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民
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應當以探究式學習為主,開拓學生思維,形成有效邏輯思路,在這過程中思維導圖能夠起到較大作用。本文對思維導圖在小學生科學課堂上進行探究學習的作用進行分析,探究其應用方法。
一、引言
小學科學課堂內所涉及的教學內容雖然相對淺顯,但相較小學生本身的知識量和視野范圍來看,那些科學概念還是比較抽象和專業(yè)的,與學生的舊知識難以有機結合,不利于小學生記憶、消化和理解。思維導圖是以一種視覺效果來呈現(xiàn)知識之間聯(lián)系的框架體系,使知識更容易被小學生消化理解,也是一種很好的思維發(fā)散方式,可以在課堂上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發(fā)散和邏輯建立。
二、思維導圖在小學科學課上的應用現(xiàn)狀
思維導圖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fā)展,已經(jīng)逐漸在各個領域中被廣泛應用,是一種視覺系的知識體系工具。思維導圖利用概念作為網(wǎng)絡節(jié)點,用概念之間的關系作為連線,將一系列思維編織成網(wǎng)絡,幫助觀看者厘清整個思維脈絡和邏輯關系,幫助制作者進行思維發(fā)散和思路回顧。思維導圖已經(jīng)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應用,也為學生在科學中的探究學習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在學生制作思維導圖尚不熟練的情況下,會額外占用課堂或者課余時間,反而加重了學習的負擔。
三、思維導圖的特點
(一)幫助找準思維起點
在小學科學課堂的探究式學習中,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將發(fā)現(xiàn)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過程,從雜亂無章的思維匯總整理成為一個清晰可見的視覺網(wǎng)絡,既可以幫助學生整理思路,也可以幫助學生為之后的探究找到起點和重點。
(二)幫助發(fā)散思維
學習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帶著問題進行探究式學習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學生通過本身自有知識與新知識進行聯(lián)系,并解決疑問,是新舊知識進行有機結合的過程。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這一過程是教師的責任。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逐步完善提醒學生數(shù)據(jù)和思維方向的缺失,在對思維導圖的逐步完善過程中一點點解決問題,構成完整的思維和知識體系。
(三)幫助建立思維和知識體系
思維和知識脈絡清晰的過程是有先后的,學生們通常無法一次性完成一張完整齊備的思維導圖,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思維導圖進行進一步的整理和填充。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都是不同的,制作出的思維導圖也是不同的,思維導圖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自查思維和知識脈絡的正確性和完整性。
三、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中使用思維導圖的策略
思維導圖的制作時間較長,不熟練和思維能力不強的學生需要長時間的鍛煉才能繪制出較為完整清晰的思維導圖。因此教師在將思維導圖加入小學科學課堂時需要一定的策略,逐步完成階段目標,最終使思維導圖幫助思維發(fā)散、知識整理,同時將減輕學習輔導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
(一)從易到難
思維導圖最初進入小學科學課堂時,面對年齡較小的學生,教師不要急于將思維導圖全部使用在課堂上,可以先用思維導圖進行知識體系和概念的梳理,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明白學習內容的主次層次和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然后將思維導圖逐步用于學生探究式學習的發(fā)現(xiàn)問題階段,幫助問題的提出和方案的擬定,讓學生在使用過程中逐漸熟悉思維導圖。
(二)逐步深入
剛接觸思維導圖時,學生繪制出的導圖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主次不清、關鍵詞冗長等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在已經(jīng)固定點線關系的導圖中進行知識點和思路的填充,逐步轉化到自行進行思路和知識點的歸納總結。通過教師的科學指導,可以有效減輕學生初涉思維導圖時因不熟練和思路不清晰導致的挫敗感,可以引導學生從分支開始自行建立小導圖,逐步進行組合和完整繪制,將思維導圖分割組合,建立更大的成就感。
(三)長期訓練
學生們通過訓練發(fā)散性思維和邏輯思維,才能逐步熟練地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學會思維導圖后長期進行運用,將這一非常有效的視覺系知識思維體系工具運用到學習的方方面面;用反復長期的練習,訓練學生的思維發(fā)散能力和邏輯能力;鼓勵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建立從不同的方向看待事物,提出不同角度的有價值的問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和嚴謹?shù)目茖W研究精神,實現(xiàn)高效學習。
四、結語
思維導圖是一種通過對概念的逐步填充,幫助思維發(fā)散,建立邏輯,建立新舊知識網(wǎng)絡體系的教學方法;它將教師傳授知識的方式進行重建,拉近學生與科學的距離,弱化概念和規(guī)律的抽象。思維導圖在科學課堂上的運用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能有效提升學習質量和效率。但思維導圖是建立在舊有知識體系和思維水平上的,因此教師在利用它時應當根據(jù)學生的基礎進行調整,將思維導圖和科學探究式學習緊密聯(lián)系起。
【作者單位:平頂山市新華區(qū)焦店鎮(zhèn)龍門口小學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