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瑩
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模仿練習為輔,枯燥的識字教學讓小學生對漢字失去興趣,甚至會出現(xiàn)識字疲乏心理[1]。新課程改革標準指出,課堂上應(yīng)以學生為主,教師引導為輔,提升課堂效率,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以達到教學目的。兒歌教學是一種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的教學模式,恰恰符合了新課改標準要求,其將漢字的魅力通過教學傳遞給學生,使識字過程變得輕松有趣,減少了小學生的學習壓力[2]。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聽、說、讀、寫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錯,這就給小學生識字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對于小學生來說,在識字中容易出現(xiàn),會讀不會寫的問題,因為漢字的發(fā)音較為容易,而漢字的書寫往往成為難倒學生的一道難關(guān)。在漢字書寫上,很多學生因為錯字、筆順錯誤、書寫潦草等問題而影響了識字、認字的效率,而降低了識字的興趣。再加上課堂對于難寫字、生僻字的講解較少,教學模式生硬,導致小學生對識字失去主動性,大大影響了今后的學習與成長。
識字效率低是小學生在小學階段普遍出現(xiàn)的問題。由于教學方式單一、落后,頻繁的朗讀、聽寫反而加重了小學生的心理負擔而降低了識字效率。傳統(tǒng)課堂上往往以教師為主進行識字教學,學生的課堂參與性不高,導致了部分學生對識字失去了信心、耐心,大大降低了識字的效率。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剛剛步入小學階段的一、二年級學生對于識字有很大的難度,缺乏正確的識字教學方法反而會影響其今后的語文學習。
新課程改革標準指出,教師要注重“以人為本”的教學方針,轉(zhuǎn)變課堂的教學主體,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對于小學生來說,“玩”的天性還很重,采取刻板、單一的 教學方式不僅會降低教學成果,還會適得其反,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尋求適合小學階段識字學習的教學方法至關(guān)重要。兒歌,指的是兒童音樂歌曲,是音樂的一種體裁。對于小學階段特別是1-3年級的孩子來說,運用兒歌進行輔助教學能夠體現(xiàn)“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在低年齡學層的學生看來,多種多樣的、新鮮有趣的、活潑生動的事物更具備吸引力。因此,兒歌教學能夠促進小學生對識字感興趣,提高小學生識字趣味性,增強課堂的活力。
教學模式是影響課堂效率的關(guān)鍵因素,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刻板的教學模式導致課堂氛圍差,教學成效低。小學生是好奇心最強、想象力最豐富的時期,單一的教學模式不適合小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發(fā)展。采用兒歌進行教學恰恰能夠解決小學生課堂上識字效率不高的問題。兒歌具有豐富的內(nèi)容與活潑的表現(xiàn)形式,將文本知識濃縮在歌曲當中,讀起來朗朗上口,方便學生記憶。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應(yīng)用兒歌進行識字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識字、認字,還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識字熱情,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培養(yǎng)小學生的識字興趣對識字教學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傳統(tǒng)單一枯燥的識字教學課堂反而導致課堂氛圍較為沉悶,課堂效率不高。以教師為主的識字教學模式不僅不能達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反而會打擊、消磨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影響后續(xù)學習。新課程改革標準中要求教師應(yīng)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高效學習[3]。教師作為引導者,不僅僅是單純地傳授知識給學生,更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動力。兒歌教學可以促使教師采用新穎的教學方式,讓小學生在學習中領(lǐng)悟到漢字的魅力,增強其學習漢字的興趣。
例如,在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的數(shù)量詞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結(jié)合數(shù)量詞的童謠進行輔助教學。在教學設(shè)計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堂設(shè)計,將兒歌通過視頻、影音進行播放,增強課堂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聽兒歌邊跟唱,如“一匹馬兩頭牛,三條小魚水里游;四本書五支筆,六枝鮮花插瓶里;七棵樹八個梨,九輛汽車十面旗;數(shù)量詞要分清,使用要合理?!痹趯W生學會兒歌后,不僅課堂識字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后也會傳唱一段時間,甚至在家里也會積極唱給家長聽。兒歌教學的方式大大改變了以往單調(diào)的識字方式,通過娛樂的方式讓小學生享受知識學習的過程,愛上識字課堂。
