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應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掌握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方法”。因此,只有讓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中愉快地自主學習,才能不斷地提高教學效果。筆者根據(jù)多年教學經驗有如下體會: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恰當?shù)纳钋榫衬芗ぐl(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教學活動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中,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的樂學氣氛,并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知識。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shù)的意義》時,教師可以在課件中再現(xiàn)一個生活場景:××商店掛著一則商業(yè)廣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優(yōu)惠。有一種原標價為120元的衣服,老師想買這件衣服,請你幫老師算一算,應該付人民幣多少元?頓時,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在學生“疑慮”之時,教師及時點撥,師生就在這種和諧的教學氛圍中開始了對一種新的“數(shù)”(百分數(shù))的學習之旅。
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培養(yǎng)起來的。有時通過故事、游戲、謎語等活動情境也能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
在教學《循環(huán)小數(shù)》時,我就為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老和尚給小和尚講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老和尚給小和尚講故事……學生從有趣的故事中很快地理解了循環(huán)小數(shù)中的幾個重點詞:不斷地、重復出現(xiàn)、無限。接著,我話鋒一轉:“那么在數(shù)學中有沒有“循環(huán)”現(xiàn)象呢?請大家算一算1÷3=( )”題目一出,學生開始埋頭計算……于是水到渠成地進入到“循環(huán)小數(shù)”的學習中。
數(shù)學教學不應該是刻板的知識的傳授,教師應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促進學生知識的自主構建。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圓面積計算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為此,我先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圓形紙片并問道:“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辦法把這個圓用剪、拼、移的方法,把這個圖形變成我們以前已經學過的圖形?”然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將它轉化成一個近似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圖形。在教師預設的情境下,學生動手操作,很直接、很迅速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從而獲得成功的樂趣。
對于學習數(shù)學而言,在很多時候教師是在啟發(fā)學生,只有在學生受到啟發(fā)后,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學的內容。營造輕松愉悅的思考氛圍,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例如,在教學認識“圓”時,我先出示小猴比賽騎車的動畫,第一種是車輪的形狀是三角形;第二種是車輪形狀是正方形;第三種是車輪形狀是圓形的。小車在前進時畫面非常有趣,學生們邊看邊輕輕地議論:“這還用比嗎?肯定騎車輪是圓形的小猴先到達終點。”這時我就問:“為什么車輪是圓形的前進得快?”這時學生就開始展開思考,隨著學生不斷地思考和探索,最終得出正確答案:“ 因為圓心到圓上任意的距離都相等”。對于學生出色的回答,我會毫不吝惜地給予夸獎和贊美。在學生的思考出現(xiàn)困難或卡殼的時候,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再想想,而不應生硬地打斷、呵斥或嘲笑。這樣,學生就會在輕松的氛圍中漸漸鼓起勇氣,打開思維的閘門,并逐漸養(yǎng)成樂于思考、深入思考的良好習慣。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供給學生有數(shù)學思考價值的素材,也可以根據(jù)題中的關鍵字、詞教給學生思考方法。例如,在學完了百分數(shù)乘除法的內容后,出示這樣一組題目:(1)一條公路長160千米,已修的是總長的60%。已經修了多少米?(2)一條公路長160千米,已修的是剩下的60%。已經修了多少米?第(1)小題中單位“1”是已知的,可以用160×60%來計算,這是一道基礎題;而第(2)小題就有一定的難度,如果運用“比”的知識點來思考,就比較容易理解。先把60%化成是3:5,也就是已經修的是3份,剩下是5份,那么總數(shù)160千米對應的是8份。可以先計算每一份對應的千米數(shù)。這樣的話已經修了的也就很容易解出來了。通過讓學生解答這樣的對比練習題,學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雖然只有一詞之差,但在解決時就會有如此之大的變化,由此感悟數(shù)學語言的精辟,由此來提高學生對數(shù)學特點的認識。我們在設計練習時,適當進行非常規(guī)性題型的練習,會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訓練和思考方法的運用。
課堂教學不僅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在教學時教師必須為學生創(chuàng)設條件,從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教學空間上全面、多角度地給學生預設思考的空間,讓學生獲得最佳的思考時機。把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的思維逐步走向成熟,是我們在教學中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有效的動手實踐操作要求學生在活動中必須明確自己“為何而動”,懂得該“如何而動”,這些都有待于教師深入鉆研教材后要精心設計的。在教學活動中,應根據(jù)實踐活動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到材料的大小、顏色等因素,在研究材料特點的基礎上,精心選擇那些與揭示數(shù)學概念、數(shù)學道理有關的,能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材料,讓學生放手去實踐。例如,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一課時,教師可對學生的操作活動做如下的指導:(1)感受圓柱體的側面,拿出課前搜集的圓柱體,摸摸其側面;(2)曲直互變,師:你能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卷成一個圓柱形的紙筒嗎?這個圓柱形的紙筒打開后是什么形狀?(3)展開商標紙,拼成長方形;(4)測量商標紙的長和寬,求商標紙的面積;(5)引導學生思考: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6)計算圓柱的側面積。教師有機指導,學生有序操作,自主建構了圓柱側面積計算的方法。這是對操作順序的指導,還可以對學生操作的到位程度和操作的注意點加以指導。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人們借助語言把獲得的感覺、知覺、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斷,并進行推理;通過語言表達來調節(jié)、整理自己的思維活動,使之逐步完善。因此,為了促進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必須要讓學生充分地描述操作的過程和結果,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知,充分給予學生口頭表達的機會。教師可以通過傾聽學生的表達,發(fā)現(xiàn)學生操作、思維過程中的閃光點與存在的問題,并給予肯定或糾正。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認真聽取其他學生的敘述,參與評價其操作、思維過程正確、合理與否。例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先讓學生觀察量角器的形狀和上面所有的數(shù)據(jù),讓學生理解“外刻度線”和“內刻度線”分別表示哪些數(shù)字,可以讓學生上臺指一下。度量角也是教學的難點,可以先作指導后讓學生自己操作,然后讓學生在投影儀上演示度量角的過程,辨析幾種度量方法,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到:量的時候,要用量角器的中心去對準角的頂點,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另外一條邊所指的度數(shù)就是這個角的度數(shù)。這樣,學生在操作活動的結果展示中進一步認識了量角器,學會了量角的方法。
總之,在數(shù)學課堂中,教師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指導學生有效地操作,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從而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