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玉田
學生英語作文及部分漢譯英練習中,免不了會提及中國人名。只要需要,所涉人名多少、虛實真假都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在英語中如何正確表達。
本文標題的意思是,一個姓馬的老年人,別人以“老馬”開頭跟他/她說話,或一個姓馬的年輕人,別人喊他/她一聲“小馬”,聽、說雙方不大會形成誤解或產(chǎn)生其他不好的交際問題。但若將“老馬”按直譯方式譯成old horse,或以同一路數(shù)把“小馬”譯成little horse,并以此稱呼兩位馬姓人士,則多半會發(fā)生不愉快——除非聽者不懂英語。
本文要談的說話雙方,不僅都懂英語,說話人還是高考高分入的學,所在學校還是國內(nèi)排名相當靠前的大學,聽話人中時不時還有一兩個教英語的老外。筆者的確沒有見到過哪位姓馬的同學自稱little horse,但類似的不當英語表達每學期都有,且花樣繁多,值得集中一談。
“老馬”或“小馬”這類表達在漢語語境下沒有問題,所謂“不當”表達指的是本科生、研究生采取的英文形式,大多見于郵件落款、對話練習、模擬談判、短劇腳本、不限題作文、文章漢譯英等。當然,“馬”姓只是一個代表,上述援引出處所涉姓氏要多得多。
本文只講人名稱呼中的一種,不講郵箱名稱、微信昵稱、QQ昵稱及其他網(wǎng)名。
本文只講“小馬”這一種稱呼形式,“張?zhí)庨L”等職務(wù),“李經(jīng)理”等職位,“王老師”等職業(yè),“趙師傅”等稱呼留待另外一篇文章中講。
“小馬”所代表的稱呼形式分為兩部分,下面先說“小馬”中的“小”字。
概括而言,不當表達形式多為兩種譯法的結(jié)果。第一種譯法是在一個“老”(或“小”“大”)字的字面音譯后接姓氏,例如Lao Zhang(老張)、Xiao Zhao(小趙)。其中的Lao和Xiao顯然分別是“老”和“小”字的拼音寫法。
將“老”音譯為Lao這一譯寫方式,造成的主要問題是與“勞”“老”“嫪”等姓氏的羅馬字母寫法(這里指英語字母,即失去了聲調(diào)符號的漢字拼音字母)一樣。同理,將“小”字音譯為Xiao,則與“肖”“蕭”“孝”的英語字母一樣;加之采取大寫首字母的形式,稱呼與專有名詞沒有了區(qū)別,極易造成混亂。下面請看兩個例句。
例1. 他們鬧著要吃小馬的喜酒。
They insisted jokingly that Xiao Ma should invite them to a wedding feast.2陳小慰,漢譯英中的視點轉(zhuǎn)換,《中國翻譯》1993年6期。
漢語原文及其譯文的出處請見腳注,黑體為筆者所加。英語讀者看不到(或看不懂)漢語原文,極有可能會把Xiao Ma誤認為一個名叫“肖馬”(姓和名也有可能是其他漢字)的人。
例2. 小李被他老師追問得急了,也就顧不得老媽的叮囑,說出了事情的真相。
這個句子是翻譯課期末開卷考試的一個漢譯英試題,收到的譯文各有問題:
1. Due to teacher’s continual asking, Xiaoli was forced to tell the truth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mom’s advice.
2. XiaoLi was urgently inquired by his tutor, and he totally forgot his mother’s advice and told the truth.
3. XiaoLi didn’t care for his mother’s advice, he was pressed more upset upon the question from his teacher, and told the truth.
