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八一小學 徐靜波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以獨具匠心的結(jié)構(gòu)、精妙獨到的語言和精準嚴密的說明方法,將所要描繪事物的特點刻畫得淋漓盡致,是順應學生從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邁進的一種契合文體,更是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認知系統(tǒng)。然而我們卻發(fā)現(xiàn),所有說明文的教學,無論是三年級還是六年級,都非常關注事物的特點,卻缺乏基本的目標定位和體系設置,有的充其量是對說明文中的說明方法略有涉及。那作為一篇典型的說明文,我們究竟應該教些什么呢?筆者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來談談自己的一些實踐與思考。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說明性文本,要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說明方法最大的職責就是要將事物的特點“說清楚”“說明白”,這也是說明文最為常用的一種說明方法。對于一篇說明文而言,說明方法選擇、運用得恰當、適切,是語言精確表達的基本前提。作者為了清楚而通透地闡述一個哲理、展示一個特點,總會運用各種各樣的說明方法。而對于閱讀教學而言,我們的目標不能止步于認識和了解,而需要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細細體會,洞察作者如此運用的用意,辨析這種說明方法的精妙之處,從而達成了解文章說明方法的教學效果。
如《奇妙的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一文,作者在介紹什么是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時,其實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文章要向小學生呈現(xiàn)計算機終端、服務端和客戶端等多種與他們認知不相匹配的專有名詞,但作者并沒有運用所謂下定義的說明方法,而是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整合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將要介紹的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比喻成為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都是為了要達成介紹什么是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的目的,但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進行如此甄別與選擇,究竟是出于怎樣的考慮呢?其實說到底就是一個目的,即考量學生的認知實際,對于正處于感性思維階段的小學生來說,運用打比方的方式能夠讓原本枯燥機械的知識變得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動化,更加契合學生原始的認知經(jīng)驗,在作者打比方說明方法的運用下,那種高新技術中的光纜、電纜和無線電波等高端科技卻演繹成了巨型蜘蛛網(wǎng)、網(wǎng)線等學生耳熟能詳?shù)氖挛铩?/p>
為此,教師就需要始終站立在兒童的視角,以兒童的認知方式來洞察文本的語言以及所運用的說明方法,讓文本的語言表現(xiàn)得更加深入化、條理化,從而展現(xiàn)作者言語表達的內(nèi)在真意。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說明性文本的語言是最具特色的,為了準確再現(xiàn)所描繪事物的特點,作者在遣詞造句的過程中總是力求語言的言簡意賅和精準妥帖,值得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進行深度體悟與玩味。因此,教師可以緊扣文本中這些詞句,結(jié)合文本表達的具體語境,組織學生在深入審視、細致揣摩、不斷咀嚼的過程中感受語言表達的內(nèi)在秘妙,這對于改變學生在作文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含混表達陋習具有重要的改進作用。
以教學蘇教版四上《霧凇》這篇課文為例,在介紹霧凇成因的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直接點出了形成霧凇的兩個核心原因:“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jié)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jié)而成?!庇谑牵簧俳處熅晚槃菀龑W生從中提煉出兩大因素:(1)飽和水汽;(2)遇冷凝結(jié)。但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細細閱讀原文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的語言表達是非常嚴謹?shù)?,除了水汽要達到“飽和”的狀態(tài)外,語段中的“過于”決不能輕易忽略,有了“過于”二字就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了。教師可以相機引導學生繼續(xù)關注后面的課文,正是由于空氣中的水汽已經(jīng)超過了“飽和”的程度,而達到了“過于”的狀態(tài),才會出現(xiàn)文中所描述的“江面上總是彌漫著陣陣霧氣”,才會“涌上兩岸”……這所有一切的形成,僅僅是依托飽和的水汽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達成了“過于飽和”之態(tài),霧凇才能得以最終形成。
如此精準而妥帖地表達是作者自身精巧錘煉的結(jié)果,教師只有引領學生充分聯(lián)系上下文,感受文本核心表達的內(nèi)在魅力,才能真正為學生的實踐表達能力發(fā)展服務。
對一個事物的介紹與描寫,往往并不是從單一的視角出發(fā)展開的,而是立體化、多維度地展開描寫。為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從理解性的角度來感知和洞察文本的嚴謹結(jié)構(gòu),同時也需要在明確作者行文思路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作者為什么要這樣來構(gòu)建全篇?其真實用意是什么?獨特的匠心又在何處?
以《麋鹿》這篇典型的說明文為例,首先,作者在開篇就運用散文化的寫法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具有詩情畫意的地方,凸顯了麋鹿生活環(huán)境的優(yōu)雅和靜謐,更突顯了麋鹿反應之敏捷、動作之輕快,以此證明黃海灘涂是麋鹿生活的最佳場所。而文本主體內(nèi)容的設置上更是精細巧妙。一般描寫動物的文本都是先描寫外形,然后再描寫動物的生活習性,而這篇課文卻完全不同,而是將外形與生活習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描寫。為什么要這樣設置結(jié)構(gòu)?僅僅是為了與眾不同的嘩眾取寵嗎?顯然不是,學生在細致閱讀后就會發(fā)現(xiàn),麋鹿的身體外形對于其基本的習性有著直接的影響,正是身體的部位決定了他們具體的習性,作者如此設置順應了描繪事物自身的特點。再次,這篇課文為什么要對麋鹿的傳奇經(jīng)歷耗費如此多的筆墨呢?細細考量就不難發(fā)現(xiàn),麋鹿本身就是神話故事中的動物,也是我國的珍稀動物,具有強烈的神秘色彩,最為重要的是麋鹿最后的傳奇經(jīng)歷與我國近代歷史的發(fā)展息息相關,更呈現(xiàn)出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特點,從而煥發(fā)了讀者保護麋鹿的惻隱之心。
由此可見,說明性文本的安排與設置頗具匠心,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理性思維,從表達的視角潛心會文,最終探尋文本謀篇布局的獨特藝術。
說明性文本有著屬于自身獨特的體裁樣式和創(chuàng)作規(guī)律。閱讀教學就需要在保障凸顯其文體特點的基礎上,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文體特征上,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說明性文本教學效益的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