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灣中學,江蘇南通 226333)
考古資料在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當中有著突出的應用價值,能夠順應課程改革,拓展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眼界。不僅如此,在高考命題考查當中,考古資料內(nèi)容占有極大比重,這些都要求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加強考古資料的應用,讓學生通過學習和接觸豐富多樣的考古資料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學會從歷史的角度進行資料分析,并結(jié)合所學內(nèi)容進行內(nèi)涵把握。本文將重點就如何將考古資料應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探討。
考古資料承載著豐厚的歷史信息,是歷史教學不可或缺的資源載體,將其引入高中歷史教學中有以下幾項作用。第一,有助于拓展教學資源。將考古資料引入歷史課堂有助于打破歷史教材長期與實踐脫離的局面,推動歷史課程改革的實行,讓學生可以通過考古資料學習獲取大量的歷史學習資源,拓展歷史教學內(nèi)容,也讓整個歷史課堂教學更具開放性和多樣性,滿足高中生歷史學習需要,拓展學生的思維和知識體系。第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歷史在培育學生人文素質(zhì),豐富學生歷史文化底蘊方面意義重大,將考古資料應用到歷史教學當中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幫助學生養(yǎng)成搜集與提煉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將考古資料化為己用。第三,有助于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感與民族精神,同時還能夠不斷滲透文物保護意識,可以讓學生主動投入文物保護的行動當中,讓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財產(chǎn)得以保存。
考古資料形式多樣且內(nèi)容豐富,將考古資料應用到高中歷史教學當中已經(jīng)成了廣大師生的共識,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探索興趣,同時也能夠極大程度地拓展教學內(nèi)容,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1]。實地參觀的方法更具有吸引力,能夠保障歷史教學的有效實施,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實地參觀考察,縮小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差距,讓學生能夠在實踐當中接觸歷史,感受歷史的變遷。從實地參觀考察的地點選擇方面上看,應盡可能選擇離學校較近的文物館或博物館,既有利于歷史教學,又可以為學生展示大量考古發(fā)掘的實物資料,幫助學生學習和感知歷史。例如,在教學《發(fā)達的古代農(nóng)業(yè)》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歷史博物館,讓學生直觀欣賞古代農(nóng)業(yè)的工具,欣賞記錄古代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一些書畫作品,讓學生可以在真實的參觀和接觸過程當中近距離感受古代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提高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故事教學法不管是在哪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學習當中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為學生對故事的興趣濃烈,非常青睞于運用講故事進行教學的方法[2]。在故事教育模式推動之下的歷史課堂,可以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地位,保持學習熱情,興致勃勃地參與到接下來的歷史學習當中,讓高中歷史教學事半功倍。為了更好地將考古資料和歷史教學融為一體,發(fā)揮考古資料的突出作用,教師可以積極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運用講故事的方式把考古資料所承載的歷史以及考古文物背后的故事告知學生,或者讓學生自行探索,使學生可以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歷史學習和討論活動,提高歷史課堂效率,讓歷史課堂更加活躍積極。例如,在教學《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時,為了有效拓展教學內(nèi)容,滿足學生對于其他相關歷史信息的需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合作探究的學習任務,選取商、周時期極具代表性的青銅器,如三星堆青銅立人像、司母戊鼎等,對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進行調(diào)查和研究,然后向全班展示小組探究成果。在這種獨立自主的歷史學習活動當中,學生挖掘和獲取了與文物相關的歷史信息,既能夠讓他們獲得很大的成就感,也能夠讓高中生的歷史自學和自主探究能力得到鍛煉,最終讓原本枯燥乏味的歷史課堂煥發(fā)生機。
在互聯(lián)網(wǎng)與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環(huán)境之下,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想要獲取豐富的考古資料已經(jīng)不再是難題,尤其是在有了網(wǎng)絡資源之后,更讓廣大師生足不出戶就能夠盡知天下事,獲取大量和教學要求相關的歷史教學資源和歷史材料。高中歷史教學應該與時俱進,有效追趕和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獲得最新的信息,引發(fā)學生對歷史的深層次思考。將考古資料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當中已不再局限于從教材或者是其他的考古書籍當中獲取豐富的考古資料,而是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補充豐富的考古信息,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展示考古資料可以采用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不同的形式,讓考古資料的呈現(xiàn)更加生動直觀,以達到拓展學生思維的目的。特別是網(wǎng)絡平臺上有大量與考古相關的視頻與紀錄片。例如,在教學《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時,教師就可以從網(wǎng)絡平臺上收集大量的紀錄片、考古圖片資料等方面的內(nèi)容,在課堂教學當中為學生進行生動直觀的展示,幫助學生了解那段百家爭鳴的歷史,了解儒家思想在當時社會受到推崇的重要原因。教師在展示的同時,可以適當?shù)剡M行語言的點撥與啟發(fā),可以在學生觀看資料前提出一定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與思考,使得學生的歷史思維更加嚴謹。
要想在歷史課堂當中更加簡便和直觀地為學生呈現(xiàn)和補充考古資料,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為學生呈現(xiàn)考古資料實物,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直觀看到,還可以親手觸摸、感受到歷史,讓學生不再覺得這些考古資料過于遙遠,也會讓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更為濃厚。很多的考古實物資料比較容易收集,如古錢幣、生活器皿等。對于一些收集難度大的實物資料,可以尋找仿制品用于課堂教學,而在具體的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邊講述,邊為學生展示,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歷史,產(chǎn)生探索欲望。學生在對實物資料的觀察中常常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疑問,而這些疑問是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針對文物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并通過師生互動、生生討論以及全班共同探討的方式進行解答,讓學生的探究能力以及主體作用都得到發(fā)揮。例如,在教學《古代的藝術》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編鐘模型、笙簫、竹笛等極具古典特色的樂器,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領略古代藝術魅力,對課程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濃厚興趣,也讓這些考古資料發(fā)揮出更大的應用價值。
考古資料承載著重要的歷史信息,具有直觀性與時代性的特征,更是高中歷史教學當中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將考古資料作為高中歷史教學輔助手段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得到了師生的肯定與贊同,也給學生的歷史學習拓展了空間。高中歷史教師要考慮到高中生的認知特征,合理選用教學方法,利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滲透考古資料,助力學生消化、理解歷史知識,更新知識體系,幫助學生解決歷史學習當中的諸多難題,獲得歷史素質(zhì)發(fā)展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