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第二小學 李艷霞
美術教育的課程發(fā)展趨向于游戲化,因而活動作為美術教育的一種形式,采用靈活的教學形式,運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在活動中可以增強教學的生活性、情境性以及體驗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特別是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這一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將民間藝術與美術教育進行有效結合,達到兩者互相促進、互相吸收的良好局面。
陶瓷工藝這種民間藝術已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手工藝制作,而更多地體現在獨特的文化內涵當中。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我們可以將這些藝術資源進行合理運用,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教學課堂。以陶瓷文化為例,我們可以設置泥塑制作活動室,活動前要先做好準備工作,學生可以3到4個人分成一組,由老師準備好制作陶藝品的材料,并讓學生們穿上圍裙。在教學過程當中,由老師邊示范邊帶領學生進行制作,最好是老師在中央,學生圍成一圈進行學習,另外還有一至兩個老師在學生周圍來回移動,便于及時進行指導。讓學生進行泥塑制作,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動手能力,更是讓其在參與過程中體會到傳統的陶瓷文化,并激發(fā)其深深的民族自豪感。當然,除了泥塑制作外,還可以開展其他活動,如繪畫、臉譜制作等。作為教師,要能夠將這些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融入教學實踐當中,不僅是為了培養(yǎng)出更高素質的人才,也是為了將傳統文化發(fā)揚光大。
舉辦親子鍛煉活動是促進校方與家長之間溝通的良好方式。相比于由老師帶領學生進行課外鍛煉活動,這種在家長與學生之間展開游戲進行美術教育活動的方式將激起學生參與的熱情,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可以讓學生在唱唱、跳跳、聽聽、畫畫、玩玩、學學中獲得知識,讓學生們的左右腦交替和諧地發(fā)展。在游戲中,我們既要體現娛樂性,讓學生能夠享受游戲的樂趣,也要適當增加比賽性的因素,讓學生與家長主動參與到游戲中,并且得到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比賽勝利的快感。這些傳統的游戲活動起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舉辦這類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一種原汁原味的生活樂趣,也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比如扔沙包游戲,在圈中的人要懂得如何躲避對手的襲擊,是對人的反應能力的考查,在圈外的人則需要學會抓準時機扔出沙包,擊中對方,是對人的判斷能力的考查。一般來說,小學設置的課外活動有滑滑梯、蹺蹺板、老鷹抓小雞之類的游戲活動,而我們則需要根據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制定更加適合學生的美術游戲活動。結合民間藝術設置的游戲活動,會給學生帶來不同于以往的新鮮感,而且很多游戲都需要通過合作來完成,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學生也會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學會如何與伙伴進行配合。特別是親子鍛煉這種模式,我們希望家長能夠更多地參與到學生的成長中,關注學生在小學生活的方方面面。游戲是一種交流方式,會使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
我們要鼓勵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植根于生活中的民間藝術。因此,要定期組織學生到本地的藝術制作中心參觀,當然,我們更加希望形成家庭小分隊,由家長帶領學生去感受當地的傳統文化。首先,小學組織這類活動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比如有的家長不放心學生的安全,而且在外出過程當中管理學生十分困難。但為了能夠讓學生形成對傳統文化、民間藝術深深的認同感,親自去觀看和體驗將會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小學可以把這種活動作為一個小任務發(fā)布下去,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展開“走進民間藝術”的活動。在活動前,小學生和家長都會進行調查,對本地的民間藝術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然后再做出決定,親自去感受民間文化,這也是我們作為教育者的初衷,希望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了解民間藝術的意識。通過切身實地的體驗,學生會對手工藝品的制作流程有更加清楚的認識,也會感受到藝術的豐富多彩。當然,除了能夠體驗農家生活外,也可以觀看很多精彩的民俗活動。最后,我們再開展一個交流分享會,邀請家長和學生來分享自己在活動中的所見所聞。這種活動對于學生來說,將會成為成長生活中一次難忘的經歷。
節(jié)日既是一種美好的祈愿,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對學生普及傳統節(jié)日的知識,包括節(jié)日的時間、節(jié)日的起源以及節(jié)日習俗。至于教學方式,我們可以通過觀看視頻、制作貼畫、設置展覽的形式來進行教學。比如元宵節(jié),在節(jié)日這天,我們有看燈展、吃元宵的習俗??梢詭ьI學生制作花燈,并且將花燈掛在學校里進行展示。也可以和學生共同制作元宵,感受元宵文化。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普及,可以在民俗節(jié)日活動這一方面著重展開,不僅僅是因為這些節(jié)日活動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也是因為其具有趣味性、觀賞性以及參與性,會帶給學生深刻的體驗。
舉辦多種多樣的活動是為了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當然,我們也需要為此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校環(huán)境以及濃厚的教學氛圍。我們可以在墻上貼上舉辦習俗活動的照片,制作一面照片墻,也可以在活動室里設置展覽區(qū),將學生做的泥塑、臉譜、彩繪作品等進行展示。學生在日常的學習或者游戲活動中,都能夠接觸到這些民間藝術或者與之相關的工藝品。這種滲透性的教育,是為了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對民間藝術的認識,而且美化學校的教學環(huán)境,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總之,民間藝術是一種很好的教育資源,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美德價值觀,啟發(fā)學生對藝術進行欣賞與創(chuàng)作。我們應當讓學生從小就建立起傳承民間藝術的意識,通過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來加深文化認同感,并將之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