4. Xiao Li was pressed by his teacher and told the truth, regardless of his mother’s advice.
5. Xiao Li ignored his mother’s advice and told the truth when he was pressed by his teacher.
6. Being pressed by his teacher, Xiao Li told the truth, having no time to think about his mother’s warning.
7. Being asked by his teacher, Xiao Li was angry. So he told the truth regardless of his mother’s repeatedly advice.
這里說明一下:多年來筆者布置的作業(yè)和期考多為五人一組,各組單獨命題。有時一個同學可能會提交兩個甚至更多的譯文;本句收到了以上七個譯文。
以上譯文的排列依據(jù)是“小李”的譯名,其他問題不予展開。這里只談三點:首先,同一個“小李”,譯法出現(xiàn)了三種,這本身就表明有問題;其次,三種譯法都是音譯,其中例1至3均屬書寫錯誤, 例4至7書寫合乎規(guī)范,但估計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部分人(中國人或老外皆然)知道中國人名應(yīng)當是姓在前名在后,會認為句中人物名叫“肖李”“肖麗”“肖力”之類,另一部分人(中國人或老外皆然)以為中國人名與英語國家一樣是名在前姓在后,會認為是“李曉”“李笑”“李瀟”之類,由于這兩個音在中國人名中十分常見,姓和名都有可能是更多的其他漢字;再次,七個譯文都把限定詞“小”當成了專有名詞,結(jié)果影響到了專有名詞“李”的表達,造成重大信息失真,是謂嚴重錯誤。
也許舉幾個極端的例子更有利于我們看清問題所在:那些姓“勞”或“老”的人,如在需要稱呼他們時也在姓前加個“老”字,那么得到的英語會是Lao Lao;而那些姓“肖”或“蕭”的人,需要時也前置一個“小”字,那么得到的英語會是Xiao Xiao。現(xiàn)實生活中,lao和xiao兩個音節(jié)混合出現(xiàn)的概率也不低,特別是“老肖”或“小勞”。漢字有聲調(diào),中國人(即便是方言)不會說錯也不會聽岔,但以Lao Xiao或Xiao Lao面目出現(xiàn)在英語之中,不僅難以交代人物,還會額外添亂。
由此看出,簡單的音譯容易失誤。所以說,本節(jié)小標題的意思是:對“老”或“小”采取音譯而大寫首字母,即例1中的Xiao Ma和例2中的Xiao Li,這種譯法不對,因為沒有表達“小馬”或“小李”這兩個專有名詞的基本信息,反而造成了另起新名的錯誤——即上面所講的“重大信息失真”。
第二種譯法是將“老”(或“小”“大”)字意譯之后再加姓氏,例如Old Wang(老王)、Little Li(小李)等。顯然其中的Old和Little分別是“老”和“小”兩個漢字的意譯。
同樣的漢字,同樣的人物稱呼,卻采用了音譯和意譯兩種不同的譯寫方式,其做法本身就極有探討的空間。這是語言諸多現(xiàn)象之一,個人難以規(guī)定,一時難以說清,暫且按下不表。下面簡單談一下意譯方式為什么不好。
首先,這里的“意譯”并非真正的根據(jù)“意思”來譯?,F(xiàn)實生活中,老馬可能不到四十歲,小馬可能五十開外——所謂的“老”或“小”都是相對的,與由誰說、什么場合說關(guān)聯(lián)密切。另外一個維度一樣存在:老馬的身高也許不會影響人們是否叫他/她“老馬”,但小馬身高一米九,仍有可能被人以“小馬”呼來喝去??傊?,漢語中放在姓氏前面的“老”或“小”是個稱呼,是專有名詞的限定詞,功能在于溝通效益和交際效果,與年齒長幼或體格大小關(guān)聯(lián)不大,與此“意思”不盡一致的英語字面對應(yīng)可能會影響表達。
