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實
?
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
譚 實
(長沙學院, 湖南 長沙 430003)
文章探討“互聯網+”的具體含義以及和我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之間的關系,分析“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傳承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樹立“互聯網+”教學傳播理念、弘揚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特色、促進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數據資料的共享等三個方面提出“互聯網+”背景下有效傳承和發(fā)展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方法。
互聯網+;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問題;方法
21世紀是一個信息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互聯網如今已經廣泛運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并且在不斷的進步發(fā)展。 “互聯網+”這個新興思維理念的提出,促使人們更加重視起互聯網技術,以及對于互聯網的功能特點都給予了一定的關注,合理借助“互聯網+”技術,可以激發(fā)國民保護與傳承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信心,從而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本文對“互聯網+”的具體含義以及它和我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之間的關系,“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傳承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互聯網+”背景下有效傳承和發(fā)展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方法進行論述分析。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也日益現代化,互聯網技術已經廣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幫助人生提升生活質量。所謂的“互聯網+”通常是指互聯網和各種各樣的傳統(tǒng)行業(yè)之間的有機結合,因為它是一種新興的思維模式,所以在這種新型的思維模式的指導下,人們的行為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其實,在“互聯網+”這種新理念被人們提出運用時,它已經存在并且運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只不過那時候的人們對它缺乏正規(guī)、系統(tǒng)的研究。最重要的是“互聯網+”模式是一種新興的發(fā)展狀態(tài),是現如今知識社會體系下,人們對社會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的一種創(chuàng)新改變?!盎ヂ摼W+”模式的存在意義在于它對于社會的改革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不僅促進了社會經濟朝著良好的方向發(fā)展,而且為社會上的網絡活動提供了無窮的動力。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第一次提出了“互聯網+”的行動計劃,并且這個計劃對于我國的社會經濟發(fā)展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指導戰(zhàn)略。如果能夠合理的把這個計劃實施到高校的體育教學課堂中去,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我國的傳統(tǒng)體育文化能夠得到良好的傳承和弘揚。同時教師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運用“互聯網+”教學有助于落實教學大綱中“尊重學生的個性、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的教學要求,傳統(tǒng)的民族體育文化教學模式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照本宣科地形式,扼殺了學生發(fā)展的潛能,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如果各個高校都能夠推廣“互聯網+”的體育教學,那么各個高校學生的體育水平,教師的教學效果都將得到有效的提升?!盎ヂ摼W+”是一種新的思維理念,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陌生的,他們通常需要花費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在教學時利用好它的優(yōu)勢,借助它去提升學生的體育文化水平,完成對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總而言之,這種新的思維模式的出現和運行對于體育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種新的教學機遇和教學挑戰(zhàn)。
眾所周知,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教育,因此想要深刻確切的了解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傳承現狀,就應該仔細的觀察研究現如今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我國在高校的推進情況。在調查研究中可以發(fā)現“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傳承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互聯網+”是一種新興的思維概念,對于很多的教育者而言是陌生的,以至于很多教師在實施起來的會因為缺乏經驗參照而覺得不夠便利,外加上許多體育教師習慣于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學,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很難讓他們去適應。因此,在很多的高校,“互聯網+”的教育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的推行。導致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比較單一陳舊、部分學校的教學體制缺乏科學性、教學規(guī)章制度仍舊需要完善等。所以如果想要真正的將“互聯網+”運用到高校體育教學中去,學校和教師都應該積極去接受這種新興的教育思維,積極的將之推廣到日常教學中去。
“互聯網+”這種教學技術在各高校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部分高校缺乏優(yōu)秀的師資力量,從事體育教學的一些教師缺乏互聯網知識,導致很多教師不能夠準確的把握“互聯網+”的理念并且正確的將之運用于體育教學,另外一方面是有些高校由于教學資金不夠充足,導致難以配備符合“互聯網+”體育教學的基礎設施和裝備。這些都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了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
