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斌
(江蘇省揚州市沙口小學,江蘇揚州 225000)
在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逐步意識到,閱讀教學加強與其他學科的有機結合,既有利于語文素養(yǎng),又有益于全面素養(yǎng)。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應該積極嘗試跨學科學習實踐的融合,努力尋找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徑[1]。
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多為名家作品,而兒童與作家之間的差異是現(xiàn)實的。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教學開始前做必要的鋪墊與喚醒,通過兒童熟悉的聽覺、視覺因素較為直觀的再現(xiàn),提供類似課文的特定情境,幫助學生順利走向理解文本內容,體驗作者情感[2]。
例如,在指導閱讀《找春天》一課時,教師在教學前播放《春天的旋律》《春天在哪里》等有關的音樂、歌曲,適當配以紅花綠柳的圖像,促使學生在想象中猶如聽到鳥兒啾啾的鳴叫,看到小草探出嫩芽,嗅到春風拂面時的陣陣花香……這時,再讓學生帶著感受和意象走進文本,走進閱讀互動的歷程,就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奠定了與文本對話的心理基調。
由于兒童和作家的時代差別、兒童對世界的認知局限,常常會遇到對文本內容的陌生之處。在閱讀實踐中,學生常常會遇到諸如“耙”“鎬”“戟”等器具,“梁”“椽”“柱”等房屋結構,“流線體”“穹頂”“螺旋式”等特定形式……即使預習時查了字典,也不一定能真正建立準確的感知具象,這就為進一步展開與文本對話造成了信息缺失,從而影響閱讀效果。
比如,在閱讀《黃山奇石》《廬山的云霧》等課文所描寫的事物情狀千姿百態(tài),《詹天佑》一課對“人字形”線路設計、“兩端鑿進法”“中部鑿井法”的描述等,如果僅讓學生閉目想象,恐難為“無米之炊”,達到預期效果。此時教師如果隨著學習交流,寥寥幾筆,勾勒出相關奇石、云霧主要輪廓姿態(tài),或者配以簡明直觀的工程進程示意圖,輔以適當解讀,不但能讓學生一目了然,豐富他們頭腦中的表象感知元素,幫助實現(xiàn)進一步的深入理解,而且能讓課堂學習趣味叢生,對小學生的空間認知能力、美術素養(yǎng)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的想象力、理解力以及工程思維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
在指導閱讀“狀物”類文章時,教者常常有必要幫助學生對文章中“列數(shù)據”描寫說明的方法進行提煉,如《太陽》《埃及的金字塔》等課文。盡管文章中數(shù)據基本都用數(shù)字表示,數(shù)字的位數(shù)有時很多或單位很大,但學生對于這樣的數(shù)據缺少清晰的現(xiàn)實感。此時,教師需要及時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fā),運用數(shù)學計算的方法以幫助學生感知事物特征。
比如,在《鄭和遠航》一課中,課文這樣描述船隊規(guī)模:“200多艘船只整齊地停靠在碼頭邊。其中62艘大船特別雄偉壯觀,這些大船又叫‘寶船’。每艘寶船長約148米,寬約60米,有10多層樓房那么高。”教學中,可以運用算術方法,引導學生從一間教室大約10米長、8米寬開始,先列式計算:148÷10=?60÷8=?再以此類推,“62艘大船”“ 200多艘船只”的船隊相當于多少幢我們的教學樓?這就使抽象的數(shù)據化為熟悉可感的生活表象,學生對船隊規(guī)模之大的理解,則如見其“船”,效果顯而易見。
在一些介紹科學名人的課文中,常會描述他們科學實驗時的經歷或者介紹他們戰(zhàn)勝困難的智慧。這時,孩子們常常會有一種“親眼所見”的迫切期待。教師不失時機地引進相關的科學實驗,化文字為生活,變介紹為親歷。這非常有助于兒童對文本的理解,有助于推進閱讀思維。
比如,教學《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時,根據課文描述的雷奈克醫(yī)生發(fā)現(xiàn)并發(fā)明的過程,教師帶領學生依次用準備好的器材進行用鐵釘劃木板—用筆記本卷聽心跳—制成空心木管聽診器的實驗,做一做,聽一聽,繼而再用今天醫(yī)生使用的聽診器試一試,來強化對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產生過程的親歷感、體驗感,促進閱讀思維,進而理解和體會雷奈克醫(yī)生想醫(yī)生所想、急病人所急的敬業(yè)態(tài)度和善于發(fā)現(xiàn)、不斷探究的科學精神。
教材中介紹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樂于發(fā)現(xiàn)的文章也是不勝枚舉,如《蘋果里的五角星》《石頭書》等。教學中都可以引導學生去看一看,找一找,試一試,做一做。這樣,有利于加深和豐富閱讀文本時的體驗,更有利于讓學生樂于嘗試,學會發(fā)現(xiàn),做生活的有心人、思考者。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中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青少年的審美情趣,注重積累,引導他們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3]。閱讀,作為學生精神生活和人格成長的重要歷程,當然得努力追求科學有效。比如《二泉映月》《月光曲》兩篇文章,文本語言還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在描述作品內容的同時,緊密結合作者的生活閱歷、思想情感或相關的自然畫面的介紹描述,形象、生動、感人。如果教者按內容進程,配以階段性的音樂片段,甚至由教師進行二胡、鋼琴的現(xiàn)場演奏,那么,在“前奏—漸進—高潮—尾聲”旋律的跌宕起伏中,學生就更有可能全身心感受作品描述的自然情境與變化、作曲家的感情基調與升華、文本作者與聽眾的情緒體驗與意境想象。
在閱讀這類文章時,不失時機地引入相關音樂、畫面、詩歌、文章等,在文本語言和藝術作品的比較和互補中,一定能幫助深化閱讀與欣賞的審美體驗,增進文化傳承與理解,積淀語言美感和藝術素養(yǎng)。
閱讀教學需要更多地引入生活、鏈接生活、走向生活,不失時機地將閱讀教學與綜合實踐課程整合,用生活實踐來拓展閱讀教學。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望月》一課,感知文本結構、內容,品味小外甥的聰明、可愛、愛幻想的特點和作家趙麗宏對小外甥、對月光意境、月光文化的喜愛之情后,閱讀的腳步還有很多很廣的空間可以前行: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你能畫一畫、寫一寫、唱一唱嗎?如課文這么美的文章或者詩詞有很多,你可以辦一期小報或者出一個專輯嗎?古今中外,迷人的月光下發(fā)生過多少故事,你又有過怎樣的經歷,你能講一個月光下的故事嗎?月亮變化的規(guī)律是什么,你能查一查資料,繪一幅科普宣傳畫并配上簡要說明的文字嗎?如果班級要開展中秋詠月的主題活動,你將怎樣策劃……這樣,讓學生更好地親歷生活實踐,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
在核心素養(yǎng)目標體系下,學科走向融合,走向統(tǒng)整,是教育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作為對人的發(fā)展最具影響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有一番更為積極的作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S].2014.
[3]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