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嘉美
【摘 要】影片《芳華》通過講述一群正值青春芳華的文工團成員間愛情與人生命運的故事,融入主創(chuàng)群體的真實生活經(jīng)歷來反映獨屬于那個年代的歷史記憶,并引發(fā)觀眾對于影片以及人性的思考。
【關鍵詞】芳華;記憶;人性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3-0113-01
由嚴歌苓創(chuàng)作,馮小剛導演的影片《芳華》還未上映前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一經(jīng)上映,在觀眾中不僅反響強烈,還掀起了一陣回憶熱潮。一部記錄時代記憶的影片在贏得票房的同時又不輸口碑,這與導演獨到的情感表達和創(chuàng)作手法密不可分。
一、歷史影像的真實與虛構(gòu)
電影之所以魅力無窮,正是由于其“真實”與“虛構(gòu)”之間的切換,法國哲學家雅克·朗西埃在《電影語言》中曾贊揚“真實”和“寓言”的混合物是“紀實的虛構(gòu)”。[1]影片《芳華》之所以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這與其影像所展現(xiàn)的真實與虛構(gòu)不無關系。
電影《芳華》既是真實的,又存在虛構(gòu)。《芳華》的真實感不僅僅在于導演真實的心理體驗和誠懇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上,還在于影片直面現(xiàn)實或是還原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了一種真實的親歷感和反思感,如影片中中越戰(zhàn)爭、慰問演出等。其次,影片中的蕭穗子也是基于現(xiàn)實原型楊慧而改編存在的,真實感總是會讓觀眾感觸。但電影并非紀錄片,電影能夠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之一還在于它的虛構(gòu)性,如影片中主人公何小萍和劉峰的故事,人物雖是虛構(gòu)的,但卻具有代表性,似乎代表著某段時期中的你我他,也代表著千千萬萬的普通人。
真實和虛構(gòu)并非是二元對立的問題,不可否認的是真實確實可以帶動情緒的表達,但虛構(gòu)卻可以為觀眾營造出想象的空間。真實和虛構(gòu)構(gòu)筑了《芳華》里的青春世界,也勾起了觀眾回憶中的一些美好的東西。
二、人性的兩面——從贊美到詆毀
在關于歷史記憶題材的電影中,人性一直是電影表達的常用主題之一,或許是因為人性太過難以捉摸的原因。影片《芳華》除了宏大的敘事背景值得人們深思外,關于對人性話題的討論從未熄滅。
(一)“觸摸”事件下的人性轉(zhuǎn)變。影片中對于人性的表達真實而殘酷,人并非非善即惡,他們因自身經(jīng)歷等因素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軌跡。劉峰是文工團活雷鋒的代表,他似乎成了每個人潛意識里的依靠。但就在劉峰表白示愛時本能的“觸碰”,卻被文工團其他戰(zhàn)友撞破,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劉峰被公開批判進而遭到了“處理”。這個時期周圍的人際和氛圍卻顯得十分詭異,戰(zhàn)友們由起初對劉峰的信任和贊美迅速轉(zhuǎn)化為批判甚至鄙夷和嘲笑。劉峰承受了所有人性的陰暗面和陰暗心理的對待,他也曾解釋,但當他發(fā)現(xiàn)人們已經(jīng)對他的人品下好既定結(jié)論后,他一言不發(fā),這也似乎是對人性最好的諷刺。
《芳華》中對于人性扭轉(zhuǎn)的事情并非只有“觸摸”事件,何小萍從被文工團拋棄到被集體捧為英雄,最后因為人性轉(zhuǎn)變對她的打擊過大而精神崩潰等。影片中對細節(jié)的把握與呈現(xiàn),不僅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下人性的殘酷面,更是以影為鑒來反思當下社會中的人性。
(二)特殊時代下人性的扭曲。對于人性的深思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上世紀七十年代,對于感情和性不可以公開來談論,對于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而言,個人永遠要服從于集體安排。盡管電影一直通過旁人的話語對于發(fā)生的極富時代色彩的事件進行議論和調(diào)試,想揭示當年大家對于劉峰和何小萍批判與指責所犯下的罪與悔,但與此同時隱含在時代背景下復雜的人性心理也愈發(fā)突顯其扭曲性。
“活雷鋒”劉峰,象征著集體主義最需要的精神代表,但也同時被眾人剝奪了欲望權(quán)。他固有的好人形象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所以一旦他透露出絲毫的普通人的情欲時,他的形象便轟然倒塌。正如劇中的林丁丁所言“所有人都可以追我,就是‘活雷鋒不行!”這看起來毫無邏輯的話語背后,展現(xiàn)的是一個扭曲的人性心理——當被集體所神化時,就永遠失去了做回普通人的權(quán)利。劉峰這個被拱上神壇的英雄式人物,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gòu),完全被剝離了正常的生理需求,一旦與個體的情欲相結(jié)合,往往會有破壞性的結(jié)果,何況情欲在那個時代,本身便被視為洪水猛獸。
電影《芳華》無疑書寫了劉峰和何小萍悲劇的個人命運,但在悲劇的橫截面上,隱約有一個時代的烙印與創(chuàng)傷。影片無論是主體情感意識的融入還是對歷史與人性的呈現(xiàn)都讓人深思,《芳華》不僅勾起了那個時代人記憶里最好的回憶,也同時通過影像的記憶來促使人們反思當下的社會與人性。
參考文獻:
[1](美)西摩·查特曼.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jié)構(gòu)[M].徐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33.
[2](比利時)希達爾·凡·吉爾德,(荷蘭)海倫·維斯特杰斯特.攝影理論:歷史脈絡與案例分析[M].毛偉平譯.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