其次,英語里在提及第三人時可以使用old或young之類表示“老”或“小”的詞,通常放在名字之前,極少放在姓氏之前,也不會大寫首字母。網(wǎng)上有人說:“‘老’ ‘小’ ‘大’ ‘阿’等稱號,開頭第一字母要大寫。如Xiao Liu(小劉)的X、L要大寫,Lao Qian(老錢)的L、Q要大寫,A San(阿三)的A和S要大寫。”這個表述有三點似可商榷:一是“老”或“小”之類單獨使用并非“稱號”;二是以這些讀音表示的稱呼限于中文,“老”或“小”不可音譯一下就直接作為英語稱呼,即本小節(jié)的主題;三是引文中的大寫字母均為全角字符,與小寫字母字體不一,排版、審校都是問題。
回到本文中來,小寫的little(或old或young)放在名字之前,這時與handsome或pretty一樣是種描述,并非稱呼。也就是說,張健(也可以是一個講英語的外國人)當著李偉(也可以是一個講英語的外國人)的面提及第三人John Smith的時候可以說that young John(當然也可以是the old John)。這時的old或young根據(jù)說話雙方以及與第三人之間的關(guān)系、說話人的語氣、說話場合等其他具體情況,可以表示親切、熟稔、尊敬、鄙視、厭惡等多種情感,與中國人之間提及某人時使用“小”或“老”再加姓氏的交際效用是一樣的。
但是,張健當著John Smith的面不可以叫他Old John、Little John、Young John、Young Smith或Young John Smith,盡管他可以當著李偉的面叫他“小李”或“老李”甚至“小李偉”或“老李偉”。由于說話時難以表達字母的大小寫,因此張健當著其他人的面可以使用上述幾種形式(Young John等)的任何一種指稱John Smith其人,但對講英語的外國人來說,傳達的未必是上述中國人之間那些情感或情緒——也就是小標題中的“不好”。
西方國家普遍在意年齡歧視(age bias),old之類建議不用或少用,尤其是直接描述人物的時候。聯(lián)系上段反過來講也一樣,英語國家可以使用little或old后接人名的方式指稱人物,語氣多為憐愛、憐憫之類,但僅限于家庭、熟人之間,且場合極其有限,不宜拿來表達我們中國人隨時隨地可以說、天南海北都可能聽到的“老馬”“小李”(特征是在little或old后接人的姓氏)之類。
下面議論一下“小馬”這一稱呼的第二個部分,即姓氏的英文譯法——其實是寫法。
本刊2016年第12期本欄文章介紹過,使用英語來表示中國人的姓名,第一條規(guī)范便是采用漢語拼音方案,使用羅馬字母拼音,不得采取意譯的方式。
只是一些大學生、研究生在使用英語表示自家姓氏的時候,時不時會暴露出刺眼的大問題,初步分類為意譯、掛靠英語國家姓氏、照搬港臺地區(qū)威妥碼拼寫形式三種不當做法。
不當做法一:意譯,即拿英語里的某個單詞來對譯姓氏,把表示自己的姓的那個漢字的某一個詞義義項當成了自己的姓。例如一個姓王的學生譯成了King,姓白的改姓了White,姓黃的變成了Yellow,姓楊的在電子郵件的落款位置自稱Poplar,姓林的同學秒變Forester(能想到在forest后面加個er,倒也值得大贊)。一個姓方的男生,姓氏一欄寫的是Esquire,問他怎么會姓了這么個姓,原來他先是把“方”譯成了square(正方形,四方塊,方形物),后來發(fā)現(xiàn)“Esquire更加高大上”。還有一位女生姓熊,確是沒有采用背得滾瓜爛熟的bear,可她在姓氏的長方形框里寫了個Teddy是幾個意思?
本文標題便是對這種現(xiàn)象的概括,些許夸張,些許調(diào)侃,無非是為了提醒后來人:不管英語學了多少年,不管上了多少課外班,不管拿了多少個亮瞎眼的證書,建議還是先把基礎(chǔ)的、起碼的、底線附近的常識搞搞清楚,首先做一個正常的人。
不當做法二:掛靠英語國家的姓氏。比如姓李的同學把自己的姓譯成了Lee,姓劉的寫成了Lewes,姓喬的成了Joe(在英語里這是個名),姓蘇的是Sue(在英語里Sue是個名),姓肖的寫作Shaw,姓金的成了Kim(還見過某人把名字中的“金”譯成了King),姓楊的成了Young,等等。有個女生僅因名字中有個“安”字,于是用Anne取代了“安”字,整個姓名寫成了三個單詞(不是另起洋名)。
