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明祥,王本禎,宋軍旗,段志鋒,崔賀龍,郭樹勝,張金龍,吳希瑞
(1.河南省淇縣人民醫(yī)院骨二科,河南 淇縣 456750;2.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創(chuàng)傷急救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51)
跟腱開放斷裂常為足跟區(qū)銳器切割傷或鈍器擠壓傷造成。遠端斷裂多可通過跖屈踝關節(jié)暴露而縫合;近端斷裂?;乜s需要延長傷口暴露縫合,文獻報道多通過“S”形或“Z”行延長[1-2],這將會加重原傷口創(chuàng)傷,增加傷口愈合不良概率。本文選取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18例應用經近端遠離傷口另做跟腱內側或外側縱行小切口Krackow法縫合開放跟腱斷裂的患者,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共18例,男14例,女4例;年齡16~55歲,平均30.5歲;左側6例,右側12例。傷后0.5~3.0 h就診,平均1.5 h,均急診手術。受傷原因:銳器切割13例,鈍器擠壓5例。跟腱斷裂平面:均為跟腱體部開放性完全斷裂,距跟骨結節(jié)止點2 cm以內8例,2~4 cm 10例。開放傷口長度及形狀:橫行15例,短斜行3例,長約2~6 cm,平均3.5 cm。Thompson試驗均陽性。
1.2 手術及術后康復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椎管內麻醉下手術,徹底清創(chuàng)后,跖屈踝關節(jié)暴露跟腱遠斷端,應用1號抗菌薇喬可吸收線行Krackow法鎖邊縫合,根據(jù)遠端長度每側鎖邊2~3次。再根據(jù)原傷口情況選擇跟腱旁內側或外側縱切口,取外側切口時注意勿損傷腓腸神經,距原傷口至少3 cm,長2 cm左右所示。銳行切開腱周組織,注意保護跟腱腱膜,經切口將回縮的跟腱近斷端抽出,應用另一根1號抗菌薇喬可吸收線行Krackow法鎖邊縫合,每側至少鎖邊3次,牽拉近端縫線將跟腱近斷端還納并于傷口處引出(見圖1)。屈膝、跖屈踝關節(jié),將遠近端內外側縫線同時打結(見圖2),觀察跟腱斷端接觸良好,應用3-0抗菌薇喬可吸收線行“8”字縫合加強,再應用4-0抗菌薇喬可吸收線縫合腱膜,間斷縫合切口及傷口。應用膝下短腿石膏固定踝關節(jié)跖屈30°位。術后常規(guī)預防感染及血栓,切口及傷口愈合良好(見圖3)。石膏制動期間鼓勵患者行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足趾伸屈功能鍛煉。3周后間斷去除石膏,不負重行踝關節(jié)伸屈活動鍛煉,逐漸增加活動量及幅度,但應避免踝關節(jié)背伸超過0°。6周后去石膏穿3 cm高跟鞋完全負重行走,高跟鞋每周降低1 cm,并練習雙足提踵,逐漸過渡到單足提踵。12周后可恢復日常生活,半年內勿劇烈活動。
本組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6~18個月,平均9個月,傷口、切口均一期愈合,無跟腱黏連、再斷裂,無腓腸神經損傷,6個月時單足提踵試驗均為陰性,末次隨訪時ATRS評分(achilles tendon rupture score,ATRS)[3]為88~98分,平均94分。
因足跟區(qū)軟組織較薄,閉合跟腱斷裂開放手術修復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即是切口并發(fā)癥,學者多通過經皮閉合或小切口微創(chuàng)縫合來降低切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如何降低開放跟腱斷裂切口并發(fā)癥,文獻報道較少。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開放跟腱斷裂遠端均可通過跖屈踝關節(jié)暴露縫合,而近端多回縮不能直接縫合,對于踝關節(jié)背伸位受傷者回縮更嚴重。
圖1 術中照示經腱旁縱切口抽出暴露近端 圖2 術中照示將近端于傷口處引出并與遠端縫線打結 圖3 術后照示切口及傷口愈合良好
如何暴露回縮的近端,以往學者多經過延長原傷口暴露[1-2],這就可能加重損傷,造成傷口愈合不良。筆者采用離傷口3 cm,跟腱內側或外側約2 cm縱切口暴露跟腱近端,并經切口將回縮的跟腱近斷端抽出直視下縫合,提高了縫合質量及強度,但抽出近端不能過長,且應保護腱膜并一起抽出,抽出長度以能進行3次鎖邊縫合即可,以免影響跟腱血運,縫合后再利用縫線將其還納牽引至傷口平面,這樣便不會加重原傷口損傷,本組18例患者切口傷口均甲級愈合,明顯低于文獻報道結果[1-2]。
目前用于跟腱斷裂的縫線可分為可吸收及不可吸收兩類,至于哪種更好,筆者認為隨著跟腱愈合,可吸收線強度逐漸降低,避免了應力遮擋,更有利于肌腱細胞的生長及結構排列,Park的臨床試驗也顯示可吸收線組術后并發(fā)癥更低,臨床結果更好[5],故本組均選擇抗菌薇喬可吸收線縫合。Sadoghi總結常用的開放跟腱縫合方法有Bunnell法、Kessler法、改良Kessler法、Krackow法等[6],且Robert的生物力學試驗顯示Krackow法初始強度最好,其每個鎖邊線圈均對肌腱有很強的把持力,并建議至少鎖邊2次[7]。
本組病例經跖屈踝關節(jié)暴露遠端及腱旁小切口抽出暴露近端,保證遠近端均至少應用Krackow法鎖邊縫合2次,明顯提高了初始縫合強度,亦未增加切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故該法縫合后可鼓勵患者于術后3周時早期功能鍛煉,且本組用于縫合的抗菌微橋可吸收線隨著跟腱愈合其強度逐漸降低,可有效避免應力遮擋,提升軸向牽拉促進新生膠原纖維順應力方向排列的效率,提高跟腱愈合強度,避免后期再斷裂,且早期功能鍛煉有利于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提高臨床結果。本組病例臨床結果良好,可初步說明經腱旁小切口Krackow法縫合是治療開放跟腱斷裂的有效方法,尤其適合于傷口為橫行或短斜行跟腱體部開放斷裂者,可有效降低切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本組病例數(shù)較少,且為回顧性研究,將來應進行前瞻性臨床研究,進一步驗證該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