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個國家,只要先看看馬路上的情形,你就大體上可以把握這個國家的發(fā)展水平了?!币晃蝗ミ^近百個國家的記者說。馬路如同一個國家的臉面,展現(xiàn)著該國的社會人情;它又如同一面鏡子,或多或少地折射出文明程度。
中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fā)達國家上百年的路,不得不感嘆發(fā)展的迅速。發(fā)達國家用了百年的時間去發(fā)展和沉淀,不管是從群體意識層面還是文化層面,它們的發(fā)展步調(diào)與社會發(fā)展速度能夠大致保持一致,但在我國卻出現(xiàn)了明顯的斷層??纯窗l(fā)達國家的文明,那將是我國汽車文明不再缺位時的美好形態(tài)。
日本的交通規(guī)則和交通習慣,是徹底的“弱勢優(yōu)先”的原則。首先,對于駕駛?cè)藖碚f,日本的交通規(guī)則規(guī)定:“在道路上,步行者的安全最為優(yōu)先”,一般在交叉路口,都是車輛讓行人先行,綠燈時,行人可以大搖大擺地過斑馬線,不會有司機會頂過來。如果過斑馬線時,行人停下來讓汽車先過,有時駕車者也會禮貌地在伸出手來,示意請行人先過。
自行車也是如此。日本有許多人行道上可以騎自行車,但是原則是步行者優(yōu)先,自行車不能妨礙步行者通行,不可在人行道上騎得太快或打鈴讓步行者讓路。此外,如有步行困難的人通行,必須暫時下車。在過斑馬線時,如妨礙通行者,需下車推車步行。自行車在轉(zhuǎn)彎時不能妨礙步行者穿馬路,在看到高齡者、殘疾人與孩子在前面行走時,需要慢行。
殘疾人優(yōu)先,在十字路口,一般都有殘疾人等專用的信號燈按鈕,如果殘疾人等弱勢者按亮紅燈要過馬路,所有的車輛都需要在這個時刻給他(或她)讓路。
在日本,無論是大小城鎮(zhèn),還是鄉(xiāng)村僻野,公路路口都安裝著交通信號燈。在東京繁華的銀座地區(qū),人流潮涌,而當紅燈亮時,就是馬路上沒有車輛行駛,路邊的行人也沒有一個會闖紅燈過馬路。日本人在繁華鬧市如此,在鄉(xiāng)村僻野也是如此。
日本人對于交通規(guī)則的自覺遵守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來源于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個人修養(yǎng)等多方面的因素。
日本的兒童從小就必須接受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知識編入了語文、算術(shù)、圖畫等科目中。文部科學省制定出學校交通安全教育實施計劃,開展“交通安全標語比賽”“開設(shè)交通安全茶館”“作成交通安全地圖”“成立兒童交通安全義工隊”等活動,同時開設(shè)專門的交通安全課,組織各種活潑、有趣的交通安全常識普及活動,還經(jīng)常有警察去給孩子們講交通安全常識。每個學童的帽子、書包甚至胸前姓名牌子上都有黃色的醒目交通安全標志。
有“汽車王國”之稱的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公路交通網(wǎng),同時也有著完善、高效的交通管理體系和行為規(guī)范。即便在人口擁擠、道路狹窄的大都市,馬路秩序也能保持井然。美國人很少按汽車喇叭,除非駕駛員車技太差,擋了人家的路,或者提醒駕駛員后車門沒關(guān)等相關(guān)事項。而在國內(nèi),很多人都把喇叭當成了泄憤工具。