識字教學課堂上的一大難點就是如何讓學生在快速記憶漢字和減少漢字遺忘率。小學生的專注力與記憶力在課堂上容易受到影響,枯燥的講解不僅會拉低其識字、記字的效率,還會磨滅學生的學習激情。而利用兒歌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加強其對漢字特點的把握,有助于解決其在識字過程中遺忘、混淆字形、結(jié)構(gòu)錯亂等問題。通過兒歌教學,學生掌握到的絕不僅僅只有字的讀音、寫法,還有相關(guān)的漢字來源、歷史、規(guī)律特點、學習方法、聯(lián)想方法等,對學生的識字起到輔助作用。
例如,在蘇教版《識字8》的識字教學中,對于“鐵、釘、銅、鈴”四個字的辨析識字是教學的重難點。這四個字偏旁部首相同,屬于形近字。對于形近字的教學來說,在教學中,若是教師僅僅按照字的形體進行區(qū)別,不但達不到識字的效果還會增加學生辨析形近字的障礙。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兒歌進行輔助教學,如“小慶慶,釘鐵釘;釘好鐵釘掛銅鈴,風兒吹來銅鈴響;嚇跑了小狗,樂壞了慶慶?!痹趯W生學會兒歌后,教師再對四個漢字的偏旁部首規(guī)律進行講解。通過偏旁部首的規(guī)律講解與同音字的規(guī)律總結(jié)可以解決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偏旁部首混淆、模糊記憶等問題。再遇到同類型的漢字時,學生也可以舉一反三,大膽猜想生字的讀音與寫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效率,擴大識字范圍。兒歌教學擺脫了傳統(tǒng)的復(fù)刻學習方法,有助于幫助學生學習易錯字、多音字、生僻字等,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起到很大的幫助。
識字不是一項枯燥無聊的任務(wù),在識字中可以學會豐富多彩課本知識,能夠啟發(fā)小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4]。傳統(tǒng)單一的識字教學模式不能夠做到讓學生在識字中思考,小學生沒有更多的機會在課堂上觀察漢字的特點和規(guī)律,因而領(lǐng)悟不到漢字特有的魅力,降低了識字效率[5]。因此,教師應(yīng)該使用新穎的教學手段引導小學生對漢字進行觀察,啟發(fā)學生對漢字背景、內(nèi)容的思考。通過兒歌教學,教師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兒歌的過程中掌握漢字的特點,理解教材文本內(nèi)容,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兒歌教學更傾向于一種娛樂化的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兒歌的過程中學會記憶漢字的方法,促進今后的學習發(fā)展。
例如,在蘇教版一年級《螞蟻和蟈蟈》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事物本身的特點對漢字進行教學,促進學生對漢字規(guī)律的理解與掌握。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兒歌將課文中的漢字進行教學,如“小螞蟻,真勤勞;烈日炎炎搬糧食;綠蟈蟈,真懶惰;大樹底下忙乘涼。小螞蟻,真幸福;北風吹吹有食吃;懶蟈蟈,真可憐,肚子空空沒人憐?!苯處熯€可通過ppt、影像資料等方式為學生播放兒歌、動畫片展現(xiàn)教材知識與漢字學習內(nèi)容,促進小學生對漢字的了解,啟發(fā)小學生對漢字知識的思考。通過兒歌教學,學生對教材知識深記腦中,既提高了識字效率還增強了學生識字的主動性。在兒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的理解,不僅僅只是學會歌唱,還要理解、掌握歌曲中的歌詞,這樣才能達到識字、認字的目的。兒歌只是輔助教師進行識字教學的工具,教師應(yīng)充分使用兒歌進行識字教學,讓小學生自主識字,愛上識字。
通過兒歌教學,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專注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對漢字的看法有了全新的領(lǐng)悟。兒歌教學有別于傳統(tǒng)的漢字教學模式,其增強了小學生識字趣味性,使小學生愛上認字,愛上語文課堂。小學語文教師應(yīng)創(chuàng)新漢字教學模式,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使認字成為小學生熱愛的習慣,使語文課堂成為小學生熱愛的,向往的課堂。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應(yīng)該補充自己的知識寶庫,掌握更豐富的漢字教學方法,并將其透入到教學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1]高玉鳳.兒歌促進小學語文有效識字教學探究 [J].中國培訓,2016(02):233-233.
[2]朱春潔.淺談兒歌促進小學語文有效識字教學[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11):46-46.
[3]馬威.淺議兒歌促進小學語文有效識字教學 [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7(10):116-117.
[4]劉耿耿.兒歌促進小學語文有效識字教學探析[J].教師,2017(36):42-42.
[5]黃會.兒歌促進小學語文有效識字教學探究[J].速讀旬刊,2016(05):2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