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8-0175-01
課堂提問是一種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和形式,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信息的雙向交流。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其實就是由若干個問題組合起來的,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多角度、多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充分發(fā)揮提問的有效價值,真正的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精心設計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起重要作用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整個學習過程,真正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高中化學課堂教學達到最有效。
1.課堂提問的問題要能夠拓展學生思維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是使學生產生疑問,渴望從事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教育實踐證明,這是激發(fā)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學在于形成一種使學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確定的問題情境,在矛盾、疑惑、驚訝中引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產生學習的愿望和意向。為使學生能順利的回答問題,教師要提供學生必要的智力背景,亦情景,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定的作答條件?;蜃鲋R鋪墊;或啟迪學生根據(jù)已知的去開拓未知的;或進行示范講解,教師“舉一”,令學生“反三”,實現(xiàn)學習的遷移。如:如何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要用到哪三種試劑來除雜?三種試劑的加入肯定有前后之分,大家想一想,應該先加什么,后加什么試劑?試劑加入的順序是什么?學生思考、討論和評價,最終得出了三個正確的結論是:
(1)BaCl2—NaOH—Na2CO3—鹽酸
(2)BaCl2—Na2CO3—NaOH—鹽酸
(3)NaOH—BaCl2—Na2CO3—鹽酸
一連串幾個連續(xù)的提問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一個坡度或者梯度,這樣才能由淺入深。這樣給學生一個“支點”,讓他們用“杠桿”把“地球翻轉過來”。舉一反三,拓展了知識領域。沉悶的課堂秩序被打破了,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有效的提問的意義在這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體現(xiàn)。
2.課堂提問應新穎、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課堂提問的內容要有區(qū)分度
當問題有一定的趣味時,不但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求知欲,而且能促使學生保持長期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如在講授“原電池原理”時,我就引入了一個求醫(yī)的故事。說是在倫敦上流社會,有一位貴族夫人格林太太,因牙病補過一顆不銹鋼的假牙,后來,又因為車禍掉了一顆牙,她為了顯擺,就裝了一顆黃金假牙。自此以后,她就經常出現(xiàn)頭痛、失眠、心情煩躁等癥狀。更奇怪的是,眾多的醫(yī)學專家為她檢查后,都找不到病因,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醫(yī)院會診也不見效果。格林太太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故事講完后,請同學們運用本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幫格林太太找出她的病因。
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應具有區(qū)分度。提問過于簡單,達不到啟發(fā)的目的;提問內容太難,使學生無從下手,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課堂提問最好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使學生的求知欲得到滿足,提高學生的信心。根據(jù)“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接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才能夠促進學生進行積極思維。
3.提問要做到因材施教
有效的提問應形式多樣,分層次地面向全體學生,教師施問時,一要根據(jù)問題的難度,二是根據(jù)學生的反應,提問相應程度的學生。較易的問題讓基礎較差的同學回答,給他們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增強學習的信心;較難的問題讓基礎較好的學生回答,鼓勵他們變換角度,運用多種方法思考,以提高他們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總之,有效的提問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分層要求,因材施教,方可營造一個全體學生積極進取的良好的課堂氛圍,開發(fā)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水平,收到以點帶面,大家受益的效果。例如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后,我們可以如下設計問題:
(1)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什么?
(2)如何判斷一個反應是否是氧化還原反應?(前兩個主要針對中下學生)
(3)試舉例說明鹽酸既可作氧化劑,又可作還原劑。(主要針對中等生)
(4)“置換反應全部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復分解反應全部屬于非氧化還原反應,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不一定都是氧化還原反應”,是否正確?(主要針對中上等生)
4.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具體,表述要清晰、準確
一般來說,提問要言簡意賅,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一聽就明確教師問的是什么,自己要回答什么。反之,問題不明確,條件不易懂,涉及面過寬,超出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想象力,學生將無從入手,大惑不解,無言以答或答非所問;知識面過窄就起不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好效果。為此,教師應在深鉆教學大綱,認真研究考綱,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圍繞一個主題,設計一個個有層次、有節(jié)奏、由淺入深、前后銜接、相互呼應的問題,誘導學生步步深入,拾階而上。例如學習鹽類的水解知識后,要學生解釋泡沫滅火器的原理。我們可以拆成以下幾個問題:
(1)硫酸鋁屬于哪種類型的鹽?其溶液中存在怎樣的平衡?
(2)碳酸氫鈉屬于哪中類型的鹽?其溶液中存在怎樣的平衡?
(3)兩溶液混合后原來的平衡是否受到影響?
(4)原平衡相互影響的結果怎樣?
這一連串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起到了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作用。
總之,教師切不可為提問而提問,提問過多過濫,學生應接不暇,沒有思考的余地,必然會影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興趣。提問過少,難以發(fā)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勢必造成學生厭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其次,教師的提問還要有針對性,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問法都會產生不同得效果。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能立即回答出很正確的答案,這樣的問題質量不高,這個提問也是失敗的。只提供一種可能答案,一種解決途徑,結果只會堵塞了學生的思路,遏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此外,要留有充裕時間讓學生討論,不要走過場。不同意見可以爭論,讓學生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