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跨塘實驗小學 趙 靜
學生在初識課文時,首先要解決“生字詞”這個攔路虎,一般語文課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初讀課文或自學的基礎上進行生字詞的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傳統(tǒng)做法即教師出示生字詞,學生朗讀,糾正讀音,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再次正確朗讀詞語,鞏固強化,時間安排上占10~15分鐘。教學中為了改變單調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朗讀生字詞時會采用齊讀、指名讀、分組讀、開火車讀等,但只是朗讀形式的改變。筆者認為,生字詞作為課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筆寶貴的資源,所以應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識字教學的深度,更多地發(fā)揮學生個性,促進學生發(fā)展。
語文課文的朗讀強調的是“正確、流利、有感情”,“有感情地朗讀”是基于學生課文內容理解與思想感情內化的基礎上的外顯性表現(xiàn),學生投入而認真地朗讀,往往是閱讀教學的“高潮”部分。對比識字環(huán)節(jié),學生詞語的朗讀似乎更多地強調正確性,局限于滿足詞語讀音的“正確”,停留在知識技能階段,而對于新課標提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則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顯得薄弱。參考課文朗讀的要求,筆者建議學生的生字詞個性化朗讀以“有感情”作為升華點,在傳統(tǒng)環(huán)節(jié)中加入“在正確理解讀音和詞義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詞語”。
課文受到作者想傳達思想感情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朗讀的感情基調具有預設性,在要求上,對于全體學生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與確定性,不便于作為發(fā)揮學生個性化朗讀的素材。而單個的生字詞,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讀正可以彌補這一缺失。因為在沒有上下文的情況下,對詞語的理解具有開放性、想象性與創(chuàng)造性,給予學生充足個性化解讀的空間。即使是同樣的詞語,學生由于有不同的經(jīng)歷或喜好,對詞語的感情色彩也可以是豐富多彩的,而不同的詞語表達不同的含義或感情,也可以通過讀來表達體悟,從而不至于課堂上朗讀生字詞時“異口同聲”,不是僅僅機械地將無聲文字翻譯為有聲語言的行為或活動,而是依托人所具有的獨特語言,將無聲文字所蘊含的含義、意境、情感等進行表達和展現(xiàn)的行為及過程。
如教學“酸味”(蘇教版五年級上冊《伊索寓言》)時,教師一般會重視“酸”平舌音的朗讀,在正確讀音的基礎上,教師可進一步進行啟發(fā):
師:平時你們喜歡吃“酸”的東西嗎?(生:喜歡/不喜歡)
師:酸味和我們平時所吃的“甜味”“苦味”“辣味”有什么不同呢?(生思考)
師:大家可以試試,比如你喜歡吃酸味的食物,你會讀出怎樣的感情?不喜歡吃,會讀出什么樣的感情?試一試。
教師選擇與生字詞相關的詞語,可以是近義詞、反義詞、關聯(lián)詞等,學生通過朗讀,對比不同詞語的含義,結合自己的感受進行朗讀。比案例中,允許學生喜好的不同,害怕吃酸味食物的同學可以讀起來時表現(xiàn)出痛苦糾結的感情,而喜好酸味的同學可以讀出快樂滿足的感情。此時的課堂不再是拘束的,而是活潑生動的,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而其他同學又可以從朗讀中判斷感情,其樂融融。
如教學“依偎”這個詞(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明天,我們畢業(yè)》),理解詞義后,可進一步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鼓勵學生邊讀邊演,加上動作,品味這個詞表達的濃濃的眷戀與愛意。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讀這個詞語時并不愿讀出感情,反而顯得冷漠,這可能與其家庭破裂的經(jīng)歷有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允許其保持自己的感情,但注意潛移默化的引導,使其能不斷豐富自己的感情。個性化發(fā)展并不意味著一味縱容,應把握好個性發(fā)展的方向。在初次接觸時就細細品味詞語表達的感情,并通過朗讀外顯出來,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也為后續(xù)學習課文更好地理解打下基礎。
圖片、聲音、視頻等多媒體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在教學詞語時,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可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感情。如教學“矯健”時,教師出示劉翔跨欄的圖片,配以激昂的音樂,學生立刻心領神會,不僅讀得響亮有力,有的還讀出了自豪的感情,潛移默化中增進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有的同學還指出,自己讀的時候,頭腦中想象的是班級某某同學參加運動會的情景,讀出了對同學的贊揚之情。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詞語時,不局限于教師的提示,還進行了聯(lián)想與想象,進行個性化解讀,并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對詞語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并不適合于所有詞語,如一些中性詞或者數(shù)量詞等,教學時應靈活,不要讓學生感到為難,為了感情而感情朗讀,不要過多地展示技巧而忽略內心感受,這就與訓練的初衷違背。
學生由于習慣了以往語調平平地讀出生字詞,初次接觸時會存在害羞或不適應的情況,不能很快進入狀態(tài),此時教師應主動示范,與學生分享自己對詞語的感悟,進行有感情地范讀,引發(fā)學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欲望,帶動學生。
學生的個性化朗讀增進了對詞語的理解,在一遍遍的朗讀中,內心的情感呼之欲出,此時詞語已獨具學生的獨特建構意義,教師應給予其充分的機會,讓其進行表達與分享,比如,你為什么會這么讀?從他的感情朗讀中,你聽出了怎樣的“背后的故事”?進行口語表達,以生字詞的朗讀促進學生的寫作。
詞語的“有感情朗讀”強調的是個性化朗讀,學生從詞語中揣摩領悟到的是個體的情感體驗。有時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消極情感,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在尊重的前提下進行引導,以不斷豐富和提升個體感情,使個性化健康發(fā)展。
通過教師的積極評價與反饋,學生在個性化朗讀時得到肯定與滿足,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逐步認識到原來讀詞語也是可以有感情地朗讀的,使其在以后的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詞語不是孤立的個體,不僅僅追求讀正確讀懂,不滿足于課文傳達的感情,更會主動聯(lián)想應該怎樣讀出個性化的感情,形成一種主動的探索個性理解與解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閱讀與寫作對詞語的靈活運用。
積極探索詞語的“有感情朗讀”,讓詞語讀出感情,讓朗讀彰顯個性,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更好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