課堂上談及這個問題時沒人吭聲,課后有學生發(fā)來郵件,指出武打影星李小龍的英文名字就是Bruce Lee,因此“我們用一下沒錯”。這里在當時筆者的回復(fù)的基礎(chǔ)上解釋如次。其一,李小龍的英文名字是Bruce Lee沒錯,網(wǎng)上有人據(jù)此譯為“布魯斯·李”當作他的中文名則不妥;“李小龍”是藝名,他本名李振藩,英文全名Bruce Jun Fan Lee(1940—1973),其中的洋名Bruce是在出生后報戶口而起的。其二,眾所周知李小龍在美國出生、中國香港從業(yè),起名環(huán)境不同于內(nèi)地。從其生卒年代可以看出,那是國內(nèi)貫徹羅馬字母化的漢語拼音方案之前的事,時代背景大不相同。時空條件不同,決定了即便引證的是大名鼎鼎的李小龍也不足為據(jù),也決定了上述郵件的觀點今天難以成立。
不當做法三:照搬港臺地區(qū)人名地名的威妥碼拼寫形式。比如姓王的寫成了Wong,姓陳的改姓了Chan,姓喬的變身為Chiao,姓肖或蕭的都搶著要姓Hsiao,上個學期那個姓黃的寫的是Wong(注意與王姓一樣),本學期這個姓黃的又自稱姓Hwang……當然,還有姓鄧的寫成了Teng,另一個班的另一個姓鄧的寫的則是Tung,且兩人各有依據(jù)??偟母杏X是,比前面兩種情況的總和還要熱鬧。
順帶說一句,網(wǎng)上有人寫道:“清末,有洋人威妥瑪設(shè)計了一套對中國人名和地名的拉丁拼音法則,稱為‘威妥瑪式’?!逼渲小把笕送赚敗辈粔驕蚀_,具體情況請見本欄后續(xù)文章。
僅此一點不是什么大問題,真正的大問題在于,以“人名翻譯”為關(guān)鍵詞在網(wǎng)上搜索,發(fā)現(xiàn)了“中國姓氏英文翻譯大全”,見于多個網(wǎng)站,且都自動擠在了搜索結(jié)果的最前面,比如百度文庫(https://wenku.baidu.com/view/79b0c77dce2f0066f4332252百度文庫>教育專區(qū)>外語學習>英語學習)、百度知道(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84431362)、搜狐(http://www.sohu.com/a/192031940_755694)、豆瓣小組(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9978819/)、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9703618595911)、周公解夢(https://www.zgjm.org/xm/yingwenmingzi/84028周公解夢>周公解夢大全>查詢英文名字)、外語博學(http://elansorcn.elanso.com/Html/trade/card/4867578358外語博學>商務(wù)>名片>正文)等。
這個“中國姓氏英文翻譯大全”,近40頁,羅列的便是“不當做法三”下舉證的那種“威妥碼”譯名。這些網(wǎng)站訪客巨多,官網(wǎng)本身沒有任何提示(百度知道還在文前特別注明“國際上一般用這個”),一些跟帖還一個勁兒地感謝,“總算知道自己英文姓什么了”。這,正是筆者說的“大問題”。
以上三類做法之外,還有一些難以分類,比如說姓牛的在姓的位置寫的是New(異化力度比較大,可能是嫌ox或cow不太雅),姓李的同學綠化成了Plum,姓顧的美化成了Goodman(那個讓也姓顧的女生犯了難),姓胡的進化成了Hubert,姓戴的女生蛻化成了David(在英語里David是個名且是個男的),姓魏的幻化成了William,姓朱的歐化成了Julia(英語里這是個名)等。與上面所列三種改姓做法一樣,探索精神可嘉,但對自己傷害較大。
如此種種,每學期都有穿腦洞敲腦殼扎心窩子的發(fā)現(xiàn),本地土著標簽西洋化的創(chuàng)造力令人浩嘆,其廣度直追服裝鞋襪產(chǎn)銷行業(yè)的國內(nèi)品牌,其力度媲美房地產(chǎn)行業(yè)的樓盤名稱。甚至可以說有過之無不及:人家服裝鞋帽、樓盤地產(chǎn)那類名稱,折騰的好歹是別人,而上述大學生的姓名在英譯方面的諸多現(xiàn)象,蹂躪的卻是個案主人公自個兒。
許多人在QQ聊天、電子郵箱以及其他網(wǎng)絡(luò)空間起了千奇百怪的名字和昵稱,那都不是問題,至少與筆者、與本文沒一毛錢關(guān)系,但竊以為不可因為學了個外語,就將“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祖訓斷然拋棄——哪怕為了成績單上給自己打分,也應(yīng)當寫對自己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