在美國的馬路上,行人是“老大”。交通規(guī)則講究“路權(quán)”,行人穿越馬路時最優(yōu)先。只要人行指示燈一亮,所有汽車都得停下來讓道,許多美國婦女在過馬路時根本目不斜視,因為她們平時就被禮讓慣了,現(xiàn)在更沒有人會與她們搶道。在城市的社區(qū)、校園或辦公場所附近的道路上,通常會有專門的行人通道和限速標志,提醒駕駛員注意行人安全。
在美國,“最牛的”車要數(shù)校車,這種車一般通體黃色,如果它在路邊停下來接送孩子,并打開了延長??康闹甘緹?,它左面和后面的車輛都得停下來,直到馬路上沒有孩子才能開動。
美國馬路上的禮貌謙讓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美國人視時間為生命,但在開車的時候卻爭當君子。在美國遇到與人“爭搶路段”的時候,對方總是揮揮手示意對方先行,幾次下來,人的急脾氣被磨平不少,畢竟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在車輛較多的城市如紐約等,難免遇到兩方車輛在沒有紅綠燈的十字路口狹路相逢的局面,如果互不相讓,很容易造成堵塞。美國基本上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人們通常奉行“一讓一”的通行規(guī)則,即A方向的車輛先過一輛,B方向的車輛接著過一輛,然后A方向的車再過一輛,大家都不占用公用的空間,一會兒功夫就暢通了。
一個國家馬路文明的程度與其法律制度和公民道德意識息息相關(guān)。美國是法制國家,交通規(guī)則被視作法律規(guī)范,如不遵守就會受到嚴厲懲罰。例如,在首都華盛頓市區(qū),公共停車位很緊張,一般都是投幣計時收費,巡警隨時抽查計時表,一旦過了時效,哪怕是幾分鐘,都會貼上罰單,或者干脆讓拖車拉走。這既保證了停車位的高效使用,也防止路邊亂停車的現(xiàn)象。當然,警察的眼睛不可能無處不在,更多的情形下還是靠公民的自覺。紐約市的許多路口沒有攝像頭,也沒有警察把關(guān),但人們在看到路邊紅色的停車路牌時,還是會把車停下來。如果有人超速闖了紅燈,后面的車輛甚至可能報警。
當然,美國人也有不文明的時候,遇上節(jié)假日回家堵車厲害,駕駛?cè)恕奥放Y”爆發(fā)也是常有的事情。例如新奧爾良水災(zāi),人們開車大撤退,高速公路上一堵就是幾個小時,汽車喇叭響個不停。不過,與在國內(nèi)開車的情況對比,國人的馬路文明仍有待提高。有人總是抱怨車多路少,其實要論車的數(shù)量,北京、上海的車輛密度遠不如紐約、洛杉磯多,除了政府管理部門的引導外,關(guān)鍵還是看公民的法律意識和心態(tài)。
在歐洲,德國可以稱得上是個人多、自行車多、汽車多的“三多”國家。但是,在德國工作多年,雖然街頭幾乎看不到交通警察,但路上總是秩序井然。
剛到德國時,習慣地站在斑馬線前等待疾駛的車輛通過,但汽車卻主動停下來,開車人打手勢示意讓行人先行,這是行人的權(quán)利,無需致謝。在德國,對人的尊重體現(xiàn)在道路交通的每一處。難怪,德國人會說,“車是可以修復的,而人是無法修復的”。
同樣,前面有行人的時候,司機就不會按喇叭示意行人讓開,而是等待行人覺察后自行閃開;或者在后面慢慢開著,想辦法繞開行人。斑馬線則是行人絕對的安全線。有時候,行人即使離斑馬線還有一點距離,車子也會停下來,等行人穿過斑馬線。此外,德國的公交車像火車一樣準時,幾乎分秒不差。乘客們均排隊上車,車上設(shè)有老人、殘疾人專座,一般乘客不能也不會占用這些座位。