在飛速發(fā)展的21世紀,這是更加注重“合作、人才”的時代,更加懂得發(fā)揮“互聯網+”的時代。在這種時代的背景下,只有不斷與時俱進,學會數據共享才能順應我國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現階段我國很多高校不重視體育教育,存在體育教學設施落后、教學資源較小、師資力量較為薄弱以及體育資源共享率低下等教學問題,這是由于部分高校體育資源封閉所造成的現狀,體育資源共享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所以,作為民族體育文化相關的工作者,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更新體育理念、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模式,根據實際情況與接受能力的高低設計體育數據的共享體系,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推行,我國在經濟、文化方面取得了不可小覷的成就,國民的經濟水平在逐漸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也在不斷增強。但是,仍舊存在部分地區(qū)經濟水平落后的現象,經濟水平低下,對民族體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重視度更低,更不用說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但就相關學者研究發(fā)現,經濟落后地區(qū)往往更有體育發(fā)展的潛力,很多優(yōu)秀體育資源以及豐富的體育文化都來自與偏遠落后的地區(qū),但是現階段的國民,一味地追求經濟生活質量上的提升,忽略了體育文化的學習與滲透,導致很多人成為經濟上的“巨人”,體育文化上的“矮子”。除此之外,隨著手機、電腦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大大減少,“宅男、宅女”一族人數開始越來越多,體育團體活動也逐漸減少甚至不復存在,長此以往,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得不到應有的發(fā)展,不利于社會的進步。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互聯網技術已經成為家庭生活的必備工具之一,人們通過各種途徑使用或者接觸互聯網,豐富自身的生活。但就相關研究發(fā)現,人們更偏向于機械式的使用計算機,但是對遵循“互聯網+”的文化傳播方式和體系的意識還是很淡薄。長此以往,人們不更新理念、不改革思想,這種生活現狀間接致使“互聯網+”只是一個口頭形式,并無實際的作用。并且,這種現狀遏制了我國民族體育文化在國內與世界間的傳播與共享,不利于我國體育事業(yè)的傳播與弘揚。因此,作為“互聯網+”背景下民族體育文化相關的工作者,應該明確自身的責任與義務,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的融合,樹立“互聯網+”教學傳播理念,提升國民意識,為推動我國民族體育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播而不懈努力。
“互聯網+”模式不僅是提升國民體育文化的基礎,更是國家增強綜合實力的不竭動力。巧妙合理的借助“互聯網+”技術體系,可以使我國民族體育文化以“快、短、平”的模式傳播,但這種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阻礙了對我國民族體育歷史文化內涵的掌握與保護,因為體育文化內涵通過互聯網技術很難快速弘揚與發(fā)展,這需要全體體育文化相關工作者攜手,堅持傳承、發(fā)揚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特色。在“互聯網+”背景下傳承和發(fā)展我國民族體育文化存在一定的挑戰(zhàn),因此,作為民族體育文化的相關工作者,應該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腳步,設計合理的體育文化教育體系,在傳播體育文化的同時注重保護民族體育文化的特色,吸引國民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主動參與體育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從而促使民族體育文化不斷發(fā)展、不斷蛻變。
充分利用“互聯網+”體系,可以激發(fā)各高校在體育課程方面的投入,提升民族體育教育工作者的技能,從而保持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數據資料共享的特色。教育是進行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弘揚與傳播的基礎,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應該立足于當下,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體育文化教學體系,不應該一視同仁,應該意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人,是不以教師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因此,作為高校體育文化教育工作者,應該因勢利導設計體育文化,借助互聯網技術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體育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文化傳承的行列中來,從而通過自身的努力與教育工作者的輔助,最大限度上開發(fā)自身的潛能,以確保我國民族體育傳統(tǒng)文化能夠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fā)展。
綜上所述,為了更快更好的推進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教育部門應該重視對學生的體育教學,教師應該及時的轉變教學觀念,盡早的適應“互聯網+”的新型模式,在日常的教學中全面推行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積極的處理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傳承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且嘗試充分的利用這種新的教學技術,同時注重數據資源的共享,最終有效的繼承和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只有這樣,才可以幫助國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從而為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能夠在“互聯網+”背景下很好的傳承與發(fā)展奠定基礎。
[1]李遠輝.“互聯網+”背景下我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發(fā)展的困境與路徑[J].黑龍江科學,2016(23).
[2]李永剛.淺談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5).
[3] 鄭繼超,趙娜.“互聯網+”背景下我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發(fā)展的困境與路徑[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6(2).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TAN Shi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430003, Hunan, China)
2017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7C0148,項目名稱:湖南省普通高校體育文化建設與價值探驪,項目類型:一般項目。
譚實(1982—),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運動訓練。