問代詞階段再進一步虛化為程度副詞不同,“何其”是由跨層結構直接演化為程度副詞的。這一過程中,代詞“其”指稱的虛無化和結構上的并入是“何其”副詞化的關鍵。
在跨層結構“何其”連用共現之初,代詞“其”的指代成分比較明顯,比較容易提取其先行語。例如:
(53) 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請進曰:“何其與陳蔡反也?”(《墨子·非儒》)
上例(53)中“其”指代的是前文中的“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何其”句的結構分析為[何[其與陳蔡反]也]。
但是代詞的指代功能不是固定不變的。一些因素,如先行語本身比較長或者代詞與先行語之間的距離較遠等都會影響到它的可及性。隨著可及性的降低,直至“其”無所指,成為“何其”的詞內成分。例如:
(54)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猶在,女其行乎?。ā蹲髠鳌べ夜に?人披見文公》)
(55) 虞卿料事揣情,為趙畫策,何其工也?。ā妒酚洝て皆萸淞袀鳌罚?/p>
(56) 金日磾夷狄亡國,羈虜漢庭,而以篤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將,傳國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內侍,何其盛也?。ā稘h書·霍光金日磾傳》)
上例(54)中,“其”的先行語是“蒲城之役,……,女中宿至?!币环矫孢@一先行語本身比較長,另一方面又有“雖有君命”將之與“其”隔開,這必然影響聽話人對句子的認知理解,聽話人有可能不再將“其”與其復雜的先行語聯系起來,而是將居于小句句首的“何其”當作一個整體來處理。例(55)中“其”的指代功能更加模糊,既可以指“虞卿料事揣情,為趙畫策”,也可以無所指,后者的可能性更大,表明此處“其”已向詞內成分轉變。例(56)“何其盛也”表達的就是一種程度,句中“其”無所指,“何其”已完成副詞化。
(二)韻律因素的制約與促動。受古漢語疑問語序的影響,由疑問代詞“何”組成的跨層結構“何其”與偏正詞組“何等”經常出現于小句句首,在“何”與“其”、“等”共現之初,它們在讀音上并非屬于同一音步,音節(jié)劃分為“何/其/X”或“何/等/X”,隨著“其”與“等”后雙音節(jié)“X”的不斷出現,由于韻律的不和諧和結構的不穩(wěn)定使得語音停頓發(fā)生改變,形成“何其/X”或“何等/X”,而這一韻律組合又使得人們將“何其”與“何等”作為一個整體“組塊”加以處理。因“何等”在副詞化以前已經成詞,此處以“何其”來說明韻律因素對詞匯化的影響。例如:
(57) 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盡心下》)
(58) 神歇靈繹,海水群飛,二世而亡,何其劇與?(揚雄《劇秦美新》)
(59) 孔子所望,何其末也?。ㄍ醭洹墩摵狻柨灼罚?/p>
上述例(57)例(59)三例中,例(57)“何其”居于句中,其韻律結構為“而/何/其/血之/流杵/也”,雖“何其”在反問句中且“其”的指稱虛無化,句中也未出現其先行語,但受韻律制約,“何其”仍未成詞。例(58)雖然“其”仍具有回指性,其先行語是“二世而亡”,但“何其”居于句首,其韻律結構為“何其/劇與”,“何其”構成一個韻律詞。例(59)“何其末也”的韻律結構為“何其/末也”,且“其”的指稱虛無化,成為詞內成分,“何其”在韻律和句法上都已成詞。
(三)同類競爭與功能轉移?!昂蔚取痹谏瞎拍┢冢ㄎ鳚h時期)就已經由偏正詞組演化為體詞性疑問代詞,主要用于詢問事物,但用例較少。據貝羅貝、吳福祥(2000)的統(tǒng)計,疑問代詞“何等”在上古時期的文獻中一共出現6次,其中,《史記》1次,《論衡》5次。東漢時期,隨著漢譯佛經的興起,“何等”一度成為用頻最高的疑問代詞,隨后逐漸衰落,這與“何等”的用法整體比較單一有關。體詞性疑問代詞“何等”在中古佛經中主要用于事物詢問,以作主語為主,且其與謂語的搭配形式過于單調,因而,在佛經語言面貌逐漸漢化的過程中被事物疑問句逐漸冷落。高列過:《東漢佛經疑問代詞“何等”、“何”地位演變差異探究》,載《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第4957頁。而在同時期的本土文獻中,用作真性詢問的“何等”也主要用于詢問事物,而這與中古時期新興的“何者”“何所”“何物”“何事”等在用法上又有相似重合之處,并且在競爭中并不占優(yōu)勢;更為重要的是,唐宋時期新興起的表示事物詢問的疑問代詞“什么”以其豐富的功能、靈活的用法迅速成為占據優(yōu)勢主導的地位。也就是說,自東漢以后,主要表示事物詢問的“何等”因其句法和語義功能的單一性,在與同時期共存發(fā)展的其他疑問代詞的相互排擠與競爭中處于劣勢,日益衰落。因此,“何等”逐漸開辟出新的陣地,用于反問和感嘆語境中,并進一步演變?yōu)槌潭雀痹~。
四、 結論
“何其”與“何等”在句法和功能上不同于其他副詞的這些個性特征及兩詞之間存在的用法差異,皆能從兩詞副詞化歷程中找到合理的解釋?!昂纹洹笔怯煽鐚咏Y構[何[其]]在頻繁連用共現過程中層級界限消失而成為固化結構,再經過代詞“其”并入而演化為副詞,固化結構“何其”在演變?yōu)楦痹~的過程中,經歷了從真性詢問到反問再到感嘆的過程。“何等”是由疑問代詞“何”與名詞“等”構成的名詞性的偏正詞組,先詞匯化為用于事物詢問的疑問代詞,經歷非疑問用法和反問用法,然后進入感嘆語境,在語用推理機制的作用下語法化為副詞。兩詞的副詞化歷程如下圖1和圖2所示:
兩詞的副詞化歷程存在共性,都經歷了“疑問→反問→感嘆”的演化路徑?!昂纹洹迸c“何等”的這一演變路徑具有認知上的理據性。首先,疑問、反問和感嘆都具有使信息焦點化的功能;其次,疑問和感嘆蘊含共同的語義基礎:疑問是詢問未知信息,而感嘆是已知信息超越了一般認知經驗,因而也可以理解為某種意義上的未知信息,正是這種相同的功能和相通的語義基礎使“何其”與“何等”演化為副詞成為可能。
感嘆語境中“何其”與“何等”激活的是其后“AP”的量性,在語用推理機制的作用下,二者最終演變?yōu)槌潭雀痹~?!昂蔚取迸c“何其”的這一演變路徑具有類型學的證據,世界上許多語言的疑問代詞都發(fā)展出了感嘆標記的用法。當然,在兩詞副詞化的過程中,韻律的制約與促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代詞“其”的并入是固化結構“何其”成詞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而“何其”能修飾單音節(jié)形容詞與其固化結構形成較早有關。同類競爭是疑問代詞“何等”向副詞演變的誘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