德國人駕照首次通過率不到一半。一旦違章,駕駛員不僅會被罰款和扣分,其違章情況還會在網(wǎng)上公布,今后駕車、購車和享受相關(guān)社會福利都會因此受到影響。除了嚴格的法規(guī)約束之外,民眾也很自覺。有一次,騎車穿過一片綠地中的小路,發(fā)現(xiàn)一位老人在不停地揮手,便停車詢問,才知道這里不是專用自行車道,只能步行或推車通過。德國人的馬路文明還從小開始培養(yǎng)。如在一些著名的汽車公司銷售廳里常備有特制的電動小汽車,經(jīng)常有大人帶著孩子在那里“路考”,過關(guān)后還發(fā)放“執(zhí)照”,以鼓勵孩子從小了解、重視并遵守交規(guī)。
德國各級政府為馬路文明推出的“人性化”服務(wù)也值得國內(nèi)借鑒。德國城市絕大部分的馬路兩邊都可停車。為充分、有效利用空間,交通管理部門按交通流量情況,分時間和地段,規(guī)劃了限時和不限時、收費和免費等形式不一的停車帶。此外,公共場所還隨處可見自行車停車架,并對小攤進行集中管理,定時定點開放。德國對信號燈進行智能化控制,如果沒有機動車通行,人行橫道的紅燈時間可以縮短,提前切換到綠燈;如果這一時間段人流量相當大,可以把人行橫道的綠燈時間延長。研究顯示,行人對馬路口紅燈的等待時間忍耐限度是60秒,所以紅燈最長時間都不超過60秒。
歐洲許多國家的情況和德國有些類似。英國的汽車是右駕駛,所以在路上騎車的行駛方向也與許多國家不同。初到英國的人在過馬路時往往出于習慣看錯了方向,危險也就接踵而至。于是在游客聚集的大城市,當局會十分細心地用油漆在馬路上刷上箭頭,以及“向左看”“向右看”的字樣,提醒路人。
和國內(nèi)的情況差不多,英國馬路上也到處都是攝像頭,這主要是為了反恐考慮的,當然也可以起到管理交通的作用。在英國,往往在汽車駛?cè)霐z像范圍之前,馬路邊就會多次出現(xiàn)提示標志,司機將會被告知他的行為即將被監(jiān)控,這樣違章行為也就被提前制止了。
瑞典被稱為世界上交通最安全的國家,政府有健全嚴明的法規(guī),公民有高度的自覺性。該國交通法規(guī)嚴格,且有與其他國家不同之處,如瑞典法律規(guī)定,車輛白天行駛必須開燈。瑞典的交通規(guī)則是以人為先,行人第一。馬路上的信號燈在離地面2米處,與行人的目光高度持平,且周圍不準立廣告牌或栽樹,以免遮蓋信號燈。每條公路和街道上都設(shè)有雷達跟蹤測速器,只要在規(guī)定的地區(qū)(段)超速。在瑞典,不僅政府和交通部門重視交通安全,企業(yè)對此也很重視。一旦某企業(yè)的汽車發(fā)生了交通事故,企業(yè)的調(diào)查組一般會比交警和救護車還要早地奔赴事故現(xiàn)場進行調(diào)查,并提出解決措施和建議。
初到韓國,車多而秩序井然的韓國交通會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第一印象。
在韓國,開車的人都會遵守紅燈停、綠燈行的規(guī)矩。行人總是站在人行道盡頭等待變燈,即使沒有車輛經(jīng)過,也耐心注視著人行道上燈的顏色,很少看到搶燈的現(xiàn)象。特別是行人一般不會在沒有斑馬線的地方亂穿馬路。韓國人等公共汽車時,即使只有幾個人,也會認認真真地排個隊,按順序上車。
在韓國大街上開車,發(fā)現(xiàn)有人插到前面時,都會閃起應(yīng)急燈,開始時十分不解,后來才知道,這是表示歉意、感謝或請求諒解的意思。雖然這不是交通規(guī)則中的項目,但人人都認可,已經(jīng)習慣成自然。當急于并線時,先打起并線燈,再打應(yīng)急燈,人家也會讓一下。這個做法可能減少了許多馬路糾紛。開車的人能找到這樣一種不用下車就可交流的方式,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