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淑英
(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小學,江蘇海門 226100)
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不但讓教育有了發(fā)展方向,還讓教師的教學有了理論依據[1]。生活教育理論強調的是要進行生活化的教育,具體到小學數學教學之中,就是要關注兒童的經驗開展教學。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對數學新知進行自主化構建,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基于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進行,讓學生經歷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然后來解釋和應用的過程?!苯處熢陂_展數學教學時,要對兒童的生活經驗進行關注,讓數學課堂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更加貼近;所設計的教學方法和內容都要和生活結合起來,基于兒童的生活經驗和他們所感興趣的事物展開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探究獲得成長。
數學是來自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數學的影子,但這也不是說學生的任何生活經驗均可作為教學的起點。教師要對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抓住那些和數學知識有關聯(lián)的生活經驗,以此為起點來展開教學。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角的認識》一課時,首先向學生進行提問:“大家能不能在你們的生活中找到一些角呢?”學生爭先恐后地將各種各樣的角說了出來,如墻角和桌角等。教師緊接著又進行提問:“大家所說的這些角有何特點呢?”學生說道:“這些角都是尖的?!庇纱丝梢园l(fā)現(xiàn),對于“角”學生有著很豐富的認識,同時對“角”的特點也有所了解。不過,有些學生口中講的“角”與數學里面的“角”還是有區(qū)別的。他們口中所說的墻角和桌角是處于三維狀態(tài)中的,數學里面所講的“角”是處于二維狀態(tài)中的,屬于平面圖形。這節(jié)課要以生活里面的平面角為教學起點,教師要通過描繪和練習實物和抽象圖形——角,讓學生初步感知角的概念,從而心中形成“角”的表象。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講他們在生活中所見到的角;然后,通過多媒體將折扇和鐘表等實物圖展示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找到不同物體的角;再通過多媒體所具有的閃爍功能,對實物圖中的角進行展示;接著,將實物移開,留下的便是圖形的輪廓——幾何角。通過這樣的方式,便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表象。在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下課之后去生活中尋找數學意義上的“角”,同時將角的頂點和邊指出來,讓學生對數學中的“角”有清晰正確的認識。
學習數學其實是基于自己的已有認知,進行自我構建知識的過程。學生要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展開數學學習,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很好地形成方法和生成概念。教師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適當的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的過程獲得相關體驗。
以《千克的認識》一課的教學為例,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會組織學生進行“數一數、稱一稱”的活動,幫助學生形成1千克的概念。在學生初步感知了1千克的概念之后,這部分內容的講解就結束了。有一名教師是這樣做的,先組織學生進行相關活動,讓他們初步感知1千克的概念,然后讓學生在下課之后和自己的家長到菜市場買菜,對1千克的物品進行大致的估計,并對自己的猜測進行驗證。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與他們的生活經驗聯(lián)系非常密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進來,幫助學生對學習的知識有更充分的理解。
陶行知提出了“社會即學?!庇^點,這是對“學校即社會”這一觀點的發(fā)展和批判,擁有更高的境界[2]。兒童不會一直處在學校里面,終有一天他們會走進社會。所以,教師要注重兒童對社會經驗的學習,要基于他們的已有社會經驗進行課堂教學,進而讓他們收獲更多的社會經驗。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社會場景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化的學習情境。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生活化。以《小數的初步認識》一課的教學為例,一位教師把學生上課的教室變成了超市,里面有鋼筆、橡皮擦、鉛筆盒、筆記本和書包等學習用到的物品,還有洗衣粉、牙刷和肥皂等生活中用到的物品,在這些商品上面均貼著價格標簽。教師讓若干學生充當導購員的角色,剩下的學生充當消費者來詢問和參觀;同時,利用模擬券對他們想要的物品進行購買。通過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進行了觀察和交談,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但認識了小數,還對小數的讀法和寫法進行學習。這樣不但讓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了鍛煉,還讓他們的社會經驗得到了積累。
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不但要基于實際情況對社會情境進行創(chuàng)設,還要引導學生進入生活中進行體驗和考察。這樣學生就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深入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以《認識公頃》一課的教學為例,一位教師讓學生走出校園來到大自然中進行考察。通過對花園、田地和果園等進行觀察,感知公頃這一概念;并通過對面積進行估算,初步感知土地的大小。學生通過實地考察,進行了很好的交流。通過這種方式,他們不僅學習了估算和目測等經驗與方法,還讓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學做合一”的理念非常注重“做”,指出“做”是兒童進行學習的基本條件,也是兒童進行認知最基本的方法,他們通常都是通過“做”形成學習經驗的。以《圓的認識》一課的教學為例,很多學生都非常熟悉“圓”。學生在上學之后便學習了“圓”,在生活中也存在很多與圓相關的事物;不過他們沒有從整體上對圓有一個認識?;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下面的數學探究。
探究活動1:準備一根細繩,將圖釘拴在它的一端,然后用手握住它的另一端,并快速地轉動。思考要點:大家可以看到什么樣的圖形?準備鉛筆、圖釘和細繩這三種物品,并利用它們在紙上畫圓。思考要點:在進行畫圓的過程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準備鉛筆、圖釘和細繩這三種物品,通過這些物品在紙上畫出大小不一的圓。
探究活動2:準備一張紙,在上面將物體上的圓描出來,并找出其圓心。
探究活動3:準備一長方形硬紙條,每隔1厘米便將其戳出一個小洞,自行制作畫圓的工具。利用該工具進行畫圓的時候說出它的制作原理。
基于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認知,利用實驗讓他們學習圓所具有的特征以及不同特征間的關系。在對“梯形和橢圓形的面積”等類似知識進行教學時,也可以通過學生的已有認知進行教學,進而讓學生深入研究知識的本質。
富蘭克林指出:“經驗非常重要,但是傻的人卻不會利用。”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要基于生活和兒童的已有經驗,引導他們展開更有效的學習。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自主化建構,進而促進他們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